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之我解(六)

(2022-08-30 19:21:48)

帛书《老子》06      《道德经》 德经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章          通行本 第四十三章

 

〖帛书版经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释】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至:最。至柔:最柔软的。至坚:最坚硬的。驰骋:此处指流动,存在。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是以:因此。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空间、无),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实体、有)之间流动存在。任何实体(有)都必须存在于空间的(无)当中。我因此才知道无为才是真正有益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其他行为很少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版本分析】

本章帛书版与通行本文句和文意相差不大。


【阐述】

  此章老子阐述了无的价值,进而引申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价值。无和有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存在形态,道生无,无生有,有无是道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无才能感应道的存在,心灵在清空杂念进入无的状态时才能与道相通。现实的人们都过于关注有,却很少人关注无,这是一种认知的失衡。

    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空间的无,各种实体的“有”也无法存在的。可是没有实体的“有”,空间的“无”照样可以存在。世界起源也是从无的状态到有的状态。所以隐而不显的“无”,“有”产生之前的太虚无极状态,实际上可以说是更加重要的存在,是更接近道的存在状态。因此老子从上述的观察提出人应该不断回归无,回归无为,反向成就有。无是万物之始,在此基础上的无为,实际是对道的遵从,是在让人回归道。

  所有与无相一致的行为,比如无为之为、不言之教,往往比行为和言教更加有价值。这就形成了道家的一个基本价值和行为原则,就是要无为、不言、慎言、清虚、守静、素朴,这些都是与无相关联的,包括老子提倡的小国寡民、觉智弃辩、结绳而用,鸡犬相闻,都是与无的价值体系相吻合的。这种反向成就是有着一种宇宙智慧,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各种问题就反映出了这种道的格局的意义。

    儒家虽然提倡有为,但也是对无的价值加以肯定的,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静定就能发掘无的价值。儒家的正心诚意,是人存在于天地,作用于天地前的内心的调整,人内在的修为,以便达到天地人合一,这个过程看似什么也没做,但却是无为而为,人在无为的基础上开始的推行道的行动,就是无不为。

  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每天忙忙碌碌,过于有为,其实大多是为了私利而无序忙碌。由于过于忙碌,人们精神上是一片空白,肤浅而自负,为物所累,为利所驱,失去了对天、地、道的把握。

  道不会将它的意志强加于人,也不会空洞说教,而是通过不言之教来影响人,通过无为的原则来作用与万物。这就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这就是道之德。然而人类在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和物质手段后,自信心开始爆棚,逐渐脱离了“无”,单一发展“有”,因而远离了道。现在千城一面高密度的城市、杂乱而冰冷的建筑、日益减少的绿地、日渐被破坏的环境都是单一追求有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东西方古城的魅力,一种震撼人心的优美。建筑、街道、城市天际线统一而丰富。这种城市的人文之美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和谐的居住环境。经过几百年上千年慢慢形成,是一种与人、天、地和谐平衡的无为无不为的结果。

  

【附:通行本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