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极简主义的现实逻辑下的悲催
(2012-08-05 02:47:51)
标签:
人山人海陈建斌蔡尚君顾小白吴秀波娱乐 |
《人山人海》的英文名,采用的简单粗暴的中国式翻译,“People
对于很多中国普通老百姓而言,以命抵命是依然是最寻常的道德伦理,可以上追刘邦的约法三章。这道民间法则,是悬在老铁头顶的铡刀,他选择了这条陌路,即便萧强的老母也认为儿子敢做不敢当、骗了老铁的人也觉得他是汉子,然而他们依然对于凶手采取听之的态度,无非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去冷漠或热切,有些人执着,多数人旁观。
黑矿外面的人命,还是值钱的,最起码相当于一辆破旧的摩托车,老铁的弟弟就是被萧强杀了夺走了破车,而在电影的后半段我们会知道也许这样的车只值四百块。黑矿里面的人命,大约也就是奴隶,最多给你用微不足道的血汗钱购买香烟的权利,也许不遇到特殊的事件矿工们一辈子都出不去。蔡尚君采取白描的手法,穿刺中国的中西部底层,那些男女基本上在每个小生活圈里都被迫认命,反抗又能够如何呢?
《人山人海》的过程极端压抑,破败的道路,矗立着却无生机的建筑物,遥远的景中穿插着无希望的人,落不尽的尘埃,遮蔽着即将沉没的声音,老铁的喘息,大约只在床戏时才有意义,其他时候只能证明这是一个试图复仇的狠人,是为一根筋。此前,《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等等中的农民,好歹还是市井烟火气的、与基层小干部置气的可同情可理解可带入的小人物,然而《人山人海》中的老铁,相信观众们可以看,但不愿意同命运。老铁的遭际,对于本报读者、本片观众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残酷逻辑中的蝼蚁。尽管,假如老铁和萧强在合适的环境中,都可能是成功人士,无从回避的是,每个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读者和观众的反省,对于片中人、新闻人物所处的环境,难有真正的、普遍的、切实的改变,于是电影也就只能改编,从国际版的同归于尽到公映版的逃出生天,是妥协的必然,也是力度半衰的喜剧。公映版的最后,老铁在悬崖上凿击着巨石,也许明天更美好。(删节版发于《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