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程跃观点 |
天赋差异观
在天赋差异观的逻辑链上,以天赋差异为对象的“差异观”则认为,在成熟过程中即“正常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不同个体天赋差异自然而然的表达结果,而与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无关。我们无法回避这种差异的表达,只能尊重它的存在,因此形成了“差异表达论”。
(一)
差异表达论
“差异表达论”认为,由于天赋差异的存在和作用,出生后个体便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表现出“现实差异”。“现实差异”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天赋差异不断地外化与表达形成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过程。
一个群体的差异分布内存在着不同的个体,无论是聪明的、愚钝的,高质量的或是低质量的,都是天赋差异直接的外化表达。我们只能承认它、尊重它、利用它。
但是,强调尊重差异,遇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即承认差异,就要承认学生有好有差的事实,然而正是对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分类,引发了当代教育的危机。
为了找到解决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危机,西方心理学家加得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
“多元智能”强调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存在强项和弱项。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就能使每个人都成才。
这一观点在今天教育界得到了巨大的认同,也许正因为它一方面在心理学层面上表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观,同时又比高尔顿仅仅强调天赋的质量差异进步了一些,强调人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是维度不同、强弱不同。
因此,对教育者而言,没有“差生”,只有“差别”;没有“好坏”,只有“不同”。它从另一方面让人们对教育每一个人产生信心。教育只要能有区别、针对性的对待这种天赋差异就能培养出不同的人才,使得“人人成才,才才不同”。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差异教育的危机解了围,被人们高度认同。
因此,对于天赋自然而然的差异表达,我们应当完全的接受它,并且利用这种差异进行教育,这就有了“差异教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