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谈「正确洗脸」=武汉大学「中外女性健康;美妆学院派」邀稿
(2011-11-21 11:33:47)
标签:
洗脸洗面清洁正确彻底 |
分类: 肌肤监测 |
医学美容盛行的今天,大家关注的焦点往往在「如何更快速」、「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美容问题;浑然忽略了「之所以出现美容问题,当然是因为皮肤伤害」。
「皮肤伤害」,就属于医疗范畴!
换句话说,「医学美容」之所以异于「生活美容」,不应该只是「更快、更有效」,应该是「更准确地诊断皮肤伤害程度,提出科学性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谈「正确洗脸」?
与「医学美容」潮流相同,敏感性肌肤盛行的今天,所有人关心的议题都是「如何选择「适合」的护肤品」。如果再细心一点,可能思考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洗面奶」。然而从临床实作看,从逻辑看,「如何正确洗脸」才是不伤害皮肤最原始的关键。
请各位假想最极端的例子:如果有位朋友每天使用钢刷子刷脸,把脸皮搞得一团鲜血淋漓;这时候来讨论「哪个洗面奶不会引起皮肤发炎」,究竟有没有意义?
再比喻说:医师面对烟瘾很大的慢性咳嗽患者,却忽略「必须先戒烟」的医疗建议;即便医师医术如神,镇咳、化痰药物珍稀昂贵,究竟有没有意义?
洗脸,是所有保养动作的开始—老废角质清除干净些,「有效成分」(<=假如有)也吸收快些、多些。过度伤害保护层,给再多的营养物质,或无法产生良好治疗效果(钢刷之后给予生长因子?),或有效成分刺激太强(钢刷之后给予「适度」果酸?)。因此正确控管洗脸强度,绝对是日常保养的重要基础。第一步错了,就不用讨论其它了。
不同肤质女性正确的洗脸方法?
坊间盛行「油性、中性、干性、混合型肌肤」这些说法,究竟是否符合科学原则?什么是油性?以「洗完脸五分钟后觉得很油」来做基准,到底合不合理?新疆19岁天真姑娘,跟新加坡30岁都会女郎,完全不考虑各自的温差、湿燥等环境,都以同样的时间作为评估基准吗?一位在新加坡被认定为「油性」的朋友,旅行到新疆后不会表现「干性」现象?如果皮肤的状态可以随时变动,「肤质」究竟是什么?会随着环境变动的状态,算是「符合科学原则的定义」吗?
另外,网络盛行的今天,我们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些人疯迷「日本超微细洗脸海绵」、「蒟蒻洗面胶」,认为「不这样洗,绝对洗不干净。洗不干净,绝对会出问题」。另一方面,有些人连「使用化妆棉涂抹化妆水」都咒骂,担心「太粗糙会伤害角质」。
大家肤质相同,人人肤况迥异
这些看来纷杂、极端差异的疑问,其实有个很科学的归纳:「肤质」与「肤况」。
肤质:
皮肤的先天遗传倾向。比如男生通常较油,女生多半细致;赤道地带肤色深些,高纬度地带多为白种人。
肤况:
不管是哪一种肤质的人,过度清洁就会变干,过度曝晒就会变黑,到海边旅游比较湿润,大陆中心都会较干。
临床经验与实际观察,同一个环境中,「肤质差异」多半不大;「肤况差异」倒是比较明显。事实上,前述的油性、干性、中性等「肤质」;各位认真思考,多半觉得自己「T字部位油性,两颊中性偏干」。即便「自认为敏感肌肤」的朋友也多半近似。换句话说,所有人都是同样肤质,不同肤况。甚至同一个人,不同季节也会出现不同肤况。这种「基础肤质相同,人人肤况迥异」」的现象,当然是季节、环境条件与生理健康等错综复杂交织的瞬间或短期表现。
把观念厘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发现真实:「肤况」是可以被「洗脸方式」影响的!因此,与其讨论「不同肤质女性正确的洗脸方法」,不如讨论「如何正确地在不同肤况下洗脸」。
什么才是「正确的洗脸方式」?
科学的逻辑是这样的:想讨论「如何正确养生」,首先必须订定「活到100岁就算成功」这个最终目标。然后分析长寿的人多半作了什么?短命的人又犯了哪些错?最后再「作对、改错」,于是「正确」养生。
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洗脸方式?」,也必须遵循同样的逻辑阶段…先定义「什么是正确的洗脸结果?」,然后寻找「影响洗脸结果的因素」,最后才是「如何达成正确的洗脸结果?」。
①
如果我们回顾「洗脸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清除脸上污垢,又不伤害脸上皮肤」。换句话说,「把脸洗干净,而且不伤害脸皮」就是正确的洗脸结果。
(洗澡、洗头…也一样)
理论上的「把脸洗干净,而且不伤害脸皮」,在实务上会是如何表现呢?皮肤本来就有自我检测能力;当皮肤受到刺激后,会随着保护膜与皮肤本体的伤害,逐渐出现「干燥、紧绷、搔痒、微刮、小痛、刺痛、大痛」这些不同等级的表现。换句话说,许多朋友喜欢「洗完脸,感觉清爽、绷绷的」,其实就已经是轻度伤害了。
因此,理想上「把脸洗干净,而且不伤害脸皮」的现实结果,就是「洗完脸可能觉得清爽,但决不紧绷」。加注「可能」二个字,是采取「与其误伤,宁可错放」的「仁心」概念~
②
得到「洗完脸可能觉得清爽,但决不紧绷」的现实结果,就要接着讨论「如何实际执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洗衣服的经验?一件沾满油污的皮衣,我们要如何「又把油渍洗去,又不伤害皮衣」?仔细思考,各位可以发现四个限制条件:清洁剂、水温、材质与搓揉力道:
-①
-②
-③
-④
③
解释到这里,细心的各位必然注意到上述「可能」、「估计」、「很大程度」、「也会」等几个字眼。如同阴阳对立、相生又互补;所谓「正确清洁,不伤皮肤」,其实是四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从「伤害预防」来说,适度的清洁剂、水温、双手与搓揉力道当然是考虑因素;从「清洁干净」来看,如果一时找不到适合的洗面奶,提高或降低水温,多搓或少搓几次,当然也要灵活地随之变动。又或者水温太冷,难道不可以稍用清洁力强些的洗面奶,轻轻搓揉油腻的鼻头,「于是完事」?
换句话说,这四个因素可以相互为用,互补长短。逻辑厘清之后,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洗面奶」其实是个「见木不见林」的错误命题。命题错误,当然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如何达成正确的洗脸结果?答案很简单:「妥善控制四大因素,洗脸后达到略微干净,决不紧绷的程度」。当各位理解「只看目标结果,不执着执行过程」的思维,就略有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了~
几个常见错误分享:
整个理论清楚了,各位很容易发现许多说法是不完全的,甚至是谬误的。例如「日前风行的洗脸专用刷科学吗?」、「大受日、韩欢迎的蒟蒻洗面胶可以用吗?」、「蚕丝材质的古风洗面巾安全吗?」以及「吸饱水的化妆棉硬邦邦,停止用它拍打肌肤?」其实都犯了「只讨论材质,不讨论其它」的偏狭错误。
至于「脸部皮肤的耐受度究竟有多高?」、「卸妆品别在脸上搓揉太久,40秒刚好」、「最佳洗脸温度,是38~40℃的微温水」这几个说法,除了错误忽略「每个人的当下肤况未必相同」、「每个人的环境温度、湿度未必一致」这个基础错误之外,只要以「略微干净,决不紧绷」作为判断标准,很容易可以找出「自己在该环境下,最佳的清洁效果」。
更「科学」的作法:
我们在台湾推广「肌肤监测」;最简单地说,就是用50X的电子皮肤放大镜,在产品使用/处置前取得基础影像,使用/处置后取得对比影像,然后两相对照。以洗脸来说,洗脸前检测一次,洗脸后检测一次,我们可以对照「洗脸」对脸部皮肤的影响程度。如果今天拍一组、一周后拍一组、一个月后拍一组…长期下来,我们就可以监控洗脸的长期影响。
一次的检查是检测,反复多次的检查是监测。反复监测,我们不仅可以评估洗脸正确与否、还可以评估护肤品安全与否、适合与否;甚至是医学美容疗程、果酸换肤等处置正确与否。相对于「洗完脸感觉不紧绷」的感性选择,「影像医学的科学比对」当然更有证据力。
肌肤监测,是「如何正确洗脸」最终极的科学评断方式。
「彻底清洁」是更好的选择!?
洗脸的目的既然是「清除脸上污垢,又不伤害脸上皮肤」;最理想的目标当然是「不伤害前提下,愈干净愈好」。
然而这样的目标能够达到吗?
回到「清洁」的本质:在物理与化学的领域中,「清除某成分」有几个方法:摩擦、刮除、烧灼、蒸发、溶解、化合、侵蚀…等。对于皮肤这种角质蛋白来说,什么方式最彻底、又安全?
答案是:「适度溶解、避免摩擦」。
以洗面奶洗脸为例,基本上是「以界面活性剂将污垢轻微溶解,再以清水或毛巾摩擦、带走」。如果不使用界面活性剂,或者大大降低界面活性剂的强度,改以「增加溶解时间」为手段,也许可以避免过度界面活性剂的伤害。这种「取代界面活性剂」的手法,远从低浓度果酸换肤开始,近以「粉刺与毛孔堵塞自我敷面法」,都是类似的思维。然而增加错误成分接触皮肤的时间,却也可能带来毒性作用(「错误」保鲜膜湿敷法的超级伤害风险!),这部份,只有经过长期肌肤监测,才可以反复确认效度与长期安全。
这就是主题:很忙不卸妆?=谈「正确洗脸」、「彻底洗脸」与「完全洗脸」文章探讨的重点了。
部落格设置目的:
①
②
③
补充阅读:
护肤品的「适合与否」=与大陆齐医师的观念来往 10/26/2010 12:51 pm
如何「正确」选择护肤品?一位新格友的疑问 2011-09-06 15:41
呼吁建立「使用护肤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2011-01-06 16:11
肌肤监测是否可以「预测」护肤品伤害?格友来函 2011-01-06 16:08
「以阅读成分表方式理解护肤品」?不!可!能! 2011-09-06 17:09
粉刺与毛孔堵塞自我敷面法 2011-01-20 16:21
「错误」保鲜膜湿敷法的超级伤害风险! 2011-01-06 18:33
主题:很忙不卸妆?=谈「正确洗脸」、「彻底洗脸」与「完全洗脸」 2011-03-12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