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诺顿误杀李安
(2010-09-19 02:55:28)
标签:
娱乐 |
《绿巨人》:诺顿误杀李安
文:杨戬
爱德华·诺顿为什么要拍摄《绿巨人》,而且亲自担任编剧,那是因为李安拍了一部哲学版的《变形侠医》。李安的版本最终没有和诺顿一起玩,诺顿觉得哲学版不够痛快和犀利,只打了几百秒,于是他搞了个科幻大片。一部故事在五年之内拍出两个版本,本身就很特别。李安为什么拍摄《变形侠医》?一个过去成功在电影中表现出感性、文艺及东方文化的华人导演,为何会拍一部美国漫画改编的暑假片?他是怎么做的?
李安的成功与失败,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我是一个中国人,同时又是一个拍摄小本电影的独立电影人。我希望《变形侠医》成为一部大型、个人的独立电影。” 浩克的光荣与梦想,都成为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独立电影的梦想中,李安的电影最终抛弃了动作,反而成为现时对人类状况的评介、对于高科技肆无忌惮发展的反省。选择李安做导演,只能接受他的思考,由漫画改编的暑假流行电影,通常都只是大场面、高科技、超级英雄的堆积,然而李安却这般,“我们的社会状况、政局、自然——这对我来说最为重要。自然不单是有关树及山,还关乎人的天性及自然与所有事物互相协调的关系。今次《变形侠医》就是有关科学、自然及人类相互关系。娱乐艺术始终是我们如何感觉、感知及如何生活的表现,而电影正是这种表现的媒介。”李安的思索超越了一般暑期电影观众的接受范围,与《大都市》、《THX 1138》、《银翼杀手》一样成为超前时代的作品,寄寓了导演对于世界、未来和人类的判断,是根基于内心最深处的自我价值观念的外显,由于一定程度的隐喻处理,导致当时代的观众迷惑不解,电影在当年的票房往往不理想评价差异两极化。
爱德华·诺顿版本的《绿巨人》有激情、有动作、有场面,故事虽然曲折但是俗套至极,除了又风险一部大部分的科幻电影,没有更多的营养,浩克的天涯逃亡只是为了自由和活命,并没有深思过度科技与人类变态前程的终极问题,而有俄罗斯血统的英国莽汉更是势如破竹的走向自我毁灭,两大陀肉在纽约街头横战,与暴力美学的只有几毛钱的干系。爱德华·诺顿改编的《面纱》只是将中国作为叙事上的屏风,而他又将李安的版本看得太低,信誓旦旦要给观众惊奇,但是首周末票房恰恰没有赶上老版,就好像NBA的摸高比赛失败一般,实际上在最近的大片之中,都有着深刻的暗黑元素,诸如《蜘蛛侠III》、《哈利·波特V》、《超人前传》等等。
当然,爱德华·诺顿的表演比埃里克·巴纳要强得多,丽芙·泰勒也很养眼,这更说明了电影本身没有赶超。爱德华·诺顿的绿巨人太像一个青春期的小伙子了,面对身体的改变没有恐惧、反思,坦然接受并积极寻找可能的方式还原,这个巨大的区别是世界观的不同。爱德华·诺顿是将绿巨人看成特例,而李安则将绿巨人设计为可能是我们每个人。李安的成长环境是台湾地区,本身是国民党来台人员的后裔,古今、中西的文化冲撞导致李安文化结构的繁复多层,而爱德华·诺顿则是崇信个人英雄主义的本土美国人,相对来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SO,绿巨人如泰山似金刚,对于神奇力量首先是崇拜。李安时刻强调痛苦和抉择,不惜加入原作没有的父子大战,而爱德华·诺顿则是满足更多科幻漫画迷的速食主义。这就好像《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中的黄师傅说教,搞得同胞们哈欠连天,本来他们是想看黄师傅打拳的。
在爱德华·诺顿的精神世界里,绿巨人是不可战胜的,科学终将控制一切,科学拜物教是未来的主宰,绿巨人导致的所有难题都可以解决。而在李安来说“我相信,或我令自己相信,真理隐藏在我们的阴暗面之中,那就是浩克。我们的存在及我们见到的事物只是一个‘反射’,我尝试进入连我们自己或许也不知道潜在在潜意识中的怒气。我最大的希望是观众看这部电影,就是去面对自己的浩克。愤怒催生人的另一面。”绿巨人是孤独的,由此导致与其他人的分野,绿巨人被抛弃,他自己不放弃。简单的说,绿巨人在李安这里是寓言,在爱德华·诺顿那里则是预言。诺顿误杀李安,本来两个版本可以各自相安无事,事实上李安的《绿巨人》已经被很多影迷视作CULT电影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