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面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2013-10-25 01:08:45)

全面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一)父母是孩子全面或资优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要素

全面或资优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养,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背后都有一个能够培养天才的父母。

大凡优秀儿童都有一个特别的成长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总会有一个对早期教育充满信心的父母,他们不仅充满信心,更付诸行动,投入精力和智慧,其中最最保贵的品质是坚持不懈,甚至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

在培养孩子时,他们懂得严格地要求自己,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珍惜时间并对时间有着严格的管理,不放弃每一个哪怕是很小的时间,对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始终朝向目标前进,对孩子有着鲜明的原则,从不因为溺爱而妥协,从不因为忙碌而放松,从不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他们常常能够做到不动声色地完成教育任务,使孩子始终处在快乐、轻松的状态,不知不觉中排到了群体的前面。

但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父母而言,不是他们不想培养理想的孩子,而是他们自己缺乏对自身的要求,他们的付出有一个极限,那就是先忙完自己的事,才是孩子。

他们往往认为孩子还小,对他们的培养以后再说,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爱孩子但往往妥协,他们有方向,但缺少明确的目标,他们甚至并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多大的不同。他们往往要到别人都在做时,自己才会重视。他们在该认真的时候往往并不在意,反到是不应太在意的时候他们表现出过分的在意。他们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自己理解的照顾方式上,而并不关心自己的教育是否科学、有效。

他们大多希望孩子能够很好的成长,但认为给孩子快乐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多数强调自然成长,他们总是关心孩子每一瞬间的感受,而从不看长远的影响。因此,妥协、让步、满足、保护孩子成为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调节自己行为和做法的依据,成为爱孩子的标准。

结果往往是父母花去的时间越多,孩子的问题就越多;往往这些孩子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快乐、更加聪明,反而伴随着成长会越来越表现出对父母的不满、压抑和不良个性。

今天我们几乎没有从学校教育中看到过天才儿童,每个天才儿童都有着自己不同寻常的家庭成长经历。要想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孩子,需要父母加备的努力。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成为整个人生教育最关键的部分。

不仅如此,这是今天的系统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人才的根源所在。只有家庭和学校甚至社会的共同教育、共同影响才会带来更多人的理想发展。

今天,尽管许多家庭和学校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努力,但结果并非像期望的那样,甚至在某个培养时期看到了一些优秀的人才苗子,但进入社会后,却成为问题的个体,适应不良的个体,很多人以此指责早期教育,对此我们认为培养一个健全的心灵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一个健全的心灵

  人才培养失败常常是失衡发展的结果。他们也许有着良好的智力,聪明过人,但个性缺陷、适应不良使得他们无法进一步融入社会,取得成就。

  我们应当从一些失败的天才儿童成长中找到启示,反思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天才教育,普通的教育同样存在相同的情况。

   这个问题就在于如何培养一个健全的心灵。

1.让孩子从“轮椅”上站起来

今天的教育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心的问题,而许多问题可以追踪到早期的发展或家庭的成长,与家长教育紧密相关。

随着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异化性的发展。

原本教育从生活中独立出来,是希望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人类的间接经验,使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得到快速积累和有效继承,以便更好的应对生活,适应社会,传承文明,创造未来。

  但今天的教育,似乎背离了原本的初衷,当它们从生活中独立出来以后,便不断地将自己临驾于生活之上,脱离生活本身。

    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教育替代了生活,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而包办所有的生活问题,本当孩子承担的生活责任与义务消失了,结果孩子失去了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及机会。

    从长远看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促进孩子的理想发展,还使得孩子离开了生活的基础,如同失去了双脚,成为一个残疾的人才。

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倡导:“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6]

今天,教育固然重要,但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也是不可缺少的成长体验,没有了生活的积累,没有了生活的经验,就没有了生存智慧和生活的责任,一个没有了生存智慧和生活责任的人就意味着没有人生真正的未来。

教育不能造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呆子,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既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又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因此,在强调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时,也不要忘记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要同时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要还孩子一双有力量的脚,让他们脚踏实地的在生活中学习。

2.让孩子扔掉拐杖解放双手

   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系统发展替代了生活,还表现在它正在不知不觉地替代实践。

   原本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类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最重要的手段。

   当人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人类的探索经验就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变成知识,并通过教育进行着传递。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实践对于个体成长的重大意义,于是今天的教育又从实践中分离了出来,原本是为了更好地、高效地将人类实践的经验加以传递,但不知不觉中,实践的重大意义被人们忽视了,于是又出现了教育替代实践的可怕趋势。

   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参与实践,怕担误孩子的学习,而学校教育为了课程进度,更不愿意拿出时间放在实践活动上,正是这种心理,使得今天的孩子们缺少实践的机会,而无法全面的发展,结果实践的双手也残疾了。

   今天的孩子缺少行动意识、光说不做、不愿动手,成为最明显的特征。

   今天,需要还孩子们一双有用的手,让他们可以用实践来探索,用行动来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会行动,在行动中促进发展。

   只有在“做中学”的“知行合一”,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纸上谈兵,避免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避免坐而论道、清谈误国。

3.全面发展的软硬指标一个不能少

   全面发展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硬指标”和“软指标”的共同发展问题,今天许多个体后期发展不良,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无法最终获得成功,往往与此有关。

   由于教育的功利化程度在教育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重视那些可以被具体测评的内容,而忽视那些难以测评的内容。

     然而,对一个个体的发展而言,那些难以测评的内容往往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们涉及到个体的价值、态度、道德、习惯、个性、情感、社会化程度、心理卫生水平等方面,是个体发展中无法忽视的内容。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硬指标和软指标的关系问题。

对硬指标和软指标的操作原则:将硬的变软,将软的变硬。即硬指标要软化、软指标要硬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二类目标,一类是指标明确、易被定量的硬性或钢性指标,一类是难以定量的弹性或模糊指标。

硬指标是指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如认字量、每分钟跳高次数、10以内100题的计算速度、会不会游泳等;软指标是指那些无法量化的指标,如品质、人性特征、道德水平、情感特征、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操作能力等。

对待这两种指标,我们应当将“硬的软化”,将“软的硬化”。

  “硬指标要软化”是因为硬指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被教师重视而强制性的灌输给孩子,往往导致学生厌学、抗拒。而软化硬指标是指在对硬指标的追求中,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到趣味、体验成功、激发快乐,让孩子不知不觉、快乐地发展硬指标。尽量做到学中玩,学中做。不是要减弱对硬指标的要求,而是要尽可能地实现对硬指标的要求,甚至是突破传统对于硬指标的要求。

   因此,软的不是在指标要求上,而是在方式方法上的灵活有效,教学策略上的变化多样。使原本硬邦邦的东西,变得容易接受。硬指标的教育要体现让学生主动学的艺术,是让孩子不知不觉掌握的艺术、是让个体乐此不疲的艺术、是让学生忘掉学习目标而感兴趣于学习过程的艺术。因此,软化的是方法、策略。传统的减负往往是直接降低或减少硬指标,这样的方法无法最终达到培养优才的目的。

   “软指标要硬化”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人们最容易乎视的就是那是非常重要,但很难量化及评估的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常常难以通过考试来判断。因此对这些指标的教学控制一定要心中有数、要严。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园校教育都一定要把对软指标的追求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可忽视,不容放弃。

  “软指标要硬”不是指要使软指标也变成和硬指标一样可以定量处理,而是要通过严格管理软指标实现的方式、硬化软指标实现的条件来促使软指标的达成。软指标硬化目的在于对于那些说来重要或重视,但又无法或难以评估的教育目标给出一种新的评价或督导体系,不要只说不练,所有的教师要尽可能地重视,不仅将它们视为潜在的教育目标来实现,更要将它变成显性的教育目标加以追求。

   “软指标硬化”是指尽量让教师充分理解所有的软指标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时时刻刻地放在心中,全过程、全天候地全员参与其中,去影响、去示范、去塑造新的一代。这样的提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理解为显课程要隐,潜课程要显的逻辑。即显课程的目的,尽量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潜课程的目的要明明白白地达成。

   如品德教育是一个软指标,没有死的标准,正是由于缺乏硬性的标准,才会导致具体操作上被放置一边,变的可有可无。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软指标的内容渗透到硬指标的内容体系中去,又要尽量让它们显示出来,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软指标的教育要体现潜移默化的潜课程原则,激励原理、模仿原则、表率原则、有意追求和磨练原则。也要体现教育者的有意的教育教学设计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人们容易重视硬指标的追求,而忽视软指标的追求,至使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不受重视或仅仅只是在口头上重视。相反,对硬指标则采取强硬、机械、填鸭式的教育,以期完成任务。结果是,硬指标太硬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软指标太软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我们强调对于硬指标要软操作,对于软指标要硬操作的口号,即“硬指标软化”“软指标硬化”的方针来进行全面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要重视身教的力量和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则,起好表率作用,对一个孩子形成态度、价值、责任、世界观、道德观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面发展要抓重点

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很多。除了时间因素以外,可以说,存在于孩子身边的所有因素都是影响成长的因素。但是,有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因素是相对不重要的;有些因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有些因素则起着阻碍发展的作用。有些因素在个体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有些因素个体之间没有太大差异,是平衡因素。要想有效地促进个体智力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选择最重要的影响要素。

什么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呢?我们认为决定人类智慧特征的那些因素就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紧紧抓住人类智慧的特征,突出“特征智慧”的开发,变得尤其重要。

特征智慧强调符号智慧、操作智慧和运动智慧,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头等的智慧。 此外,抓重点讲究先后关系,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应当优先考虑,才有利于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强调习惯先行、兴趣先行、工具先行、技能先行等,目的是让家长和老师们意识到它们甚至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