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德昌:一个时代的结束

(2010-09-19 02:56:55)
标签:

娱乐

  杨德昌:一个时代的结束

 

  文:杨戬

 

  2007年6月29日(美国当地时间),中国台湾著名电影导演杨德昌因病辞世。次日,惊闻杨德昌先生的不幸,不免在盛夏时节感到深深的凉意。杨德昌不但是中国的杨德昌,也是世界电影界的大师级人物。杨德昌的辞世,宣告台湾新电影彻底走向末路,作为旗手的杨德昌倒下的真不是时候,新世代的新新导演还没能走上舞台的中央,旗手就这样离去,真是华语电影界的莫大悲哀。


  大师背影远去

  特别是在浮躁的华语电影界,杨德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华语电影可能达到的高度,尤其是当张艺谋、陈凯歌、徐克、侯孝贤等人,都几乎不可能再回复当年的巅峰状态,杨德昌和李安、杜琪峰等人是硕果仅存的依旧坚持自己的情怀、电影质素也能得到保障的大牌导演。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初期,是两岸三地电影界最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香港电影新浪潮、内地第五代导演和台湾电影新浪潮迅速突破地平线,立即成为最具创造力的黄金一代,如今多数导演进入他们的艺术暮年,杨德昌的辞世,说明一个时代的结束。在大师远去的背影下,是众多导演对于当下社会的无能为力。

  而在台湾地区云波诡异的政治变幻中,电影成为边缘物。1990年代之后实行的辅助金制度,将电影诱导为商业上的次级文化选择,直到2000年后,台湾电影的产量几乎不到十部,已经很难再影响市民的精神世界。整个电影生态被完全败坏,只剩下几个导演在拍摄电影,而好在商有全球市场,毕竟台湾电影的质量堪称优秀。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杨德昌、侯孝贤和蔡明亮等人,1947年出生于上海的杨德昌,终其一生电影产量只有八部。杨德昌在漫长的学生时代,在电脑、建筑和电影之间徘徊,最终选择电影是因为他意识到可以凭借个人的力量而创作电影,从1982年的《光阴的故事》(指导《指望》)到2000年的《一一》,他完成了七部长片,此外还有一些舞台剧。在他短暂的电影旅程之中,最出色的电影当属《恐怖分子》、《独立时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对于平民的生活、世俗社会的变化、大众文化娱乐的改变、青少年问题、人际关系的亲疏,总之以社会观察的审视状态,几乎每次都能有新的主题,切入台湾社会的细部,审慎又大胆的批评,从家庭到社区、再到都市、中产阶级,最后延伸到整个国民性,杨德昌的创造力旺盛,并且能够内外兼修,从外部进行开阔的风格化叙事,也能够内敛沉雄的反思。

  作者导演:知性观察者

  在台湾电影界,杨德昌以知性思辨著称,在从事电影之前,他先后学习过控制工程、建筑和电脑编程,兴趣广泛,在这一点上和徐克的经历非常相似。在回归台湾之后,也是先从电视单元剧开始艺术生涯,然后进入电影业也是与徐克合作,在徐克主演的《一九0五年的冬天》剧组,他担任编剧和演员。杨德昌曾经说过,他所有的电影都是讲人,人的定义基本上跟环境很有关系,所以说他的电影是一定将人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杨德昌对于当下社会有着洞彻犀利的观察,因此他的人物在都市或前现代社中直接、明显,从不拖泥带水,绝无暧昧混沌之感,持续拍摄出正面的、东方社会的转折,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过程,杨德昌的电影具有史诗及记录的价值。

  杨德昌是华语电影中第一个主动将镜头对准城市社会、中产阶级的第一人,他的电影中绝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非常之人和他绝缘,他永远关注普通的世俗人的生活。在杨德昌的电影里,人物虽有哀伤但是坦荡,然而人的价值无论如何浮动,追求总是存在,在失望和希望之间,杨德昌电影中的男女,无桀骜不驯之徒,也无沟壑难题之人,大多就是最平常的平民和中产阶级而已,即便在冷峻的镜语之下,充满黑色幽默,人与人之间再疏离,他的电影角色也依然表现出人性温暖,故事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社会角色”的扮演却没有脸谱化,功力实在了得。在两岸三地的电影导演中,杨德昌确实是最均衡、最出色的作者导演。

  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为例,张震有今日之地位及荣誉,要感谢杨德昌的信任,在与父亲张国柱同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后,张震有机会与大导演们连续合作。回到这部华语电影中的草根史诗电影,在上百个角色之间,张震成为核心,电影中的悲剧故事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暴力事件,显然导演要表现出在1960年代,整个社会是如何的封闭和保守,对青春的压抑和操纵,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小四本有超凡的梦想和追求,但是一再被社会的冷漠、乖张、世故所摧毁,小四本有的原型“茅武”就好像贾樟柯电影中的汾阳小混混一样,必然会出现,只不过这一历史的悲怆由谁来承担,最终理想破灭之后,却手刃女友,极端的结局分明是在控诉“吃人的社会”。张震在本片中有着万人迷的青春面容,在彷徨中失掉青春的好理想,心灵最终在现实的打压之下品尝到苦涩和无能为力,在荷尔蒙冲动、嫉妒和失落感的合围之下,最终成为少年杀人事件的主角,然而即使入狱之后,也不能得到成人世界的帮助。如今再看,更加强调小四的外省人身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