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录取歧视校园 |
分类: 校园.声音 |
这种“差异化”招生,且之前无足够的信息透明与公示,使得其刚一“出来”,便招致“非议”,“性别歧视”之说甚嚣尘上。所谓差异原则,便是给弱势者以补偿,而原因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个人无法克服的因素,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弱势是需要补偿的。如被人认同的少数民族加分,很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外语”,在起跑线上,他们有所落后,自然需要“补偿”。
就当前我们这儿的“国情”而言,差异原则尚未深入人心,且当前的这种“差异”也尚未经过科学验证,自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男女有别”也不仅仅是一个歧视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问题,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内因”。
这其实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即在一些专业选择上,之所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其实在于我们的“努力不够”,如专业设置的涵盖面不够、相关教育机构的重视不够等等。
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就进行过建议,如外语等小语种,可以将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等内容加入其中,而不是这些学小语种的人,大多从事翻译与老师等工作,让男生望而却步,如果加入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等内容,男生比例自然而然会上升。
此外,还有人建议搬“大学”,如华东师范大学新校区搬到上海交大附近,师大女生多、交大男生多,可谓不错的“互补”。再如武汉理工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也是同样的困境,两所学校只隔着一堵墙,由于学生将墙打了一个洞,被称为“鸳鸯洞”,学校便直接开了一扇门,算是“好事一桩”,如这些学校再增进一些交流,其情况会更加令人羡慕。
在当前,“差异原则”的使用,需要先经过科学考证,如若实施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公平公正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戕害的,这般氛围之下,无论是深化专业改革,抑或是让工科与文科学校成为“邻居”,都是可行的办法,但没有经过科学验证,也没有经过民意调查,甚至没有足够公开透明的“性别歧视”,显然不是纾解男女比例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