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监测对「微针后导入」的初步观察意见=2013/05/16广州「微针会议」书面报告
标签:
微针点阵飞针青春痘面膜时尚 |
分类: 酒糟、敏感、玫瑰痤疮与脂溢性 |
前言:
对于保养品与保养行为,无论医师或厂商,不断追求更强大的效果、更深度的渗入。从研发角度来看,原始萃取变成精确萃取,之后是高度纯化的专业合成,甚至进展到「细菌工厂」概念;原料也尽量往「奈米化」方向发展。临床使用上的追求,可以看到日常涂抹变成面膜的强制吸收、超声波导入、离子导入、电脉冲穿孔式导入直到微针、飞梭雷射(点阵激光)后导入,终于美塑直接注入真皮。
愈来愈小的颗粒、愈来愈直接的注入,单纯从「更多给予」方向看是进步的。然而从药理学角度注视,「过度的剂量就是毒」是千古不变的基本道理。从事肌肤监测观察几年来,后者是我更多的领悟与坚持。
从事酒糟与肝斑(黄褐斑)的保养品置换疗法多年,深刻体认到「成分过量就是负担」、「产品渗入太多未必是好事,很可能引起细胞排斥」这种现场实战心得。反过来说,依靠细胞本体的对抗/排除反应,患者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加上很辛苦的过程。「正式排除」往往意味着脸部水肿、组织液与大量的青春痘。虽然大敷面之类的清除行为可以帮助排除更快、更顺利些,但是在几百、上千次的观察中,我们认为「排除过程中的表皮小破损,也许是排除的必须」。
从这个角度切入,从2012年6月开始,我在自己的脸上尝试了微针穿刺的实验。经过四次实验,观察了三个月的五十倍电子皮肤镜放大,还有伍氏灯下的荧光、色泽表现;诊所同仁自愿加入第二波实验。再经过三个月,从我脸上的皮肤结构状态,以及诊所同仁初步监测结果,我们认为微针穿刺确实可以加快皮肤的自然排除。微针后的导入行为,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应该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帮助皮肤修复的更快途径。搭配日常保养品的置换,估计在减少患者排除过程的「峰高」与「波长」会有更多贡献。
A、 关于肌肤监测(摘自齐显龙医师与我共同撰写的文章):
A、1.
A、1、①.
「肌肤监测」是一种对皮肤长期监控的医疗观念。具体实施方式是,通过对特定局部皮肤进行定期检查,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皮肤状态与功能变化,反应随时间与护肤品使用或皮肤激光、美容疗程产生的皮肤影响,用来指导化妆品使用、护肤、美容治疗等。
「肌肤监测」的出发点,是对不同时间点皮肤状态和功能的监测……通过定期检测皮肤状态和功能,可以准确判断护肤品使用、护肤手段与医学美容治疗等是否恰当合适。
A、1、②.
「肌肤监测」最常用二种仪器:至少50X放大的电子放大镜(数字皮肤镜)与伍氏灯。用此两种仪器即可满足「肌肤监测」的临床需要。由于价格便宜且使用方便,使「肌肤监测」更加容易普及化。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只要符合「长期监测、费用合宜、使用方便」的准则,未来还有什么样的仪器可用尚难预测……当前所谓「肌肤检测」,大部分只是化妆品厂家辅助推销的工具。因为可能发生「消费者使用厂家推荐护肤产品后,检测数值变化无法解释」,几乎全是「单次检测」,无法做到「长期监测」。如果一种皮肤检测的工具,无法提供「准确反应受测者的皮肤真实恒定状态」的功能,就不符合「肌肤监测」的使用。
A、1、③.
「肌肤监测」目前主要适用在监测护肤品使用、护肤手段与医学美容治疗过程中的皮肤表现,来判断这些影响因素对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程度。以护肤品使用为例,在使用新的护肤品之前、之中及随后过程中,针对使用护肤品的局部皮肤不断、多次进行监测。通过皮肤镜放大皮肤局部,仔细观察皮纹、皮沟及皮脊的分布特点、角质代谢病态特征、真皮混浊/透光程度、毛发生长与分部特征、色斑分布/型态/消长等现象,加上真皮局部炎症表现及血管扩张、血液渗出情况,初步判断皮肤的生理与病理状态。由于在伍氏灯下化学成分可以表现出特定的颜色,故而在伍氏灯下观察皮肤表面化妆品成分的初步显色与分布,以及皮肤使用护肤品后出现的正常、敏感、发红或渗液反应的显色与分布,来监测个体皮肤对护肤品终产品的组织反应。
A、1、④.
「肌肤监测」的逻辑依据十分简单:在护肤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中,除急性接触过敏性皮炎外,护肤品对皮肤产生的影响均不是迅速出现,而是以缓慢的速度表现出来。如使用某护肤品一年后,皮肤产生了某种改变,这种改变必然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而非忽然出现。由于这种改变出现前并无明确的症状或体征引起消费者重视。然而通过「肌肤监测」,将皮肤影像放大,并详细观察,定期进行逐次、长期监控、纪录与比较;藉由更大量、至少是50倍的影像信息,监测者可以在皮肤发生肉眼不能觉察的微细变化时,及早发现皮肤结构、型态与功能改变并作出相应处理,从而避免这些微细损害逐渐加重,使其在「质变」前即停止或有效逆转这种发展趋势。
同样除急性接触性皮炎等快速反应外,护肤品对于皮肤的优劣影响,消费者在短期内无法评判。「肌肤监测」提供了更快速、安全且可反复、多次操作的监控方式。随着监测者受训程度与经验值的加深,与护肤品对皮肤影响的强弱不同,监测者最快在使用错误护肤品一至二周内,就可以发现护肤品对皮肤是否有不良影响。即便此时尚无肉眼可见的护肤品不良反应症状或体征出现,监测者还是可以通过科学监测,有效预防护肤品不良影响的恶化。
A、2.
A、2、①.
作为「护肤品咨询师」,必须有相当基础的护肤品成分知识,对《化妆品卫生规范》所规定的主要成分、防腐剂、色素、防晒剂等作用机理和功效等有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化妆品成分,具体作用与成分间交互作用也缺乏具体研究,专业人员根本无法真实掌握每种化妆品的具体作用,更不可能了解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反应、相互影响与长期生理效应等。
「护肤品咨询师」要开展工作,必须有其相应方法。而「肌肤监测」的出现,恰好成为「护肤品咨询师」的良好工具……直接观察终端护肤产品对于皮肤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影响,从而科学地执行相关工作。
透过「肌肤监测」的学习与推广,实际操作者因此将「护肤品成分」学习退居到辅助地位。通过直观地观察与发现皮肤反应,以及数字照片的存盘、归类,「护肤品咨询」和消费者或患者更容易沟通,使得原本非常庞杂、困难的「护肤品咨询师」教育,变成容易推广的、实际可执行。
A、2、②.
……大部分市售护肤品不良反应已非「接触过敏性皮炎」。而「肌肤监测」可以在亚急性或慢性接触性皮炎等非快速反应外的护肤品不良反应发生前,发现早期的皮肤状态改变,从而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及时减缓、停止、逆转不良反应的发生趋势……消费者出现明显红斑、瘙痒、干燥、烧灼等临床症状的时候,亚急性或慢性护肤品不良反应已经出现,还可以通过有效「肌肤监测」,采用药物或更换护肤品等措施,动态观察皮肤状态的改变情况。
A、2、③.
激光美容是当今时代最为热衷的美容项目,但是激光治疗对于皮肤的影响仍然局限于取得治疗效果,对皮肤损伤的最小化,但即便是点阵激光等创伤小的激光治疗,总还是对皮肤的功能和状态有一定影响。虽然尚缺乏明确的统计学数据,有多位学者注意到强脉冲光治疗后皮肤敏感状态的加重或持续存在。故而在激光美容治疗前后进行「肌肤监测」,也可以起到监测激光治疗效果、安全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能用来客观评价激光美容仪器的疗效和安全性。如果在新激光仪器上市使用于临床前进行部分人群的「肌肤监测」,相信能显著提高激光美容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激光属于重大皮肤治疗,事先运用「肌肤监测」筛选适合接受治疗者,避免患者接受错误的机器、剂量治疗,也说明是「肌肤监测」在指导激光美容方面的重大意义。
A、3.
在护肤品长期使用效率、安全、不良反应等状况尚无法清楚监控的现状下,发展护肤品使用「肌肤监测」,可以填补护肤品使用的正确教育、不良反应诊断及护肤品咨询的不足,使「护肤品咨询师」能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充分、及时、准确的理解护肤品效能、安全与不良反应。由实际的皮肤反应/细胞结构变化,「肌肤监测」的操作者可能发现某些尚未被报告或纪录的现象与反应,补足现今护肤品成分科学未知的成分-皮肤相对反应。
A、4.
任何监测方式都有标准对照值。然而「皮肤监测」的标准对照比较特别—因每个人年纪、居住环境、种族、季节、使用产品等习惯的重大差异,目前选取……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皮肤「应当」如何,不是与他人比对(虽然也有「人群平均值」的皮纹、皮沟、皮丘等标准结构),而是与自己的胸口皮肤比对。如此可以准确排除年纪、气候、化妆品使用等干扰因素造成的影响。
A、5.
一般推荐给消费者进行监测时间:新护肤品(或新治疗)的使用前、使用后1周、2周、4周,在护肤品使用过程中需要每一个月监测一次。如果面临季节、生活环境变化导致护肤品更换,则视同新品使用,同样于使用前、使用后1周、2周、4周周期监测。
目前执行监测的基础逻辑,是依照药品上市后监测概念(post marketing surveillance;PMS)执行。也就是说,无论使用旧或新护肤品、增添或减少护肤品项(例如冬季加入润肤乳,夏季加入防晒乳),只要使用者曝露于护肤品使用过程中,就维持持续观察与追踪的行为,早期发现不可预期、非固有知识范围内的作用与副作用。
「肌肤监测」的早期经验中……使用电子皮肤镜时注意手法要轻柔,并且按照顺序进行,避免遗漏监测位置。目前宋医师诊所使用的监测顺序为:左眶周表皮与真皮(A点)、左面颊表皮与真皮(B点)、右眶周表皮与真皮(C点)、右面颊表皮与真皮(D点),最后是个人标准值的左侧锁骨下方内1/3处近胸骨(E点)。至于更精准的定位;所谓「眶周」指……除了上述取样位置外,也可以因应消费者认为有问题的位置作特别取样,同样采取1X肉眼示意定位与50X表皮、真皮摄影。最后加上Wood’s灯观察皮肤表面色泽变化,是否残存护肤品与化妆品的荧光反应,残存反应的色泽、浓淡、分布等特征。
A、6.
B、 微针或雷射/激光后导入,必须使用肌肤监测的理由
源自对于疗效的医疗追求与过量风险的避免,「微针滚轮后导入」甚至是「飞梭雷射/点阵激光后导入」,一直是我的临床关注重点(再谈微针滚轮与术后导入与「PRP自体细胞回春抗老疗法」安全吗?)。
深入讨论「穿孔后导入」这个行为的医疗与商业操作,我认为必须讨论几个面向:
B、1.
优点是确定增加了有效成分的渗入,提高护肤成分的治疗效率。
缺点是护肤成分的过度渗入,或是不必要成分的额外渗入。
后者例如产品中的防腐剂、乳化剂(介/表面活性剂)、香料等。因此讨论微针或雷射/激光这些「穿孔行为」之后的导入产品,必须符合「药物等级安全」的基本要求。所有静脉注射必须注意的绝对无菌、防腐剂等不必要成分甚至包括细菌残体等热毒素(pyrotoxin)的排除,都是导入液的绝对必须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从「长期累积剂量」的观点看,「穿孔后导入」会大大增加过量累积的风险。因此长期追踪受术者的确切皮肤状态是非常必要的。相对于肉眼与记忆追踪,运用肌肤监测对于皮肤细微结构的长期密切观察,更容易发现可能的早期病变征兆。
B、2.
当医学提供美容治疗时,「效果」变成医师必须保证的部分。隆乳、隆鼻甚至拉皮、紧肤,受术者都可以从照片中得到相对改善的证据。因为改变的幅度够大,雷射/激光的照片证据也勉强堪用。
回到更低阶的治疗,例如左旋C导入与果酸换肤;受术者所付出的金额不高,加上这样的治疗在受术者心目中本来就有「日常保养」的刻板印象,因此没有太多影像证据,仍旧可以为治疗与受术双方同时接受。
但是如飞梭/点阵后导入,或者微针后导入这样「准侵入式治疗」;或因治疗费用比果酸、左旋C……较高,而且治疗后的脸红、伤害等照顾也等同医疗治疗等级,受术者因此对于「必须出现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较高。然而这些「穿孔后导入」行为,结果往往(最多)是逐渐地改善皮肤状态。譬如受术者最关心的毛孔粗大、色斑黯沉、细部紧致……等现象,并不是一般照片可以明显表现的。因此「微针滚轮」与「微针后导入」的治疗效果相对令人疑惑。
将肌肤监测的「五十倍电子皮肤镜放大图像」与「电子式伍氏灯」二种数字纪录方式引用于「微针滚轮」与「微针后导入」、「飞梭/点阵后导入」之中,可以大幅改善「细微效果无法发现」、「记忆模糊无法比对」的尴尬现况。
C、个人对于「微针后导入」的暂时经验
首先,相对于执行约六年的「大敷面」行为来说,我们观察到「微针后导入」的效果确实比较快速、而且「波形周期」也明显缩短,证明「微针后导入」的渗入效率与排除效率确实较高。
其次,我们尝试过「单纯微针,不导入」vs.「微针后导入」二种的比较。虽然案例数目不多,但初期经验显示后者的皮肤代谢速率较快,皮肤表现较滋润,而且受术者本身满意度也较高。
详细的图片数据,会在2013年6月16日的广州会议上做更多分享。
①
根据科学逻辑,要确定保养品或治疗的安全,应该在使用前、使用后都做纪录;而且必须长期监测,反复比对。这就是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与为什么护肤品「长期使用有危险」?=谈「实验室数据」与「长期追踪PMS数据」的核心价值。
如果相信单次监测的「证据」,就会出现「使用类固醇的褪红效果很好,应该长期使用」这么愚蠢的事!保养品与医美治疗长期使用、大量使用;对身体的影响深远。只有真正长期监测,才能确保长期剂量安全。(「皮肤测试」、「皮肤检测」与「皮肤监测」有什么不同?=专业医疗论坛问题回答)
②
因为医美措施而敏感、痘痘,甚至酒糟∕玫瑰痤疮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错误保养品、雷射∕激光疗程产生黑斑是必然的!
任何伤害出现的反黑、发炎、脱皮、粉刺与红肿、刺痒……一定有改善!
只要正确实施并遵守肌肤监测的指导,这就是您最重要的科学证据!如果您同意上述理念,想定期获得真正的医学美容与保养品讯息?还请订阅本blog。
③
补充阅读:
肌肤监测的学术论文(一) 2011-10-05 21:45: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2cbf740102du1o.html)
肌肤监测的学术论文(二) 2011-10-06 14:58:4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2cbf740102du2r.html)
肌肤监测的学术论文(三) 2011-10-06 16:33:51(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2cbf740102du2v.html)
再谈微针滚轮与术后导入=北京东方壹周风尚版邀稿 2011-11-18 12:0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2cbf740102duri.html)
「PRP自体细胞回春抗老疗法」安全吗?为什么价格很紊乱?=北京东方壹周风尚版邀稿
2011-11-01 18:5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2cbf740102durk.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