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 03 《道德经》德经第三章
“上士闻道”章
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帛书版经文〗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堇:通假字,通“谨”,认真小心的意思。
若存若亡:亡,无的意思。
明道如费:
道原是指道路,此处引申为抽象的道,费:通假“废”,荒芜,衰败,楚竹简本为“孛”,通“悖”,违背道理,错误。
夷:平坦,平易。
類:通假字,通“累”,引申为不平。
上德如谷:最高的德行就像没有德行。谷,山谷,引申为空,无。
大白如辱:真正的纯白却好像有污点,辱:玷污,污点。
建德如输:建,通假字,通“健”。输:失败,引申为虚弱。
质真如渝:渝,水变污,改变,引申为假的。
道褒无名:褒,在此引申作博大、宽广解
【译文】
上等之士听了道,真心信仰并能够认真躬行;中等之士听了道,将信将疑,觉得道好像有好像没有;下等之士听了道,大声嘲笑。下等之士如果不嘲笑就不足以证明道的存在。
所以古代有这样的格言:
真正明析事理的道初听起来像废话;真正引人上进的道初看起来似乎使人退步;真正平易的道看起来似乎很坎坷;
至高的德行好像没有德行,真正的完美的德行看起来却好像有污点;真正广大的德行看起来却好像德行不足;真正有生命力的德行看起来就像脆弱不堪;真的德行看上去却好像不真实。
真正大的方形看不到边角;真正大的器物看不到完整的形态;真正大的音律很少能听到具体的声响;真正大的物象看不到具体的形状。道博大无边而没有名状。只有道才善于启始万物并善于成就万物。
【版本分析】
帛书版的经文:“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通行本经文:“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加粗黑体字部分为两个版本不同之处,帛书版的“大器免成”意思是“真正大的器物看不到完整的形态”免字表达了否定,排比句都是用了否定句法,而通行本的“大器晚成”,虽然为后世固定下来,成为成语,但意思已经不是老子原意,变成大的器物较晚才能形成,是肯定句法,与前后的否定句法不成排比结构。本章帛书版应该更接近老子原文。
【阐述】
本章老子描述了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截然不同的反应。下等之士对于形而上的道往往不感兴趣,觉得理解不了,也觉得没什么实用价值,跟每天的生存生活没有关系。而最高层次的慧明之人(上等之士),往往会对形而上的存在和体系进行思考,追求生存以上的意义,因此对真正的明道会如醍醐灌顶而认真躬行。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不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老子说“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兆)”,“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这并不是说世俗大众就没有善良天性、正义感和信仰,但世俗大众注定是以生计家庭为天。老子的很多从道推演出的思想,比如倡导人要清心寡欲,无为自然,“有什佰之器而不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听起来都是似乎让人倒退到原始社会,但仔细理解了老子描述的道之后,就会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
形而上的终极价值体系教育可以使得更多人认识道,信仰道。而那种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名利物欲导向的功利教育智慧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教育对于一个民族长远的发展是灾难性的,对人类整体也是灾难性的。
老子描述的道初听起来往往给人相反的感觉,让人不知所云,或者不知如何应对,或者像一堆废话,但随着不断思考和体悟,就会发现道决定了宇宙万物背后的基本逻辑,顺服大道则得福和正能关联,背离大道得祸和负能关联。道无形、无声、无名,却无处不在,它生成万物又成就万物。
【附:通行本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