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12 《道德经》德经
第十二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章
通行本第四十九章
〖帛书版经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注释】
无心:没有自私心和计较心
百省: 省,通假字,通“姓”,百省:通百姓。
歙:[x],通假“翕”,收缩,敛息。此处指收敛,谨慎,不妄为。
属:动词,将…归类于。
咳:动词,小孩笑,引申为以孩子的方式和角度对待百姓。
咳之:像孩子对待大人那样发自内心的充满信任与依赖。
【译文】
圣人(有道的君王)永远不会有自私心和计较心,
总是为天下百姓的福祉操心,因而能与百姓同心。圣人善待善良的人,也善待不善良的人,这是因为圣人以善为德;
圣人对诚信的人以诚信待之,对不诚信的人也以诚信待之,这是因为圣人以诚信为德。圣人统治天下,谨言慎行,不肆意妄为。他关心百姓关心的事,
把百姓当成他的耳朵和眼睛,站在百姓的立场,像孩子对大人那样信任与依赖百姓。
【版本分析】
帛书版的“百姓皆属其耳目”翻译过来意思是“圣人把百姓当成他的耳朵和眼睛,做事站在百姓的立场”,而通信本的经文变成了“百姓皆注其耳目”意思被翻译成“百姓们皆专注于他们的视听”。显然帛书版本章经文更加符合老子思想。后来版本的传抄者在传抄中有意或无意改变了老子原文,致使后人的翻译让人觉得牵强不顺。帛书版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老子原意的版本。
【阐释】
老子所说的圣人,与孔子所说的圣人意思不同,老子所说的圣人是指有道的君王,这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完人,完全遵道守德,信仰大道,没有私欲,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可以说是道的化身。
圣人无我无私,像道服务万物那样服务百姓。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他;对诚信的人以诚信待之,对于不诚信的人也以诚信待之,以善、信为德。圣人谨言慎行,为天下百姓福祉而操心。只有彻悟大道,对道有深厚信仰的圣人才做得到。无私者才能成为君王,自私者只能成为庶民。这也是“反也者道之动也”的体现。道是唯一的存在,圣人也是不世出的,他具备道的所有品质。
这一章我们就可以看出,“无为而无不为”对于圣人来说不是什么都不做,相反是只要百姓需要的都要做,要站在百姓立场,为天下浑心,像孩子对父母那样对待百姓。圣人具备道之德,即大德大爱,这种大德大爱对善良的人、不善良的人、诚信的人、不诚信的人都一视同仁。这是庶民所做不到的,无私成就大私,无我成就大我,这就是道之理。世人不明白道之理,以成就自我之私为目的,结果你争我夺,终难得愿,这就是不懂得反向成就的道之理。
佛与圣人是否可以理解为完全符合道与德的人,他们的区别似乎只在于目标有所不同。老子的思想与释迦摩尼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佛道有很多相通之处,也在发展中相互吸收,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却在中国迅速传播并成为主导宗教之一;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却在西欧迅速传播并成为主导宗教。
【附:通行本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