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主导论”更是将理解学习的阶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早期儿童缺乏学习能力,缺少理解能力和相应的控制能力,他们不会读也无法写和算,因此无法进行系统的学习。那么什么时候才是进入系统学习的年龄呢?专家认为要到六岁以后。只有到了六岁以后,当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初步的发展,这时的孩子能掌握阅读、书写和计算技能,系统学习才可以进行。
因此,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不应相同,学习活动只能在学龄阶段开始。因此,学前以“游戏”为主导,学龄以“学习”为主导成为学习期划分的原则。其中,“游戏主导”是有别于“学习主导”而提出的,因此又有了“游戏主导观”。
这种“阶段主导论”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学前发展必须是“自然发展”,而这种发展不是学习发展,而是自然发展,最多是游戏发展。“阶段主导论”强调只有到了学龄阶段孩子才可以系统学习,学前孩子太小,什么都不能学、不能碰,学了碰了就是违背规律。
与此相对应的是,学龄儿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自然发展变为系统教育,游戏主导成为学习主导。
如今天教育主管部门把幼儿学前识字提前阅读视为洪水猛兽,谁做了谁就违背规律,违背教育原则,是对儿童极大的不尊重,是一种哗众取宠。因此,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封杀早期识字的教育。
但难以想象的是,孩子一跨进小学大门,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一个人。从这一天起,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教识字了,于是“听、说、读、写”同步上,什么集中认字、强化识字、突击识字、分散识字、拼音识字、游戏识字、书写识字等各种各样的识字写字方法,以及超强度的方式突然间都变得可以使用,言之有理,而且成为需要总结的经验介绍。这种阶段主导论把孩子的连续发展过程截然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可见,在这样的一条逻辑链上,人们强调的核心是,教育要开始于孩子某种成熟,要等到理解能力的发展。因此,“等待成熟”成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成熟成为学习最基本的起点。在这里教育的时机有了鲜明的确定,那就是“系统学习”要在六岁以后,六岁前孩子太小不可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无法掌握学习的内容。人们严格遵守着这一信条,这时顺其自然、等待成熟就是我们要做的唯一事情。所有的特点归结为“成熟教育”。
“成熟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教育把人区分为成两个不同的阶段,把一个连续发展的人给肢解开来。这样的做法错过了早期发展全面发展和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导致了群体低水平发展和个体结构失衡性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又在这样一个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内,导致了最初的差异分化,为天赋归因的差异教育找到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在个体的发展中强调阶段差异性是适当的,也是必要的,但错误地划分和理解这些阶段,则会给发展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