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程跃博士育儿 |
“理解学习论”认为: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必须具备一些配套的学习能力。学习一定需要理解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控制能力等的相互配合。如能听懂、能看懂、会说话、知道要表达什么、做什么,这些都是学习必要的条件。其核心是理解能力——一种接受能力,因为学习过程首先是一个理解过程,“接受教育”也同样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教育的内容。而理解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成长时间,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
因此,等待理解能力的成熟就成了学习的条件,不长到一定年龄就无法学习成了教育的一定之规、学习的必要条件。教育是一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理解力,教育才能开始,这样的观点成为理解学习最根深蒂固的观点。
即使是在系统教育的内部,理解学习的原则也是课程难度安排最重要的原则,人们只根据理解难易程度这样一个一维的维度上安排所学内容。所有的内容按照从易到难的方向安排,要求所学的内容必须能够理解,从来没有考虑过概念形成的特点,也没有考虑过记忆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以至到了今天,早期教育受到广泛重视时,教育工作者仍将理解学习这一原则当作唯一的学习原则,直接引进了早期教育领域,总是在问理解了没有?听懂了没有?看懂了没有?会做了没有?人们还是在强调学习必须依靠理解力的自然发展,否则就是违背儿童发展的规律,要受到批判。
对于早期的孩子而言,这么小,他懂什么?懂都不懂,怎么教?
在理解学习中,强调“完整学习能力”事实上是在强调“同步学习”。系统教育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同步教育”的思维。什么时候孩子开始能够同时“听、说、读、写、算”,什么时候教育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然而,在儿童的早期自然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则完全不同:
孩子的早期发展并非同步发展,孩子的早期学习也并非理解学习。孩子一出生便开始了学习,他们先听后说,先看后认,先说后读,先认后写,表现出极大的非同步特点;不仅如此,孩子的早期学习也要经历从不懂到懂,不理解到理解的发展,这一发展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学习包括模仿、探索、尝试错误、顿悟、交往等方式形成,其中条件反射、机械记忆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完整的学习概念应当包括非理解性学习和理解性学习两大方面。
理解学习论者认为,“听、说、读、写、算”的能力不是一出生就有的,刚出生或早期的幼儿缺少理解能力,他们听不懂、看不懂、不会走、不会说、不会算、不能做、缺少独立能力,因此需要等待成熟。这些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成熟过程。而个体具备这样的能力至少要到六岁左右,于是又产生了“阶段主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