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暑帖

(2022-07-02 15:10:22)
标签:

美食随笔

       入伏前后,大约最难将息。暑热蒸腾,挥汗如雨,逼得人们不得不祭出种种消暑妙帖。
      书圣王羲之有许多吐槽天热的手札,如《徂暑帖》、《今日热甚帖》。在《今日热甚帖》里,王羲之告诉朋友:“今日热甚,足下将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翻译成白话即是:天太热了,哥几个各忙各的吧,我浑身不得劲,也无法接待你。曾经坦腹东床的王羲之,喜欢兰亭的崇山峻岭,中意兰亭的茂林修竹、清流急湍,这是他心向往之的避暑胜地。有意思的是,怕热惧暑似乎也能够遗传,王献之在《阿姑帖》里,告诉“阿姑”,“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惙。”遣词、用语甚至连语气,父子两都如出一辙。
      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里,倡导暑夏“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这大约是守道之人的“意念避暑法”,亦即摇着大蒲扇的老爷子常常挂在嘴边儿的那句话,“心静自然凉”。“心通微,心有疾当用呵呵者,出心之邪气也。”丘处机的“呵呵论”,教人一“呵呵”排遣“邪气”,此法假如“有效”,用以排遣暑气,不知如何。
      说到消暑,今人除了宅家开空调吹冷风,至少有一多半儿得靠嘴巴解决消暑问题。譬如,四川妹子消暑,离不得一碗手搓的魔芋冰粉,红糖浆水瀑布一般浇入碗里,魔芋冰粉旋着团儿在“瀑布”里打转。一碗在手,暑气陡然消了一半儿。穿旗袍的苏州人上海人消暑,得有一碗鲜掉眉毛的三虾面。虾籽、虾脑、虾仁,似乎是专治三伏天的一帖清凉安神散,三虾面碗上桌,哪里还顾得什么暑气蒸汽!而北方人消暑,一定少不了冰镇酸梅汤。一碗像绍兴花雕一样的酸梅汤,嗞着凉气,乍一看好像是浓稠的中药汤子,挨着嘴唇一喝,湃着冰爽的酸酸甜甜顺流而下,沁心润肺,不由得赞一声:真乃消暑佳物也。
      古人的消暑妙招儿,一点儿也不比今人落伍。《东京梦华录》里记录了宋人的“消暑帖”,夏至后“巷陌杂卖”:红菱、瓜儿、水木瓜、冰雪、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细索凉粉......其中“冰雪”一物,“悉用银器盛放”。现在有人猜测,当初汴梁市场上热销的"冰雪”,极有可能是现在人们消暑的冰激凌。假如细细辨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会蓦然冒出一幅想象中的图画:梳着抓髻的一个小丫头,正捧着一盘现采的鲜灵灵的红菱,从画面里迎面“走”了出来---《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画了一处摊子,摊子上大张着“饮子”的招牌,摆明了这是卖冷饮的食摊儿。结合杨万里的《荔枝歌》,“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盛夏读一读这些诗、这些画,似乎也能“呵呵”消暑。
       理想的消暑妙法,有人贡献了种种“模式”。“刳椰子杯,浮瓜沉李,捣莲花饮碧芳酒。”程羽文《清闲供》里的消暑法,很有一点儿雅集的意思,让人想起王羲之当年的兰亭雅集。“暑饮碧筒”是雅集的士人们的常规项目:取新鲜大荷叶一柄,将叶心轻轻捅开与叶茎相通,而后从茎管中吸酒,如此暑天清供,又被人们称作“荷盏”。因为夏日绵长,故而“读史宜夏”,在蝉鸣蛙吟的陪伴下,思绪纵横千年之间,正好抵御时时来袭的燥热。还有一类,“据匡床,谈《齐谐》、《山海》”。“匡床”一般由竹、藤、绳索等编制而成,向来是纳凉的坐具、卧具。这种“驱暑法”,估计最受苏轼先生欢迎。或坐或躺在“匡床”之上,谈天说地,或者扯一些不正经的事情,最宜也最逍遥。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透露,苏东坡“与友朋聚,极善谈异说鬼”---暑热难耐,昏头涨脑,哪里还有心思去弄四书五经!
      酷暑当前,有人“至乏,惙力不具”,有人大饮酸梅汤、碧筒盏,有人“据匡床”大谈鬼怪,也有人脑洞大开,开始“发明创造”---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介绍,“霍仙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雕盘覆之,人坐其上不知暑气”。不消说,拥有这种天然“空调”,非富即贵。普通人只能望而兴叹,“呵呵”一声而已。
      过去,老北京卖袪暑酸梅汤,是要敲冰盏的。所谓冰盏儿,是两只生黄铜制成的碟形碗,卖酸梅汤的人捏住冰盏儿不住手地敲击,一听着这个声音,人们就知道卖酸梅汤的来了。市声叫卖,也有很雅气的一面儿。街头巷尾一旦响起冰盏声,也预示着最难将息的盛暑来临。
       现供两帖消暑方,有心者倒是可以一试。生脉饮:党参、麦门冬各三钱,甘草一钱,五味子十颗,水煎当茶饮。乌梅汤:乌梅一两,山楂五钱,陈皮五分,桂花一钱,加冰糖水煎。也有人在此基础上,再加肉蔻、甘草两味,慢慢煎熬,滋味愈加醇厚。
     

消暑帖
冰盏儿,网络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