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涟源招聘校园 |
分类: 社会.杂谈 |
据人民网消息,在一份湖南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公开选调15名工作人员的考生成绩表中,除了考生的笔试、面试和测评成绩,在备注一栏居然分别标有“市领导打招呼”“家境好”“副市长侄女”等字眼,而且基本集中在总排名前15名的考生,爆料人称“那些领导打招呼的、有钱有关系的比那些没家庭背景的测评成绩高出许多”。面对质疑,涟源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一方面表示招聘过程公开透明无猫腻,备注栏是落榜考生为了泄愤而杜撰的,另一方面也表示,“谁的背后都难免会有一些社会人事关系”、该问题“比较敏感”。
正像有的公共事件一样,在权威部门介入之前,真相很大程度上是靠涉事单位来“自证”的。在涟源这起招聘事件中,当地回应所称的备注栏为落榜生杜撰,大抵是可信的,因为无论如何高调,招聘方也不至于犯下主动晒内幕的低级错误,这一点公众从常理便可认定。然而事情的复杂之处正在于此,备注栏为落榜考生所杜撰、所添加,但备注栏里的信息、考生的那些社会关系却未必不属实,而相关方面谁都难免有社会关系和话题敏感的回应,更是让本次招聘事件扑朔迷离。因此,亟待上级部门给出权威调查结果,还当地考生和广大公众一个明白。
近些年,随着公众权利意识和舆论监督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损害公共或集体利益的事件屡屡被曝光,而这些事件都具备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那就是由事件中的利益受损者首先“发难”。无论是不久之前中石化广东分公司的天价酒事件,还是山西长治公务员考试中的“体检门”,莫不如此。因为尽管我们一直呼唤社会监督,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仅靠媒体和公众是发现不了违法违规者的相关线索的,很多蛛丝马迹还要靠“身在其中”的“深喉”们或利益受损的人们主动爆料,虽然这样的利益之争无法占据道德层面的高点,但在维护公共利益、呵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却实实在在地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公众虽然欢迎这样的爆料和“发难”,但不意味着利益受损者可以无原则甚至捏造事实来污蔑或诽谤。具体到涟源这次招聘事件,落榜生出于泄愤杜撰了一栏备注,“泄愤”的出发点虽不可取,但备注中所说的那些社会关系真的不存在吗,相关考生是否从这些社会关系中获益,招聘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那位落榜生是否真的是无理“发难”——这诸多疑点,需要招聘方更有说服力的“自证”,更需要上级部门的及早介入和权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