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05 帛书
德经 第五章 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章
〖帛书版经文〗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注释】
恶:[wù],动词,厌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有形万物生成前的无极状态,即太虚。二:指万物生成之初的阴阳,两仪,太极状态。三:一种解释为多,一种解释为阴阳两极之间存在气,阴阳气三者。万物:所有事物。
负阴而抱阳:负:动词,背对、背负的意思。抱:怀抱,正对着。
中气:中:通假字,通“盅”,容器,引申为中空,此处指将中空处充满。
孤:幼而无父
寡:中年丧偶
不毂:毂:[g],车轮中心的圆木。不毂:先秦天子自贬之称,比喻没有众人支持的。
夕议:这里指周王朝官员拜见侯王议事,引申为讨论后判断取舍。
【译文】
天下万物从有生成,有从无生成。
道生成一(太虚、无极),一生成二(两仪、阴阳),二生成三(阴阳组合的多样性),三生成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阴阳之间的虚空充满中和之气。
所有人都不希望遇到孤寡不毂的不幸遭遇,即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被众人抛弃的不幸,而国君却用这些名称来称呼自己,是希望通过自谦自损的称呼以期反向成就,这就是对道的认识延续下来的习俗。
事物往往因为减损而受益,因为增益而受损。古人的这些思想教诲,经过评议后把好的留下来教化后人。
所以那些真正贤良的人(因为他们的思想教诲)会永存历史,其名不朽。我将把这样的人尊为学习的榜样。
【版本分析】
帛书版的经文“故人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在通行本经文为“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此句理解一直比较有歧义,晦涩难懂,因没有像楚竹简本的更早版本,原文不得而知。本人还是认为帛书版更符合老子思想和上下文意。
【阐述】
本章老子阐述了道、无、有、万物的关系。老子从道生无,无生有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能够把握有。不以无为本的有是无根之有,是无法长久的。无和有的关系也是阴阳两极的关系,从反向成就的角度,一切有都不能脱离无,包括地位、权势、财富、家庭、名声、成就等等,这些都是以无为根本,最终也会归于无,只有时刻不离无的反向成就活动才能保持有。
当你抱有无的心态,不以这些地位、权势、财富、家庭、名声、成就作为自己私人的,才能真正保持健康的持有心态。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君王在万人之上,却要自谦的称自己为孤寡不毂,做君王的要把自己当成地位最低的,才能做出让百姓满意的事,从而成就王道,当然后来这变成了一种形式。富人要把自己当成最贫贱的人,才能理解财的本来意义,布施大众,避免穷奢极侈,这样才符合道,才是“反也者道之动也”,最终才会圆满,才能以无成就有。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就是道的反向成就原则的体现。没有无就没有有,忘了无,有很快就会丧失。一个人极度膨胀有,比如集聚巨大财富或权势,如果布施或兴办教育慈善,不进行破财,不向无进行反向运动,阴阳就会失衡,灾祸就会降临。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实例,比如过于肥胖的人减少脂肪和体重反而增进健康,增加活力。比如物欲减少了反而心性清静。比如树过于高大,台风来了反而容易被吹倒,这就是树大招风。
老子作为道学的创建者,在道的启示下写就《道德经》,使老子永存于历史,成为我们的学父。这就是“强良者不得死”。
【附: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