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之我解(四十五)

(2022-08-27 16:34:40)

帛书《老子》 45     《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通行本第一章    “道可道也”章      

 

〖帛书版经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注释】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一个“道”,名词,意思为“道路”。逻辑见【经文分析】。第二个“道”,动词,意思为“沿着道路走”,引导人到达某处。第三个“道”,名词,同第一个道。这句话的翻译为:道路可以引导人向某个目的地,但通向目的地的道路不是恒久不变的。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一个“名”,名词,意思为“名字,名称”。第二个“名”,动词,意思为“命名,指代”。第三个“名”,名词,同第一个名。这句话的翻译为:名称可以用于指代某个事物,但指代某个事物的名称不是恒久不变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名,动词,意思是“指代,称呼,称谓”。

眇:[mio],通假字,通“妙”,玄妙,抽象的存在状态。

噭:[jiào],通假字,通[jiào]边际,引申为外部特征,具象的存在状态。

 

【译文】

  道路可以引导人们到达某个目的地,这个道路却不是恒久不变的;名称可以用来指代某个事物,这个名称却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这个名称,这里是用来指代万物生成前的状态属性;有,这里是用来指代赋予万物形象的状态属性。所以通过恒久的无可以试着观察世界的抽象的存在特性;通过恒久的有可以试着观察自然的具象的存在特性。这两者虽然名字不同却最终指向同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幽远无尽,是认识自然万物存在的必经之门。

 

【经文分析】

   本章历来为《道德经》译者争论的焦点,千百年来人们认为这是老子最著名的言论而不断传诵,但大多数人都在借用通行本的经文和所谓名人的解读,这个争议的焦点原因很多,有理解上的、有断句上的、有名字避讳上的、有词的多义导致的误叛等等。

  道德经的解读难点,一方面在于老子的思想太过高深,曲高和寡,一般人难以全部准确理解。另一方面在于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不同人解读有不同的断句。第三方面就是同一个字可以用作动词、名字、甚至可以多种意思。第四方面就是老子的原文已经无从查找,现有的经文使经过无数人抄改而成。老子创作此文的年代太过久远,最初的稿件已不存在,加上后人不断的誊抄导致的笔误、曲解或有意的篡改。本章的翻译可能让你大吃一惊,但看过整篇的逻辑分析后你就会理解本章的翻译依据。

  首先,由于老子写作的年代,文字是写在竹简上的,由于捆扎竹简的束绳经常断开导致竹简散落,重新穿扎时发生顺序错乱,出现乱简,所以两千多年后传下来的版本的章节顺序逻辑上和主题上有很多不连贯和散乱的地方,老子是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因此基本可以肯定原著在誊抄中多处发生了乱简。

  所以,首先我们要判断一下本章是否应该是《道德经》第一章,或者说是否是道经的第一章,通行本第25章(道经25)中老子对道这种宇宙最高的存在进行了命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从这段描写应该看出老子第一次对这种神秘的存在进行了描述,然后进行了命名,而本章中老子则直接用了道这个名称,既没有对其进行描述也没有进行命名。如果老子本章提到的“道”就是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道经25)中老子命名的道,那么逻辑上本章不应该是整个《道德经》的第一章(或者说道经第一章),而是应该在道经25章后面。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况是本章的道是通常人们理解和使用的名称,是指道路。第二种情况是发生了乱简,本章在道经25章之后,因此本章的道指代宇宙最高存在。(在第一种情况,在当时道也可以指代某种领域的可依循的事理体系,但后面的动词“道”指的是“沿着道路走到目的地,引导人到达某处”,这种道的动词用法在《道德经》后面都没有出现过。因此我还是认为此处名词的“道”指代道路)。

  如果说本章的道就是指宇宙本体最高存在的那个道,并且意思像大多数翻译“可以描述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那么老子为什么在《道德经》花了那么大篇幅描述道呢?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真的如同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一样,表示“可以描述的那个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那个这句文言文应该是”道可道者,非恒道“,请注意这里加了个”者“,很关键,它表示前面的名词”道“和后面的”道“不是指同一个东西。如果我们把”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像另外很多人翻译的那样,翻译成”道是可以描述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有和老子的思想明显不一致了。老子认为万物是变化的,道是守中不变的。

  由此本章的文意和逻辑分析陷入了死结,于是我们思考另一种可能性,在老子之前,道这个字原始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规律,而在《道德经》道经25章之后的章节老子就直接用”道“这个字来指代这种生出天地万物的存在了,在老子之前,道这个名字一般指代道路。如果本章确实是道经第一章,确实在《道德经》道经25章之前,那么本章里,“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道“,是否是指大众对道的定义,即指”道路“呢?那么本章第一句就翻译为“道路可以引导人们到达某个目的地,这个道路却不是恒久不变的;名称可以用来指代某个事物,这个名称却不是恒久不变的。”

   这么一分析,整个这一章的解释就豁然开朗了,整个《道德经》的逻辑结构也更加清晰顺畅。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一切人生成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达成一定目的,但却不是恒久不变的。人生成的东西都是会变化的。老子的无,老子的有,和一般人的无和有指代不同的东西,所以老子需要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老子的“无”和“有”。老子在后面道经25章对宇宙最高存在的道,和一般人用的道意思不同,需要重新定义;

  最后我们再次分析一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目前常规两种翻译的错误之处,第一种,如果像很多人翻译的那样,翻译成“可以描述的道(最高的存在)就不是那个恒久的道(永恒的最高存在)”,那就是否定了这种最高存在——“道”的语言描述必要,那么与后面篇章老子对道的描写阐述就自相矛盾,整篇《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道虽然无边无形,却是可以描述总结的;如果像很多人翻译”能够描述的道就不是那个恒久不变的道“,那么古文应该这么写”可道之道非恒道 “,或者写成“道可道者非恒道”,而实际上老子文字逻辑是”道可道也,道非恒道也“,前后两句是并列的,而不是前面一句是后面一句的主语,这么一分析就看出这种改变文句结构逻辑的翻译是不对的。

第二种情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如果像另外一些人的翻译方式,翻译为“道(生育天地万物的存在)可以用语言描述,却不是恒久不变的”,语句结构和原文对应了,但这种翻译又与后面老子的思想不符,从《老子》通篇我们看出,老子认为生育天地万物的道,虽然道赋予万物阴阳属性,让万物不停地运行变化,但道自身却是恒久不变的,道道生成的万物是不断变化的,但道却是不变的,无为的,因此老子才总结出了对道和德的属性的描述。如果道不断在变化,毫无规律可言,那也就没有《老子》这篇文章的存在理由了。

   那么既然两种翻译解释都不对,我们就要思考一下,既然本章在帛书本、通行本中都在道经25章“有物混成”章之前,如果我们假定在老子原文中就是这种前后顺序,那也就是说,在老子写“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章时,道指代道路,不指代生育天地万物的存在,因此,此时的""字还是指代道路,这样推演,本文的翻译就一下子通顺了。老子实际是在说“具体的道路可以引导人到达目的地,却不是恒久不变的;具体的名称可以指代某个事物,却不是恒久不变的“。老子在此处想说的是人为界定或制定的东西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比如道路、名称,所以老子用“无”和“有”这两个名称时,为了防止人们发生对这两个词指代对象的歧义,先描述了一下老子的“无”和“有”的定义,用他的语言界定了有和无,引出永恒的有和永恒的无这两个概念以及其辩证关系,进而引出“无”和“有”实际是同一个的存在的不同方面,它们背后有一个玄之又玄的存在,那个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最高存在,而“无”和“有”就是认识这个存在的必经之门,此时老子还没有具体描述这种存在,也没有给它命名(老子在道经25章才命名了这个最高存在为道)。

 

【版本分析】

   帛书版的“道,可道也,非道也。名,可名也,非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和通行本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帛书甲本不避讳“邦”“恒”,因其成文与刘邦登基之前。

  帛书版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和通行本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显然古代文字没有句点符号,导致断句理解有差异,通行本的意思变成了有和无都可称为玄。而帛书版本人断句后的经文文意是:无和有都出自一种存在,是这种玄妙的存在的不同状态,不同名称,无和有是认识那种玄之又玄的存在以及它生成的各种抽象关联的必经之门。

 

【阐述】

  本章是道德经的核心章节,是道经首章,老子的思想都是依据宇宙最高存在发展而来的,所以老子想在后面用道来命名宇宙最高存在,本章先阐述了通常意义的道所指代的道路的特点,导向目标性、可变性和相对性,以及名称的作用及其相对性、可变性,进而阐述了老子的“无”和“有”这两个名称的指代及其与玄之又玄的存在的关系。

  通过前面的分析部分,我们可以判断出此章作为道经第一章,其讲述的道是老子之前人们所用的道,即道路。在道经25章即“有无混成,先天地生”章之后,道就专指生长万物的道,那个最高存在。“无”和“有”是万物的两种状态,也是道的两种存在状态,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同时老子也开宗明义的阐述了除了道之外人为制定的东西都是处于变化中,可以说永恒不变的只有玄之又玄的最高存在。

  通行本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将本章的“恒”字改为“常”,显然意思不如原文准确,后人在本章的断句解释上有存在很多误解分歧。帛书版本章相对于通行本这一章的文字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本着对老子思想整体性一贯性的把握,基于对老子思想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才能使我们渐渐接近老子的真意。

 

【附:通行本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