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接种成长点滴 |
分类: 成长点滴 |
http://s5/middle/6c0f6faax930e77426464&690
(网图)
对于小孩接种计划外的疫苗,究竟是接好还是不接好,我想大多数父母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愫,那就是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下面,说说我给孩子接种流脑疫苗的艰难抉择。
(一)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10月18日下午下班回到家里,言妈说,幼儿园要打流脑预防针,随即递给我一纸《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告知书》。我认真看了看,主要是三层意思:一讲流脑的病症表现及危害性,说此病“严重者导致残疾死亡,病死率高达5%—18%,30%存活者留下痴呆、肢体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二是阐述了当前流脑病流行现状,说“我省流脑的流行菌群以A群流行为主,但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在我省一些县区发现了C群引起的流脑病例,局部地区还发生暴发性流行。近年,邻省广西又出现了W135群引起的流脑暴发流行。”仿佛觉得危险就在眼前,有一种岌岌可危之感;三是介绍了预防方法(接种ACWY135群流脑疫苗)、价格(90元/人)、接种对象(2岁以上童、青少年及成人)及注意事项。看完之后,我不知说什么好,一言不语地坐在沙发上,言妈见我愣愣的,于是对我说:“到底打不打啊。”“先等等,到时再说吧”,我含糊地应了一句。
不禁想起前不久接种麻诊疫苗的事,当时,我的朋友圈、QQ群都在谈论这个问题,或许是受山西省近百名儿童疑因疫苗致死致残事件引发的社会巨大恐慌的影响。大家都莫衷一是,很难有定论,我也是“矮人看戏何曾见,只是随人说短长。”认识忽高忽低,心情忽上忽下,态度左忽右,说句不好听的话,真是典型的“墙头草”,稍有风吹草动便伺机“两边倒”。最后,实在没办法,一个星期六我们全家在逛街时不经意地走到防疫站门口,便进去看了看,见种麻诊的人挤满了屋子,便决定给言宝贝打了预防针。
现在才刚平静下来,可一波又起,这个什么W135群流脑不知又是哪路“妖魔鬼怪”。
(二)吸取经验,上下求索
鉴于上次的“被动”,这次我吸取了经验。决定“四面出击”,多方求证,争取自己心里踏实,主动面对接种。
一、查网络。我从大家为什么不太相信疫苗而产生恐慌的真正原因查起,花了几个小时,综合各种相关资料,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因暴利作假。一些厂家不具备生产疫苗条件,为巨大利润铤而走险,如某些企业在疫苗生产中为节省抗原,违法添加核酸物质,使原来只能生产一支疫苗的抗原能生产成两支。二是因非法流通。疫苗销售的垄断导致层层加价现象比较突出,疫苗价格不断攀升,而县级药品批发企业一般不具备疫苗经营条件,使得地下疫苗非法交易铤而走险,地下销售渠道屡禁不绝。少数医疗卫生机构为利从非法渠道购进疫苗,轻易造成假疫苗的流入。三是因市场垄断。预防接种工作属于公共卫生事业,但是有些地方把疫苗交给公司经营,出现垄断性质的市场化经营,监管缺位,从而乱象纷出。结合那些曝光的事例,思考我总结的这些问题,愈发觉得忐忑不安,信心开始直线下降。
接下来,便开始查宝贝的流脑接种记录,知道言宝贝在8个月大时接种过A群的,3岁时接种了A+C群的,就再没有接种过其它的了。于是就查A群、A+C群等,知道了一些相关知识,但有一点让我感到疑惑,就是接种A+C群流脑后,3年内可以免接,言宝贝正在此列,可现在才过一年,究竟是接好还是不接好,安不安全,接了之后又如何呢,这些网上都查不到,我顾虑重重。
二、问朋友。第二天上班时,巧遇几个“学爸学妈”,便与他们聊起了这个话题,大家都援引“熟人专家”的见解,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说像这种社会公益事业,大范围的接种,疫苗应该是比较安全、比较有保障的;一种以为,小孩从一出生开始,只要接种了那些基础疫苗,以后再有选择的重点种一两种疫苗,宝宝成长就没有多大关系了,不需要面面俱到,而且能够减少风险、以防万一(如假疫苗,变质疫苗,引发不良反应,特殊情况啦),而对于接不接,安不安全,有效作用大不大,都说不清,我心里依然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三、咨询权威机构。到了办公室后,仍是五心不安、六神无主,这时言妈的电话又不适时机地响了,问我到底打不打,幼儿园要先交钱呢。我说,再等等,我还没搞清楚呢。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打电话问问权威机构呢。于是,拨通了市计生免疫科的电话。主要咨询了三个问题:打还是不打;安不安全;有效期与作用问题。概括的讲,对于第一个问题,他们提倡要打,说以前接种的A+C群流脑对新流行的W135群流脑没有实际的预防作用,接种ACWY135群流脑疫苗是当前最有效的办法;说到安全问题时,他们说市里去年已在南六县接种了10万支疫苗,没有出现一例另外,今年才扩大到中心城区。并说这个疫苗已经研制出来2、3年了,很成熟也很安全,大可放心,其中还强调如何看待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疫苗事件;第3个题上,他们说有效期一般为5年,可使90%—95%的人群得到免疫,但也并不完全是进了保险箱,因为还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
半个小时的电话,艰深的医学预防知识在面对面的交谈中变得生动了,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豁然开朗了,茅塞顿开了,心忽地似的轻松起来,也不再犹豫了。
(三)果断决定,响应接种
认识决定行动。明白过来后,我立即打电话给言妈,交钱了事。今天言妈回来说,幼儿园明天接种,至此,心上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想想,从接种麻诊时的消极应付(期间经历半个月),到现在的主动出击(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真是难以想象的冰火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