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之我解(十一)

(2022-09-03 11:21:06)
标签:

道德经

国学

经典教育

老子

儒释道

分类: 国学学习研究

帛书《老子》11      《道德经》 德经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損”章          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经文 楚竹简本〗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

 

〖经文 帛书〗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楚竹简本】

做学问的人知识日渐增多,修道的人心中的执念日渐减少。执念越来越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当不进行人为的作为就能让所有事物按道的规律发展的时候,即使放弃学习知识也没什么可担忧了。

 

【译文 帛书版】

学习的人知识日渐增多,修道的人执念日渐减少,执念越来越少,就达到顺道无为的状态。圣人通过无为来实现道的安排,当一切都能按照道的安排发展时,就可以取得天下的太平。这样就会恒久不起事端。当侯王不能顺应道,就会生出事端,等到生出事端,就说明他的德行不足以胜任(道所安排给他的)治理天下的职责。

 

【版本分析】
 
帛书版经文“闻道者日损”,楚竹简本为“为道者日损”,闻到只是听道,而为道是全面的修道、成道,所以闻道还谈不上日损,从文意来看楚竹简本的更准确。

  帛书版的“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在楚竹简本里为“绝学无忧”,不排除楚竹简本有因竹简损坏而导致文句丢失。本章帛书版和通信本断句不同,意思相差很大。帛书版的断句是“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断句)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通行本的断句是“无为而无不为。(断句)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帛书版的逻辑是:无为而无不为才能取天下。通行本的逻辑是:要持之以恒地以无事来赢得天下。如果有事(人为)就不足以取得天下。通行本的无事有事是无为有为来解释,帛书版的无事有事是不生事端、生出事端的意思。因为前半部分用的是无为无不为,所以本人认为帛书版的文意更符合老子的原意。

 

【阐释】

   本章老子提出了著名的理念: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反也者道之动,道的运动与世俗方向的相反,世俗提倡学习更多的知识,赚钱升官,娶妻生子,家族兴旺。儒家则是在现世活动中提取了正面的东西,其基本还是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的现世体系,是一种相对价值体系。

 道家则是一种绝对价值体系,与相对价值体系是反的,道家以道为终极价值,因而为道日损,道以外的东西都不需要,清静无为。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就是说现世价值体系如儒家体系,往往由于抛开道来谈仁义礼,最后会变成空中楼阁。这也是历朝历代都推崇儒家,儒家体系却无法挽救各个朝代的没落。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是引道入心,以道易性,从而达到人道合一的状态,也是战胜心魔,达到无我的境界。这时人就会像老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学习,老子认为道作为根本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害。功利性知识越多,人的心机越偏离淳朴,欲望越强,我执越重,社会也就越偏离道。所以老子主张把握大道后的“绝学无忧”,应该理解为当人修道圆满达到无为境界,有道的事就做,不符合道的事就不做,(这有点类似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停止了功利性知识技巧的学习也没有什么可担忧了。功利性的学习和人格塑造性的通识教育、经典教育、人文艺术教育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往往让人更加自负,更加自我为中心。后者则会让人体悟人文价值和信仰。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即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对待。明道的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的知识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明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

 

【附: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