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心理学家鲍尔比把1周岁的小孩按反应分成3种:
大多数小孩属于第1种,爸爸妈妈离开房间就哭、心烦意燥,等爸爸妈妈回来就要求抱抱,安慰安慰就平静下来。两成的小孩属于第2种,爸爸妈妈走开后特别痛苦,等他们回来也难以平复难过的心情。他们好像想惩罚抛弃自己的父母,但又想让爸爸妈妈抱抱。总之第1种小孩属于安全型,第2种就是焦虑-反抗型。
还有两成小孩属于第3种,爸爸妈妈“抛弃”他时,他不怎么难过;爸爸妈妈回来时,他也不主动求抱抱,甚至还会回避和爸爸妈妈眼神或肢体的接触。他们继续玩自己的,或者眼睛看着别处,爸爸妈妈喊他,好像没听见的样子。。。这叫回避型。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安全型,而不是其他两种吧?
1,安全型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回避型容易发展成冷漠孤僻的性格,他们成年后的典型特点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他们可能潜意识觉得身边人早晚会像小时候的爸爸妈妈一样离开自己。[生病][生病]
2,一项研究还发现,焦虑-抵抗型、回避型的小孩长到3-5岁后,更容易被错误的意见误导。进一步研究,他们的记忆能力不如安全型的孩子。如图1。与之相反,安全型的孩子对细节的记忆力更好,分析认为其他组的小孩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会刻意回避许多与家庭、父母等有关的事物,这可能有很多潜在负面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
1,跟父母有关。如果父母对他们的需求更敏感(安慰哭泣、多身体接触),他们更可能发展成安全型,否则可能向焦虑-反抗、回避型发展。
2,跟父母有关。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现过多焦虑或不耐烦、动怒,这些负面情绪会吓到孩子,最终增加发展成回避型的风险。
3,跟父母有关。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孩子向后两种发展。
4,跟妈妈有关。一项研究发现,有一个孕期精神压力大的妈妈、NR3C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因而更高的孩子,更可能发展成后两种。
5,跟孩子自己有关。一项研究发现,催产素水平更高的婴儿,更有可能寻求父母的抚慰和关注,并对亲子互动有更大的兴趣。这样的孩子比普通孩子需要更多的亲情支持,才有可能顺利向安全型方向发展。
6,跟孩子自己有关。多巴胺受体D4基因发生特定几种变异的孩子,不太容易发展成安全型。
最后必须要说的是,如果没有妈妈的照料,爸爸、其他近亲属、保姆等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的依恋需求,他们会对最悉心照料他的人产生依恋。
参考文献:
1,Is your child securely attached? Understanding the Strange Situation test,https://www.parentingscience.com/strange-situation.html;
2,How children remember the Strange Situation: The role of attachment,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22-0965(17)30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