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之我解前言

(2022-08-30 14:32:21)
标签:

帛书

道德经

国学

老子

文化

分类: 国学学习研究

  

《老子》(后人又称之为《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和《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出函谷关时应关卡长官尹喜请求写下的五千多字的真言,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时则直呼《老子》,西汉末年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湖北郭店竹简本,现存2046字;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弈《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采用王弼所注版本。

  表面上看老子的《道德经》主要是讲人君南面之术,实际上是老子俯仰天地,按照道的启示以老子的文笔写就的道与道之德的体系阐述,它是中华最高层次的世界观体系、哲学体系、信仰体系之巨著,是天地万物和谐存在背后的终极形而上体系的自然流露,是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道德经》是一部宏大的立世之经,是对体与命、命与性、性与心、心与魂、魂与道、万物能量关联形成的天网背后的制定者和运作者——道的阐述。

  老子的《道德经》及其思想价值体系,是以宏大的道为对象发展出完整的体系,道生万物,是万物之宗,通过领悟道来把握天地万物,老子在道的启示下用区区五千多字建立了指导中国人几千年的世界观、思想和价值体系。这种体系既是思想体系,哲学体系,又是价值体系、信仰体系。

  读完《道德经》你就会对各种生活的痛苦、失意、压力、无助和迷茫有一个基于道的完整而体系化的阐释,找到终极答案,就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会有更透彻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

真正理解了借助老子的文笔智慧表达出来的大道体系后,你会进入一个道的宏大世界,通过遵道修德,入定修炼,进入澄明空灵的状态,你的身心会发生彻底的改变,你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变化,个人的生命也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道德经》文字凝练、优美、玄奥,有着与道对应的美和神秘的能量,很多富有哲理的成语,如返璞归真,大象无形,祸福相依,物极而反、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知足常乐、善始善终,出生入死,负阴抱阳,和光同尘,清心寡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致虚极守静笃等等各种名言警句皆出自此书,被世人称为万经之经。

  由于《道德经》著述时间太过久远,老子的原始版本已无法追溯,历史上出现了上千种版本,这么多种版本并存的现状和各个版本的文字出入,给《道德经》经文的理解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困惑。我们今天一般使用的通行本是曹魏时期王弼所注的版本,后来出土的更早的版本如郭店竹简本、帛书版甲乙本,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方式证明了被称为通行本的《道德经》很多文字已经不是老子原文,章节顺序也不是原来顺序,有些章节改动很大,同时有很多错误和篡改在里面,这么多年来人们引用和背诵的经文很多是错的,而依据通行本翻译的各种译本更是由于原文存在的错误和翻译水平而发生更大的偏差,想到这里会令人冒出冷汗,当然很多人会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本书就是基于对道的信仰和对老子思想的全面理解基础上,以帛书版和更早的楚竹简本版为依据,努力寻求更接近老子原初经文的文字和文意。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是1993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中期偏晚的竹简本。郭店竹简本是目前出土的时间最早的《老子》版本,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由于盗墓等原因,这部分只占了传世的版本的一小部分。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接近老子原文的版本。 

  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分为帛书甲本和帛书乙本,其中甲本抄录于刘邦登基前,时间早于王弼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出现的章节也与通行本有所不同。这反应了那个时代抄本由于出现乱简现象,导致后面的传抄本的顺序错误。帛书版本,虽然有很多文字损坏缺失,也有很多抄写错误,但总的来说由于抄写时间远远早于曹魏王弼本,并且帛书甲本没有对汉高祖名字的忌讳,也较少带有汉代帝王的意志,很多学者认为帛书甲本比通行本更接近老子的原文,因此当三个版本文字意思明显不一致时,本经文选取顺序以首选郭店楚墓战国竹简本,缺失部分以帛书甲本《老子》为蓝本,其次参考帛书乙本,再其次参考王弼的通行本。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三个版本的差别:帛书版和通行本(道经第十九章)都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据此认为老子是反对仁、义、礼的。但在湖北郭店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本里相应的经文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从而证明了老子反对的是诡智、巧辩、虚伪和欺诈,而不是反对仁义礼。从德经第一章也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仁的根本,仁是义的根本,义是礼的根本。老子是不反对德仁义礼的。

  由于在那个时代书籍需要手工抄录在竹简、锦帛上,抄录者出于各种原因对老子原文的有意改动或误写误传,郭店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本的这部分是对老子思想很重大的复原。从帛书版经文可以看出通行本的很多地方老子原文有意无意被后人篡改了。一个很好理解和可以被接受的逻辑是距离老子写《道德经》的年代越近的抄本发生误抄乱简的几率越小,越接近原文,这应该是道德经研究探索上的共识。

  中华的经验性实用性文化决定了用文言文描述抽象的概念及哲学问题本来就是比较困难的,加上老子时代文言文还没有成熟,多义词和一字多用非常普遍,古人大多对老子阐述的也不能全部理解,导致大量的抄录错误。这些错误往往是因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抄录者不理解老子文意,曲解老子,按自己的猜测篡改原文;一种是通假字导致的误解;还有一种是错简导致的顺序混乱;对老子的经文,市面上很多译者都是习惯性的从字面翻译,更有很多译者用现代汉语硬套,颇有牵强圆意,很多地方逻辑别扭,让人似是而非,文意不清,云里雾里。根据本人几十年研究《老子》的经验,发生这种牵强和云里雾里的翻译,往往一种情况是我们没有理解老子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经文被古人错抄或篡改了。因为老子的思想是受道的启示写就的,是非常文意统一连贯的,不会产生这种不知所云或牵强矛盾的情况。

  因为道之统一完整的至高存在,所以老子的思想也是清晰完整和一贯性的,是对道的最经典的阐述。道为本,德为用。任何感觉别扭和生硬难懂的翻译,基本是错误的翻译。

  道是大德的存在,我们把最高的德称为至德,道之至德在于其至能、至公、至善、至真、至美、至柔、至弱、至朴、至俭、至下、至无、至静。任何与这些品质矛盾的翻译都是错误的,网上和各种书籍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这类翻译错误,这源于译者本身对道没有很深的信仰和修悟,更不理解如何通过文言文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理解老子的《道德经》首先要有深厚的道学基础,深厚的哲学基础,深厚的宗教学基础、深厚的文言文基础和儒学、佛学、易经的修养。

  这里举个《道德经》的翻译错误,我们暂且不提现代翻译者的众多翻译错误,先举个王弼版通行本的错误,帛书德经第三十四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章,通行本第六十九章)帛书版的经文为祸莫于大于无适,无适近亡(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没有节度没有原则的用兵,没有节度的用兵几乎就等于自取灭亡)到了通行本变成了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轻敌,轻敌就等于自取灭亡),这里看出帛书版阐述的是有道的战争观,到了通行本变成了不要轻敌的军事思想,老子(李聃)一下子变成了孙子(孙武),让人哭笑不得。这就是为什么本书以楚郭店竹简本、帛书版为基本版本,最后参考通行本。

  老子的《道德经》为我们阐明了道的特质、特点、原则和修为方式。《道德经》文字凝练,优美,蕴含自然万物的哲理。老子清晰的描述里面蕴含的清晰而深奥的思想、高远的视点和视野,博大无边的胸怀和深邃辩证的认知,真善美的统一,成为有道之士遵道修德,建立道的信仰的永恒的经文。

  《道德经》的写作时代文字是写在竹简上的,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抄写者有意无意的修改、笔误和漏缺错别字,竹简的散落也导致次序的错置。后人在传抄中对难懂的部分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行文,更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的更是刻意更改,同时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也导致很多字被替换,如替换。这从各个版本对比中就可以看出。

  只有本着对道的信仰,通读《老子》各个版本,反复揣摩、领悟,通篇理解,完整把握老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不被缺失的文字、通假字、抄录笔误、多义字所迷惑,不被引向歧途,陷入文字静态的解读和用现代汉语生硬套用。

  当然随着时间的积累,新的出土资料的发现和对道和老子思想体悟的深化,对经文的解释还会有补充甚至局部调整,也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目前发现的各版本基本上可以准确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局部的歧义性和错文也不会影响老子的整体思想。 无论如何作为负责的译释者,我们应该像古代佛经的翻译团队那样注重翻译者自身修养、觉悟层次与经文的匹配度、注重整体语义的连贯性和翻译的严谨性、文字的可读性、优美性、易记性、观点的一致性。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帛书里那些明显的通假字、古字,战国以后明显不用的字,本文就直接用其现代人熟悉的通假字替代了,比如同义,在后来的古文里不用了,因此经文里就直接用。比如声人中的的通假字,因此经文里就直接用

  每章结构都分为〖经文〗、〖注释〗、〖译文〗、〖版本分析〗、〖阐释〗、〖附通行本经文〗,经文部分当同时存在竹简本经文时,会同时显示竹简本和帛书版经文,两版经文明显不同时,原则上翻译以竹简本为优先。当竹简本缺失时以帛书甲本、帛书乙本、通行本的次序参考选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