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经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上德不德:上德的君王从不炫耀自己的德行,前面的“德”为名词,德行,品德。后面的“德”为动词,以...为德,炫耀。
无以为也:行为没有目的,引申为做事不求回报,不以个人名利自尊为目的
攘臂而乃之:攮臂:挽起袖子,伸出胳膊推。乃:这样,是,引申为推行。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挽起袖子伸出胳膊去强行推行”。
【译文】
上德之人(君王)从不把德行当成值得炫耀的,他的德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下德之人(君王)总是怕别人说他没有德,总是标榜自己有德,所以实际是无德。
上德之人(君王)顺从道的安排,不进行个人意志的干预,不以个人因素(利益、名利、自尊等)为目的。
上仁之人(君王)依据他心中仁的标准做事(而不是依据道),做事不出于个人的目的,不求回报。
上义之人(君王)依据他心中义的标准做事(而不是依据道),做事是为了个人因素(获得安心、名誉、荣誉、满足、权利、忠诚等等)。
上礼之人(君王)依据他心中礼的标准做事(而不是依据道),做事如果没人应和,就会强行推行,所以不符合道。
所以失去了道,德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们才会以德为贵;失去了德,仁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们才会以仁为贵;失去了仁,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们才会以义为贵;失去了义,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们才会以礼为贵;上述情况发生时社会就会依次从道、德、仁、义、礼的顺序崩坏。
上述的社会价值范畴中,礼含有很少的忠信,没有道作为根基的礼的出现预示着社会进入私利主导的乱象环生的时代。上述这些状态(无道之德、仁、义、礼)只是“道”作为根基丧失后残留的虚华表象,预示着社会进入了以私利驱动,比拼智巧,远离大道的精神昧愚状态。
所以说想成就大事业的侯王要选择敬信深厚的方式对待道,不要选择自我中心的浅薄方式对待道,要选择朴实的方式对待道,不要选择虚华的方式对待道。故而在遵道的方式上要选择前者拒绝后者。
【版本分析】
帛书版经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通行本经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帛书版经文没有“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通行本经文里有“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帛书版的这部分形成排比句,通行本的这句把排比句打断了,这应该是后人加上去的。
【阐释】
上德的君王,不以德为德,是真正的有德。下德的君王,怕别人说他没德,不是真正的有德。
上德的君王,做事以道为依据,做事不以个人的名利私欲为目的。
上仁的君王,做事以仁为依据,不以道为依据,勤勉的做事,不求回报。
上义的君王,做事以义为依据,不以道和仁为依据,认为从义的角度君王应该为百姓做事,发号施令,管理国家,同时从义理角度,他希望自己做的事能相应得到特权和百官百姓的尊敬、赞美、忠诚、服从和税收等等。
上礼的君王,做事以礼为依据,做事是希望得到下面人的礼,为的是得到别人的礼赞,这就离道更远了。
所以道是德的土壤或根本,德是仁的土壤或根本,以此类推,当失去道或者说偏离道的时候,德不一定会马上死去或消失,但渐渐会变质、走形、虚假和枯萎,所以失去道德就会变得虚假,偏离真正的德,同理类推,失去德以后仁就会变得虚假,偏离真正的仁;失去仁以后义就会变得虚假,远离真正的义;失去义以后礼就会变得虚假,远离真正的礼。
可以说没有了道,那么世界最高的价值只有德了;没有了德,那么世界最高的价值只有仁了;没有了仁,那么世界最高的价值只有义了;没有了义,那么世界最高的价值只有礼了。
失去了道,德,仁,义,而只剩礼的时候,忠和信就会日渐衰微。祸乱就会渐渐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君王和百官,远离了道,逐渐偏移到以虚华肤浅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知行不一,偏离了真善美和国民整体福祉。
目前很多译释者对《老子》(《道德经》)此章的“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往往翻译如下:“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德;丧失了德,这才强调仁;丧失了仁,这才强调义;丧失了义,这才强调礼。所谓礼,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这么翻译,是生硬的字面翻译,用现代汉语习惯来理解古文,让人云里雾里,似乎给人感觉老子认为“道”存在就不需要“德”,“道”没有了,人们才强调“德”的价值,“德”没有了,人们才强调“仁”的价值,以此类推,似乎是肯定道,否定德,其次肯定德,否定仁,以此类推。似乎前者是真的,后者是伪的。
通过通读各个版本《老子》(《道德经》),通读《道德经》全部经文,我们会发现老子的原意是:道是德的根基,德是仁的根基,仁是义的根基,义是礼的根基,这是一种根和枝、本和末的层级关系,本和末都是真的,都有价值,并不是说德、仁、义、礼是虚假的,是没有价值的,而是说德如果没了道的根基,就不会健康,不再真实,也将慢慢走形枯萎死去。君王做事不遵道,那么即使他努力提倡德,他的德也会逐渐丧失,最终变为不德。以此类推。。。
很多学者译者根据老子的经文“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而认为老子是反对仁义礼的,但实际上结合上下文、通篇道德经和理解古文的用文习惯,就会理解老子的原意是说当失去了道,德,仁,义,而只剩礼的时候,忠和信就会日渐衰微。祸乱就会渐渐发生。所以老子并不反对否定德仁义礼,而是认为这些价值应该以道为前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观点与孔子的不是对立的,老子对仁义礼的分析提升到德,从德提升到道,因此老子对仁义礼的分析比孔老夫子更加系统、全面和透彻。
老子应该是提倡一切行为应该顺“道”而为,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非道不为”,老子的“无不为”不是什么都做,是“合道必为,为而不恃”。所以可以说老子的自然无为和庄子的自然无为是有所不同的。老子仍然对现实世界报有希望,至少思想上抱有乌托邦的理想。这种乌托邦式理想是因为不管人类如何堕落,道始终存在,道始终是引领人类前行的灯塔和信仰。君王如能守道,百姓将幸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老子是入世的。
【附: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