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之我解(三十七)《道德经》道者何为

(2022-08-01 14:35:15)

帛书《老子》37      (《道德经》德经 第三十七章    通行本第七十二章  “民之不畏畏”章

 

〖经文〗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其所生。夫唯弗,是以不。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注释】

民之不畏畏第一个”畏”是动词,畏惧的意思。第二个”畏”是名词,可畏惧的事物,危险。

大畏:大的危险。

毋闸其所居:闸,通假字,可理解为通“押”,压迫的意思。

其所生:古字 ""[yàn]通假字,通古字"",即厌,动词,使。。。厌恶。

夫唯弗,是以不古字 ""[yàn]通假字,通古字"" 第一个“厌”的意思是使得百姓厌恶生活,使动用法,引申为统治者对百姓压迫。第二个“厌”,厌恶,反感,指百姓对统治者厌恶、仇恨。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见,[xiàn],炫耀,表现。


 


【译文】

  把民众逼迫到不怕冒险的地步时,则统治者的巨大危险也将要来临了。统治者不要逼迫得民众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了民众谋生的道路。只有(侯王)不压迫民众,(民众)才不会厌弃(侯王)所以有道的君王自知(自己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因而不炫耀自我,真正自爱因而不把自己看的比百姓高贵。所以应该远离后者而选择前者。


【版本分析】

帛书版经文: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通行本经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帛书版本章开头的意思是:“当民众(被逼得)不畏惧危险的时候,那么对侯王来说大的危险将要到来”。通行本本章开头的意思是:“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威压的是时候那么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从老子的一贯思想来开,帛书版是符合老子原意的。

 

 

【展开】

  老子之所以用很大篇幅教育国君,是因为当时政治昏乱,国家之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国君大多为野心和欲望驱使,失去了作为国君对道的遵从。老子是希望通过让国君重新回归大道来使得世道回到太平。道是信仰,也是良药,但这贴良药在国家太平的时候往往不被国君重视,只有乱世之痛以后才会被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往往在乱世后道家才被重用。有一种说法,认为乱世靠明君,明君靠《道德经》;盛世靠士大夫,士大夫靠儒家四书,所以太平时期儒家更能起作用。因为儒家为士大夫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入世价值观。道家则看上去过于高深,似乎是出世的学说(老子提倡无为,庄子则是由于对名利社会的失望而导致真正的无为和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应该说道家是与儒家体系相比是一种更大更全更更深更透的体系,因此适合领袖阶层,儒家则注重操作层面,更适合士的阶层。

 

【附:通行本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