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搜索》:我们必须要对网络暴力做深刻反思

(2012-07-23 05:05:02)
标签:

搜索

网络暴力

陈凯歌

反思

娱乐

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成为当下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陈凯歌编导的《搜索》,很明确的描写了当下时代的疯狂与失控。就网络传媒的基本性质而言,由于它能够提供及时、甚至与事件同步的信息,因而较之其他一切传播媒介都更便捷地贴近生活本身。同时,由于网络传媒的开放性,使任何普通受众都能通过它而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这又使得网络传媒具有高度的自由参与性。

 

这种看似自由的参与其实只是一种自发的任意性,而不是对事件本身的真实参与,其本身充满了盲目性。网络实际上只是把大量分散的个体串联到一起,并没有改变个体本身的性质,因此这些串联到一起的个体仍然是一群乌合之众,既没有相应的文化立场,也没有相对一致的目的诉求。然而,这些被聚合到一起的个体其本身却蕴含着巨大的话语能量,盲目的蚁众与嘈杂的话语足以淹没任何正确的意见或行为。

 

其次,网络传播及受众的盲目性还导致某些群体出于自身利益开始对网民进行诱导性传播,通过预设或编排能引起民众注意的话题,从而成功地民众的注意力吸引进来,并在其中或推波助澜或暗示诱惑,从而使舆论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网络在带给我们信息便利与话语自由的同时也将信息污染与话语盲目推到我们面前,而陈凯歌本人也是最早的网络话语暴力的受害者之一。事实上,这种无限制的网络围追及人肉搜索恰恰是对个体自由的最大亵渎和剥夺,它在把受害者推向前台的同时也把民众转变成看客,甚至可以说社会精英裹挟网民一起作恶。当年鲁迅先生所批判的看客心态由现实升级到网络,而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及虚拟性使得围观的观众更观浩大也更无须承担任何话语责任。《搜索》中叶蓝秋最后的自杀,与其说是因为对癌症的恐惧,不如说是对网络暴力的绝望。

 

当初《无极》上映时确实没有达到人们对陈凯歌作品的期待价值,但是如果对照那一阵先后上映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来看,也真谈不上比它们更差。然而,胡戈的网络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将《无极》推向了风口浪尖,也让陈凯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时至今日,当人们在评论那时的几部作品时,或许不会记得其他作品的各种软伤、硬伤,但馒头血案却仍然是《无极》的代名词。而即便胡戈本人进行道歉,也远远未达到相应的传播力度。

 

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认知,往往伴随着无知的“自以为是”,信息时代的网民,往往过度自信,信息之“真实”接收、接受之佯谬却经常失效,我们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基本上是破缺的、发散的、失衡的,因而网络在给予我们众多信息资源时也展现了它让人恐怖的危害力,它为民众提供了更多话语暴力的机会并培养了网民的看客心理。在它面前我们每个人的隐私都是不安全的,随时都会被推到公众面前。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公众展现并没有真正还原事实本身,而随着不同利益群体的介入,对真相的追寻更是变得遥不可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