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在太平山下、中环的角落,有一个不起眼的地点——香港医学博物馆。
▼1
沿着起伏的山坡路,跟着路标,才终于找到这里。原来就在我另一个比较感兴趣的楼梯街边上,一幢红砖墙的小别墅。

▼2
步下大门的阶梯,右侧墙头上挂着一幅布质地图——太平山医学史迹径。还真没想到,附近有这么多医学遗迹可以追寻。

整幢建筑共三层,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主要是香港医学史放映厅、医学史照片展览,还有萨斯病毒爆发期间的抗争过程。
▼3
从一层到二层的楼梯上可以看到一层的大厅,入口通道、前台的售票及纪念物柜台,以及三个展室。

▼4
放映厅。记录片介绍了1894年鼠疫大爆发,从而逐渐促进香港医学的发展。其实,博物馆本身就位于当年鼠疫的重灾区,前身是细菌研究室,一直到70年代初都是香港的病理检验所。

▼5
一楼至二楼的楼道墙壁上,描述了当年鼠疫爆发时的不卫生环境;为避免英军移葬死者,将其伪装成麻将席中的一员;对火葬的抗议……等的油画。

▼6
萨斯病毒爆发展室中,展示了爆发原因分析、下水道改造、中药的防治、对医护人员的感谢物等。

▼7
猜猜这些是什么?从右上角顺时针开始,分别是:脊柱牵拉矫形器、卷绷带机、电动吸引器、各型正骨用具,以及牛痘保护罩。最后这个看着像狗狗防咬器一样的罩子,看过说明都已经不记得到底怎么用了。

▼8 花窗。

▼9 二楼展室。
▼10
相信只要是医学生,都会对这样的格局感到亲切。我们当年做实验的研究室和这简直是一模一样啊!

▼11 阳台的角落里,有一台“X线影像增强器”,可以减少辐射增强成像的清晰度,很神奇。

▼12 鞋、足模型、足部X光片,再也没有比这个更直观显现裹脚的残忍了。

地下一层是小型中医学展览以及一间手术室物品的展览。
▼13 几乎是完全照搬了一个中医堂。

▼14 中药处理室。

▼15 还是中药处理室。

▼16 中药材和秤。

▼17 另一侧手术室进门,就是研制牛痘疫苗的蜡像。

▼18 绿色手术床和无影灯,老式麻醉机和牙医台。有没有时空穿越到白求恩年代的感觉?

从门口的随意索取的资料中,有香港医学博物馆学会通讯刊物从中既可以看到博物馆被精心维护的过程,也有当前的各种活动及募捐等。尤其是童心看医学博物馆画册中,介绍了建筑特色、检验所的工作等,并对小朋友们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以为也值得我们大人思考:
1.今天很多传染病如禽流感仍然威胁着我们,为了预防疫症暴发,我们可以对居住环境、个人卫生做些什么?
2.要好好保存这座古迹,让它能继续屹立多一百年,我们可以再多做些什么呢?
香港医学博物馆:地址:坚巷2号
门票:10港元
网址:www.hkmms.org.hk
于库克山下YH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