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敏感肌與酒糟肌的肌戒毒皮膚重建
敏感肌與酒糟肌的肌戒
毒皮膚重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8,756
  • 关注人气:3,9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肤真的会自愈吗!?=201208中国嘉人杂志Marie Claire访问稿

(2012-07-12 19:08:08)
标签:

宋奉宜

自愈

敏感

酒糟

玫瑰

痤疮

青春痘

保养

护肤

化妆

彩妆

乳液

酸性

保护

分类: 酒糟、敏感、玫瑰痤疮与脂溢性
皮肤真的会自愈吗!?=201208中国嘉人杂志Marie <wbr>Claire访问稿

(图片为网络撷取,中国Marie Claire嘉人杂志20126月号)

啰唆一下:

上个月才帮中国美丽佳人写了些稿子;心想「这么凶狠的稿件,美丽佳人未必胆敢刊登」。没想到她们不仅食髓知味,还加强邀稿。

熟悉这个blog的朋友都知道,我偶而会帮几个时尚杂志写稿。帮这些风尚杂志写稿「很辛苦」;主要是考虑方面的辛苦。讲真话,怕影响她们与保养品厂商的广告友谊。不讲真话,人家干什么邀请你写稿?

(说到这哩,台湾的时尚杂志「应该要检讨了」……大陆版的编辑敢面对真相与民众,台湾版……咳、咳、咳,不要只是净谈风花雪月,还有明星的穿著与八卦…...啦~台湾民众没有那么浅薄……啦~)

无论如何,我还是愿意为这些愿意讲真话的媒体写稿件:我是个皮肤科医师,科学工作者。上帝赋予这个职务的义务,除了大家熟知的「患者治疗」之外,「患者教育」更是促进人类整体进步的重要职责。一直坚持动笔(即便肩膀酸痛……),也是不想白白来这世上一遭,对人类却没有贡献。

废话不说,回到正题!

Dear宋医师,约稿来了。

本月主题如之前和您说的,要做一期关于「肌肤自愈力」的内容,相信这也是您最擅长的。

关注您的微博有一年多了吧,经常看见您发的一些内容,觉得观点和想法很独到,但因为我平时很少用计算机上微博,今天为了写采访大纲,想说先上您的部落格做做功课,直至今日才真正上去认真一篇篇地看博文,结果发现讯息量实在太大、太大了……实在是一天看不完,消化不下……

好吧,那还是照之前想的问题先提问吧,要是有其它想补充的明天再发给您。

如果下面问题和您的博文有相重复的请见谅,我真的不是一个偷懒没认真读博文的学生哦=

Part 1=肌肤真的有自愈能力吗?

漫谈肌肤自愈力……这个作用机制,到底是怎样的?肌肤真的会排毒吗?为什么现代人肌肤自愈力反而下降了?越注重保养,美容科技越进步,但肌肤的问题却越多?

Part 1=FIRE

开玩笑,身体简直充满了自愈力!

削水果割了手指,伤口会渐渐愈合;不小心摔断腿,几个月后又是一条好汉。就算是生了个孩子,很疲倦之后也会……更疲倦?(<=这是中年老爸的牢骚,各位无须理会……

亲爱的编辑问到「作用机制」,撇开啰唆深奥……的医学术语不谈,我个人的想法是:请祷告以询问问上帝!

各位既然相信达尔文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知道人类存活至今,必须承受大大小小的物理与化学性伤害;例如日光紫外线、摩擦性摩擦还有硫磺温泉伤害……细胞当然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与自我修复能力。如果再考虑细菌、病毒与人类的恩怨情仇,「自愈力」基本上是细胞存活的唯一保证!

皮肤是人体对外的第一道防卫组织;自愈力又是所有细胞(包括皮肤细胞)存活的唯一保证;「皮肤细胞拥有最强的自愈力」就成为逻辑与实际上的必然了。

Part 2=肌肤会做最佳保养品?

谈到肌肤自我乳化功能机制。肌肤自己会做保养品吗?如何依照肌肤需求、环境、气候等因素智慧做调节?为什么有些肌肤做不出好的保养品?如何打通肌肤的水、油通道,让肌肤自己调配最佳乳液?

Part 2=FIRE

编辑的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肌肤自己会做保养品」是对的——请各位想一想,「当年」我们大家一起离开海水的时候,如果没有自制的乳液,皮肤早就干枯、破碎、凋零……bala bala……

但是自己会做保养品」跟「肌肤自己会做最佳保养品」是两回事!皮肤自己排出的皮脂,加上汗腺的水分;乳酸、尿素与天然分泌的蛋白质、崩毁胺基酸……最后混合成为乳液。公式基本上是「油++蛋白=乳液」。

另外,讨论到「最佳」,语言上有二个定义:「最好」或「最适合」。生理学上多半取「最适合」。如同我在「什么人「必须」使用护肤品?皮肤科医师的专业声明」文章说,年龄大了,到了必须额外补充水、油的时候;「安全的水」、「安全的油」就是好的保养品。如果还想「抗老」、「补充皮肤营养」;当然可以添加更多的营养、生长因子等成分。如果这样的添加仍旧受到皮肤的喜爱——可以是保养品成分的长期安全性足够,皮肤代谢能力可以承受;就必然表现出皮肤愈来愈健康、愈来愈抗老的肌肤监测结果。

(这也是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的意思)

透过反复监控皮肤对于给予物质的反应(<=有点拗口……),我们就有机会找到「延缓老化」、「逆转青春」的保养品,也就是「最佳保养品」。因此您可以明白,皮肤确实「自己会做基础保养品」;透过肌肤监测对长期安全与长期风险的监控,人类可以做出最佳保养品

为什么有些肌肤做不出好的保养品?」的问题,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皮肤的自我代谢机制失常,无法形成正常的分泌、溶解与脱离,当然就没有能力自我保护。许多因素中,「毛孔与汗孔堵塞导致分泌失当」是最重要原因。只要停止使用伤害性成分与伤害性产品,皮肤的自愈力就会帮助毛孔与汗腺堵塞的部份或全部排除。如果担心自愈力稍有不足,增加使用长期监测安全的「最佳保养品」,当然更是个好想法。

Part 3=谈谈保养品依赖性

保湿产品为什么越用肌肤越干燥?如何正确保湿?好的保湿产品应该是如何的?如果某产品(如促进水信道蛋白Aquaporin)强调作用方式不是从外补水,而是提升自身保湿能力,这样的产品OK吗?

使用美白产品真的对肌肤有害处吗?使用美白产品就会降低肌肤对光线的抵御能力?如何慎选安全的美白产品?

酸类成分真的会造成刺激、敏感?如何善用酸类成分保养品?据说有些酸类,如LHA能智慧识别老废角质的蛋白,选择性帮助老废角质脱离,不像AHA无论好的坏的都杀无赦,这样的说法是真的吗?

哪些产品成分,是不可以长期使用,会造成依赖性的?哪些又是安全成分,长期使用可以放心的?

许多人都有「保养品越用,见效越缓慢、不如初次好用」的经验,有时候换别的使用再换回去就又觉得好用了,这是肌肤产生依赖性了吗?为什么?

关于保养品的传输系统,如Liposome或其它的导入科技来帮助促进产品吸收,长期使用是否会造成依赖性?或是有什么危害吗?如何戒掉肌肤的坏习惯,养成不挑食的健康肌肤?如何让消费者摆脱必须使用强效保养品?恢复简单、安全保养品,即可满足需求的健康肌肤?

Part 3=FIREFIREFIRE

这个单元的问题看起来很多,其实就是一个「毒性累积」的现象。

先解答「保养品有毒」的概念。在药理学的研究中,所谓的「毒」,指的是细胞无法顺利代谢,因此伤害细胞的物质。关键在于「无法顺利代谢」这几个字。更深地思考药理学原则,任何物质累积到达一定浓度(剂量),必然出现「无法顺利代谢」的结果。换句话说,「毒性与剂量成正相关」;讨论毒性,不能脱离剂量来谈

在肌肤监测的领域中,我们发现许多市售保养品都会造成皮肤结构改变。通俗地说,既然结构改变了,就表示皮肤受了伤害,却没有能力实时修复。这种「皮肤类似中毒」的表现,使我们坚持推动保养品的上市后监测(PMSpost marketing surveillance)。从药理学历史看,药物研发与上市是非常严谨的,必须经过动物先期实验与三期人体试验。即便是这么严谨的研究,我们仍旧发现几年、几十年后,某些药物出现不可预期的副作用或副伤害;例如Aspirin从止痛增加了「预防中风」,Sibutramine从减重变成「可能导致心脏病」。人类能够发现这些药品的不明风险,唯一依赖的就是上市后监测。只要药品存在市面一天,患者就会反应(不适症状),医师就会纪录。

然而相对不严谨,却同样深度吸收的保养品化学;至今缺乏长期安全与长期风险的数据观察。理智中我们都明白「任何成分到达效果后,更高的浓度就可能导致伤害」;然而面对保养品,我们却不断追求「Liposome或其它导入科技来帮助促进产品吸收」?厂商们盲目追求「奈米化加强渗透」、「滚轮后强化导入」、「飞梭/点阵后深度导入」,却没有任何人清醒地发现「敏感肌肤愈来愈多,会不会是给的太多、太深入?」为什么没有人怀疑「保养品越用,见效越缓慢、不如初次好用」根本就是因为「已经吃得太饱了?」

这次问题太多,还是一个一个回答吧:

保湿产品为什么越用肌肤越干燥?=>如果以油脂补充方式保湿,必须小心补充的成分反而堵塞了自身的油孔与水孔,结果自身的分泌能力益发受损,就可能出现愈用愈干的现象。

如何正确保湿?好的保湿产品应该是如何的?=>好的保湿产品必须是「增加皮肤湿润度,并且不伤害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果能够「增加皮肤自我修复、增强酸性保护膜的恢复」就更完美了。要找到这样的保养品(其实是「正确保养成分剂量」),唯一的方式就是「长期临床监测、追踪」,也就是PMS

如果某产品(如促进水信道蛋白Aquaporin)强调作用方式不是从外补水,而是提升自身保湿能力,这样的产品OK吗?」、「如何善用酸类成分保养品?据说有些酸类,如LHA能智慧识别老废角质的蛋白,选择性帮助老废角质脱离,不像AHA无论好的坏的都杀无赦,这样的说法是真的吗?=>过去有一百种产品宣称,现在有一百种产品宣称,未来当然更可能有一百种产品宣称。「产品如何宣称」即便再严谨,也不过是短期的观察数据(动物、三期人体试验);这些宣称的长期风险与长期效果,还是必须以肌肤监测作为最终依归——如果皮肤喜欢它,就会渐渐恢复正常结构。反之,谁说什么,都是假的!

使用美白产品真的对肌肤有害处吗?使用美白产品就会降低肌肤对光线的抵御能力?如何慎选安全的美白产品?=>美白的原理再多,最终还是可以归纳到「减少发炎」、「形成抑制」、「成品还原」、「加速代谢」几个步骤(雷射激光还有一个「色素破坏」的部份)。

其中「减少发炎」最重要是防晒,其次是抗敏感。「形成抑制」也就是所谓的「左旋C」、「传明酸」等抗氧化成分。「成品还原」与「形成抑制」某个程度上是一体二面——抗氧化成分使未形成者不易形成,同时也使已形成者反转褪色。至于「加速代谢」,最常见的就是酸类换肤了。

从这个理解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美白」的皮肤必然已经受损(黑色素是皮肤受损后的自我保护机制);在已经受损的皮肤上使用美白成分,「防晒」可能有化学成分刺激、物理成分堵塞的风险(使用防晒乳,结果变更黑?细谈防晒产品的「功与过」=上海周末画报邀稿);抗敏感、抗发炎物质也许引起敏感与皮肤不耐(「敏感肌专用保养品竟然没有用」也不算罕见);还原与角质剥除的酸类成分,对于脆弱、受伤的皮肤更可能引发刺激。

读到这里,各位是不是感觉到无所适从?其实各位都忽略了「是药三分毒」;成分既然有效,就必然有过量伤害的风险机率。再度回顾药学史,我还是要告诉各位:只有真正监测皮肤使用产品/成分之后的真实反应,而且是长期、持续监测,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该产品/成分的效果与风险所在。因此我们不断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事前事后不断监测,我们可以找到安全的美白保养品、保湿保养品、酸性保养品……bala bala保养品。无论保养品或药品,长期持续临床监控,就是身体健康与皮肤安全的唯一选择

「酸类成分真的会造成刺激、敏感?如何善用酸类成分保养品?哪些产品成分,是不可以长期使用,会造成依赖性的?哪些又是安全成分,长期使用可以放心的?关于保养品的传输系统,如Liposome或其它的导入科技来帮助促进产品吸收,长期使用是否会造成依赖性?或是有什么危害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各位应该都是专家了!

「如何戒掉肌肤的坏习惯,养成不挑食的健康肌肤?如何让消费者摆脱必须使用强效保养品?恢复简单、安全保养品,即可满足需求的健康肌肤?」=>既然我们知道「毒性就是过度使用,难以代谢的剂量」这个重点。面对「强效保养品」这个议题,最正确的方式就是「长期持续临床监测」。无论是强效、简单;只要对于皮肤没有伤害,就是安全保养品。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力追求强效有什么错误呢?如果无法确定安全,即使简单(农药往往只有单方,够简单吧?),又代表什么呢?

Part 4=美容瘾君子

美容院上瘾。长时间习惯定期去上美容院,可能会对肌肤有什么危害?享受美容院服务,需要注意些什么?医学美容上瘾。医学美容可能对对肌肤造成哪些危害?安全和不安全的疗程各是哪些?

Part 4=FIRE

「美容院上瘾」或「医学美容上瘾」,从心理层面分析,可以略分为「受服务上瘾」与「美丽强迫症」二部份。其中「受服务上瘾」就像某些人喜欢去高级餐厅受人服务,属于心理享受(或疾病?)范畴,不在皮肤科医师讨论范围。「美丽强迫症」虽然也是心理问题,生理上却牵涉到「终端剂量累积过高」的风险。

所谓「医学美容」,其实是与「传统美容」做分野的一个名词。「真正」的医学美容应该有医学内涵——也就是「正确诊断、容忍评估、正确手术与术后照顾」。与民众认知不同的是,「正确诊断」与「容忍评估」才是整个成败过程中的重要关键

        正确诊断:

以盲肠炎做比喻。必须正确诊断为盲肠炎,不可误诊。如果一般病毒性肠炎的腹泻竟被「抓去开刀」,这样的疏失基本上不会被正统医学所同意。在医学美容领域中,必须正确区分雀斑、肝斑、颧骨痣……,才能做出正确建议。这部份,目前的「医学」美容没有太大疏失。

        容忍评估:

再度以盲肠炎为例。同样是急性盲肠炎患者(都已经确定诊断);十八岁与九十八岁的患者,后者可能血压、血糖都不正常。因此同样紧急后送到开刀房,九十八岁的老爷爷可能不能立即麻醉、动刀;必须先稳定生命征象,才能有进一步的动作。否则以他九十八岁的羸弱身躯,加上盲肠炎的摧残,可能还未正式开刀,光是麻醉药物,就可以造成他的死亡。也就是说,「患者应该开刀」是正确诊断,「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是容忍评估

回到「医学」美容。现在存在的最大风险是:「医学」美容确实有正确诊断:医师正确地区分了雀斑、肝斑……等等问题。然而各位必须知道的是;皮肤受了伤害之后,才会长出斑来(黑色素颗粒是皮肤受伤后的自我保护机制)。如同前述九十八岁的老爷爷;一位长斑的患者,一位皮肤受伤后长斑的患者(<=这是强调性语法),他的皮肤是不是能够接受雷射治疗?能够承受果酸换肤,不会有更深度的伤害?如果无法确定,当然可能出现「雷射后或果酸后更黑」的医美纠纷了。聪明的各位可以清楚发现,现今「医学」美容最大的盲点,就是没有容忍评估措施。没有正规的「容忍评估」过程,「医学」美容根本不符合医学原理!肌肤监测可以提供良好的「容忍评估」,这是我们发展肌肤监测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确手术:

所谓「正确手术」,除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如在雷射、果酸、电烧……等各种方式间选择;或者选择正确雷射仪器;也包括使用正确治疗剂量/强度,并且评估治疗剂量/强度是否正常。这部分目前的皮肤「医学」美容勉强算是符合要求。所谓的「勉强」,是指所有治疗都是由医师主观经验评估,无论术前或术后,并没有类似「抽血验证糖尿病治疗效果」这样的客观数据以供左证。后者是我们发展肌肤监测的重要原因之二。

        术后照顾:

这部份目前的「医学」美容没有太多争议。这部份的影响虽然不大不小,如果没有正确的术前评估,过度或错误的治疗之后,无论如何良好的术后照顾,也难以挽回「基本上已经错误」的医疗结果。因此,必须先尽力确保正确治疗(包括诊断、评估与处置),才能谈到术后照顾的质量优劣。

「需要注意些什么?医学美容上瘾。医学美容可能对对肌肤造成哪些危害?安全和不安全的疗程各是哪些?」=>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只要正确诊断、正确评估与正确手术,「医学」美容本来就属于医学范畴。医学当然有风险,但是风险必须远小于获得效益。「正确医学美容」对于皮肤伤害的风险几乎小到可以忽略。讨论「医学美容可能对对肌肤造成哪些危害?」,甚至是「安全和不安全的疗程各是哪些?」这个议题,唯一存在的可能,就是「错误诊断、错误评估、错误手术与错误术后照顾」这四项可能。然而如前所述,目前医学美容的最大风险,其实就在「错误容忍评估」。只要遵守正确医学程序,医学美容带来的利益必然远大于风险,这才是医学美容的真正未来

Part 5=其它补充

您是赞成禁用所有保养品吗?还是可以接受选择性使用某些?哪些是您认为Ok的?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皮肤科药物可能会带来哪些伤害?该如何修复?

我们都知道目前化妆品对肌肤也许不够「长期安全」。那防晒总不能不用吧?如何选择一款安全有效的防晒产品?

肌肤对某些成分的耐受性会随着使用时间而增强,如维它命C、果酸,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我一个同事从6%用到20%的左旋C原液,果酸也有许多人是越用浓度可接受的越高,是代表皮肤变厚,所以OK了?还是?)

如何修复肌肤的DNA损伤?哪些保养方法或成分能办到?

Part 5= FIREFIREFIRE

又是一个连环问题,我们还是逐句逐句回答吧:

您是赞成禁用所有保养品吗?还是可以接受选择性使用某些?哪些是您认为Ok的?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皮肤科药物可能会带来哪些伤害?该如何修复?=>对于皮肤科医师来说,保养品与药品是等价的!太多证据证明保养品成分会渗入体内人乳样品中发现护肤品防晒成分);而且保养品使用的时间长度往往远大于药品——人们多半经年使用某牌乳液,却未必长年使用药膏。因此各位担心药品使用,却忽略保养品伤害,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可怕的是,保养品界、似乎连皮肤医学界对这个「错误」都浑然不觉!?这些渗入皮肤的成分,对我们的健康究竟有什么长期影响,目前没有太多数据可供参考。但是既然确定「长期、大量而广泛地渗入」,我们当然应该十分警惕、小心。

我不是反对「禁用保养品」,我是提倡「应该对保养品使用的长期风险与效果进行类似药物的上市后监测(PMS),也就是肌肤监测」;对于某些皮肤出问题,需要保护的人来说,保养品当然有存在的必要(什么人「必须」使用护肤品?皮肤科医师的专业声明)。这就是「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我们都知道目前化妆品对肌肤也许不够「长期安全」。那防晒总不能不用吧?如何选择一款安全有效的防晒产品?=>无论任何物质,保养品也好、防晒品也好、化妆品也罢,所有「使用在皮肤上,会被吸收的成分」都必须证明长期使用的安全;换句话说,只要肌肤监测证实长期安全,防晒品是可以用的

另一方面,「那防晒总不能不用吧?」这句话是有语病的——首先,为了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防晒」当然是绝对必须的。然而一定要防晒「不等于」一定「要擦」防晒乳;如果各位够细心,必定会发现皮肤科医师经常倡导「戴帽子、撑伞、穿长袖衣物与正中午不要出门…..」等防晒措施。如果无法确定防晒产品的长期安全,使用上述物理性防晒措施(请注意,是「措施」,不是「产品」!),绝对是医疗上更正确的选择。

肌肤对某些成分的耐受性会随着使用时间而增强,如维它命C、果酸,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我一个同事从6%用到20%的左旋C原液,果酸也有许多人是越用浓度可接受的越高,是代表皮肤变厚,所以OK了?还是?)=>各位必然清楚经常摩擦的手掌与脚底,会出现角质增厚甚至长茧的现象。也就是说,皮肤会以「角质增厚/长茧」来增加对于摩擦压力的耐受性。如果无法肌肤监测,我们实在难以区分「6%用到20%的左旋C原液」、「果酸也有许多人是越用浓度可接受的越高」这件事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生理变化?这些「容忍增加」的表现究竟属于「饭愈吃愈多」的情况,还是「因为厌恶而角质增厚以便隔离」?皮肤因此角质增厚了吗?还是健康生理结构提升了?即便是「饭愈吃愈多」,人体会因此肥胖,「愈吃愈多的皮肤」会是什么状态?会不会有后续疾病现象?如果无法观察并理解皮肤的真实生理反应与结构变化,任何人都无权讨论这些表现究竟是合理情况,或是异常反应。

如何修复肌肤的DNA损伤?哪些保养方法或成分能办到?=>依我目前粗浅的认知(也许有读者可以补充更多);目前没有任何实验室外(in vivo)数据,可以对DNA修复产生作用。所有宣称「修复DNA损伤」的成分,都是实验室中(in vitro)培养皿里面,几个细胞的作用结果。DNA是细胞非常重要、非常深层的内在结构;加上皮肤角质、细胞间质……的保护与屏障,任何成分要影响活体细胞的DNA是非常困难的。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保养品/医美疗程可以修复DNA损伤!如果一定要达到「修复肌肤DNA损伤」的目的,唯一可行的就是「预防DNA伤害」,也就是减少过氧化、自由基、紫外线……等外界危险物质对细胞的伤害。除此之外,应无它法。

后记:

看完这些回答,各位可能颇有沮丧——之前许多对保养品、医美疗程的幻梦破灭不少。对于医师来说,任何治疗都必须考虑风险与效益的平衡。特别是医学「美容」这种额外增加的治疗,基本上不可以存在任何风险

「不造成患者伤害;Do no harm」是医师手则的第一条金律。身为台湾美容医学医学会的教育主委,我坚持自己必须永远心存谨慎,医疗行为,特别是医学美容行为,绝对应该「相对保守」,不应该「追求前卫创新」!

部落格设置目的:

        极致,只做对的事!为了帮助更多患者,极致希望获得高手们的分享。如果您对某种治疗非常有把握与医学证据,请告诉我们。极致会谨慎地评估,并且协助建立该治疗方案的肌肤监测原则与大力推广

        因为医学美容而敏感、而酒糟/玫瑰痤疮吗?因为保养品、雷射/激光疗程产生黑斑吗?有反黑、发炎、脱皮、粉刺与红肿、刺痒的问题吗?肌肤监测是您最重要的科学证据!

        想定期获得真正的医学美容与保养品讯息?请订阅本部落格。这里还有「微博答客问」栏目开通说明更多影音视频档请按这里

补充阅读:

什么人「必须」使用护肤品?皮肤科医师的专业声明 2011-08-10 19:06

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 2011-01-06 18:10

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2011-01-06 16:11

「听细胞的声音」肌肤监测,「更」科学的诊疗方式 2011-12-31 17:01

使用防晒乳,结果变更黑?细谈防晒产品的「功与过」=上海周末画报邀稿 2011-08-10 15:44

人乳样品中发现护肤品防晒成分=论坛译文引介 2011-05-20 15:10

什么人「必须」使用护肤品?皮肤科医师的专业声明 2011-08-10 19:06

一定「要」防晒≠一定「要擦」防晒乳;谈「防晒」的风险 2011-11-07 11:44

医师应该「相对保守」,还是应该「前卫创新」? 2011-12-30 14: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