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矿工校园 |
分类: 校园.声音 |
其实,无论中外,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本就是应当应分,也不算新鲜事。不过,在几十年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够普及,大学生在人口中比例偏低,家中难得有高考金榜题名的孩子,家长自然盼着孩子留在大城市,坐办公室,轻轻松松挣钱。可由于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让高校毕业生逐年猛增,就业形势的艰难,使很多年轻人不得不把眼光放到了一些基层岗位上。所以,像环卫工、综合执法队员、养老护理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等以前备受冷落的岗位,都开始有大学生积极求职。
一时间,很多媒体讨论起这些岗位“人才高消费”的话题。但实际上,大学生对这些基层岗位如此青睐,甚至一个岗位几十个人抢,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这些基层岗位背后的编制。在很多人眼里,一个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编制,就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即使待遇不高、岗位在基层、专业不对口,也无所谓。
毫无疑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作怪。事实上,很多不受大学生“待见”的行业,随着技术改造产业升级,越来越求贤若渴,选择这样的基层就业,看似另类,实则理性。
值得深思的是,这十几个本科生、研究生,当初愿当“下井黑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摒弃了传统就业观念之后的理性选择。他们选择这个煤矿,主要出于三个原因:
首先,他们将驾驶全国第一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这套设备的运行需要相当知识水平的技术人员操作与维护。在这里工作,不仅能充分体现出专业知识的价值,满足青春少年的理想和激情,而且工作条件和安全水平也大为改善。其次,在待遇上,中部地区六七千元的月收入,性价比恐怕不逊于北上广的万元薪金。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在煤矿基层“鹤立鸡群”的大学生们,发展空间显然无比广阔。比如第一任大学生采煤班班长,短短3年内就已升任六矿生产副总工程师,完成了从“下井黑领”到“上井白领”再到“出井金领”的三级跳。
而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不要一味地抱怨没有大学生愿意来基层岗位,改善工作环境,规范用人机制,拓展发展空间,才能“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