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跃博士
程跃博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22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在与其它孩子发生争议时,总喜欢告状,这样的表现对吗,是否说明孩子的求助心理太强?

(2011-01-28 08:50:58)
标签:

育儿

分类: 程跃问答
孩子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要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也不能说明爱告状就是求助心特强,还有以下具体原因:
<1> 因为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爱告状的另一个原因。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在他们的眼睛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老师是最可信赖的,老师才是最公正的“法官”。
<2> 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这也是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他们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善于分析自己做的如何,他们心里的镜子只取别人,不照自己。 所以,双方一旦因某种小事而产生矛盾、纠纷的时候,都是各执己见,谁也不让谁。可是孩子又想争个胜败,论个明白,只有请老师做一个最后的“裁决”,才能心悦诚服。

在处理孩子的“告状”时;父母和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分清孩子告状的目的。
有些孩子的告状是想借大人帮自己“整垮”对方,有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个“公道”。家长和教师应该弄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区别对待。
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家长的态度如何,比如两个孩子同在床上玩,一个光脚下地了,另一个向妈妈“告状”,“他不穿鞋下地了”,意在探问,“我可不可以也光脚下地玩”。这时,家长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有时,“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说话了”,这些告状都是希望老师注意自己,“我坐得很好,我没说话”。想被老师表扬。这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2> 要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3> 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现在许多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养成孩子很“独”。自己玩行,和大家在一起就爱闹矛盾。小孩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有点事就找老师,老师也不能“有求必应”,凡事都跑来看个究竟,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