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孕期影响胎儿健康的三大隐形杀手

(2010-10-18 21:01:15)
标签:

怀孕

健康

隐形杀手

孕期生活

育儿

分类: 孕期生活

文/三笑窥情

http://s9/middle/6c0f6faax92e3b4db0e58&690

(网图)

 

 亲们,写这篇博文我是克服了心理障碍的,一则我是男同胞,写这种本不是男人熟悉的行当,让人觉得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或者使人不以为然,甚而招来“耻笑”,呵呵,先自我说明下,以免遭涮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90EN00SIGG.gif;二则博主写的是自家孩子及身边人的“失败”的痛苦的现实经历,或久埋于心底,或以为伤痛已不愿提起,再翻出来暴光,似乎有伤口撒盐之嫌,更重要的还要面对亲朋好友的诘责以及孩子长大后对我们“失误”的怨恨,或者说以此为借口的怨恨。但基于一种反省和责任,博主觉得仍有说说的必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以我的理解和认识来说,只要孕前期、中期充分注意保养,胎儿健康成长的话,孕晚期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那应该是一种幸福的享受。然而,月有阴晴圆缺,受一些隐形因素影响,并不少见有损害胎儿健康的现实事例,或导致非正常生产,或为胎儿以后的心智性格发展打下了不良烙印。博主说说身边的三个例子。

 

(一)噪音孕育“急躁儿”

 俺家宝贝现4岁3个多月了,已从一个瘦瘦黄黄的弱小子长成一个身高、体重超标的胖小子了,言爸言妈自是高兴。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6EN00SIGG.gif

 

研究表明,孕期胎儿受到噪音的刺激,会使大脑区域受损,严重将影响大脑的发育,可能致儿童期后出现智力低下。严重者会导致早产、流产,死胎。

 

(二)不良习惯引发“事故儿”

俺妹妹,80后,一个走路风风火火、蹦蹦跳跳,做事大大咧咧、随随便便的主,是个名副其实的“伪娘”,春歌式的人物吧,孕早期检查之后,医生告诫她,因为双子宫的缘故,孩子注定是早产的,教她一定要随时注意,克己敛行,不蹦不跳,平平稳稳。可她倒好,兴起或忘形之时,不免率性而为,做些出格的危险动作,被我们数次说骂之后,基本上收敛了。她那老公呢,大多时间忙在外,或协调关系,或业务繁忙,在家时日少,回来时一般是深夜,习惯了睡觉关机。偏巧,两人的“不良习惯”在孕后期的某一天“撞车”了,据我这妹后来说,那天她因某事蹦跳了一下,到后半夜时,忽然下身流血,她知道事情不好了,于是拨打我那妹夫的手机,可是关机了!事情紧急,她没想太多,于是自己摸着慢慢地从6楼下来,一路滴着血,一路忍着痛,花了十多分钟下了楼,走到路口,准备打的去医院。可夜深人静,出租车稀少,又等了个约十分钟的样子吧,还是没打上的,最后才拨通了我们的电话。

 

到医院时,知道是羊水破了,全流干了,不得已动手术。接下来,医生担心胎儿大脑缺氧,在医院烤箱里待了一个月。出院后,又做了一年的康复训练,还多次到大医院检验训练,浪费了巨大的财力,费尽了周折,苦不堪言,现在宝宝将近两岁了,才逐渐回归正常。

你看,这差不多酿成“灾难事故”。可见,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对胎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过量食用激素催生“流产儿”

去年,我单位的一个同事,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他们小区有一个女子,怀小孩有5、6个月了,正好赶上鲜草霉上市的时令,于是逛超市买了两斤,可能是甚合胃口,还是贪吃怎么的吧,两斤草霉她风卷残云,一下子吃光了,到了晚饭时,突然感到不适,一看下体出血,再一看发现自己流产了。等到医院时,医生告诉他,胎儿仅有微弱的心动,救活的概率很小,而花费的成本很高,花费几十万元还不一定能救过来,听说,他们全家人最终是含泪放弃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9EN00SIGG.gif

 

据医生解释,孕妇因为过量服用草霉,而过早上市的草霉多是使用了大量的激素催熟催红的,孕妇一旦过量摄取激素,会导致胎儿流产或畸形。真是一不小心成悲剧啊。

 

怀孕对一个女人、对一个家庭而言,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一件事,但如果稍不注意,稍有大意,让上述这些“无形杀手”趁虚而入,则有可能造成莫大遗憾。亲们,让我们共同提高警惕吧。

 

 

 

 

 

我的更多推荐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