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6be76bden76e7809a316b&690&690
李娜是个文学人物
孙尔台
浑浑噩噩的我前几天竟没看李娜的法网半决赛,而且是最为险恶的一仗,对阵的是世界名将莎拉波娃。这应该怪罪于新浪的服务不周到,没有在主页上做个及时的提示。虽然后来我补看了一下,但那种惊心动魄的紧张气氛已经无法感受到了。所以决赛的这一场球,我是必须要看的。
早些时就有一则报道说,李娜的人气现在是全国第一,已经超过了姚明和刘翔。对此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因为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她是一名职业球员,是一位独闯天下的球员,这对于举国办体育的体制无疑具有了挑战性的意义。其次她是一位网球运动员,而网球在国人的眼里是一项高水准的体育运动,中国人能在温网、法网上排上名次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何况是能参加决赛。第三是她代表了亚洲球员的崛起,打破了欧美球员称霸网坛的格局。第四就是因为她是一位女球员,而她的参照系就是那些每年白白地拿了几百万的工资,却始终无所事事的中国男足,还有那些丢尽了人的足协官员和黑哨。
不管怎么说,李娜这次能打败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夺得了大满贯的女单冠军,还能拿到上千万的奖金(按人民币的比价),我真为她高兴。网上都称她是中国一姐,其实这种说法已经太小气了。她岂止是什么中国一姐,人家至少已经是亚洲一姐、世界网坛一霸。她已经打破了许多神话,也创造了许多神话,所以她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神话人物。
所谓的神话人物就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要进入这个层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起码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故事背景和矛盾冲突做铺垫,二是要有思想和个性,三是要有能让人记忆深刻的细节。这其中故事的背景和矛盾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人物才会拥有展示个性的舞台。为什么我们的许多运动员只能成为冠军,而不能成为文学人物呢?就是因为他的故事太简单了,形象不丰满。说来说去就是领导的关心和教练的培养,再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这样的话一说多了,大家就会腻味,就会希望有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人物出现。所以当那个获得速滑冠军的小女孩说出要感谢父母,要让父母从此过上好日子的这些话时,那种纯朴的语言反而感动了全中国的为人父母者。
李娜的经历又与她们不同,她是属于独行侠一类的。而且她的成长除了与父母有关外,还与丈夫密切相关,这一下子就把这个人物置于了一个背景丰富的生活场景中。爱情与事业这两条线索在交替发展,矛盾的冲突也就有了合乎逻辑的演变。也正是因为李娜这个人物的可爱,所以她的一切言行,甚至包括缺点都能被大家所接受。比如她在愤怒的时候,竟能把丈夫兼教练吼出场外;在她不堪烦扰的时候,还会请求外国裁判让那些中国人不要再指挥她打球。而这种话如果是出自其他的运动员之口,或者哪怕是华裔的外籍运动员之口,中国人的愤怒与抨击的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李娜不同,因为她是一个故事性的人物,她就是文学作品中的“那一个”,一切过激的言行都是她个性张扬的需要,所以也都是极其合理的。于是,大家不仅能够接受她,而且还会更加期待她会有更多的故事。一个运动员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就应该说人物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作为李娜故事的一个小高潮,就是刚刚结束的那场法网女单决赛,李娜以她出色表现为中国人争了光,也以她的灿烂笑容与淡定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流利的英语高度赞扬了对手斯齐亚沃尼,并感谢主办方、赞助商以及她的团队为这次赛事所做的一切。临了还不忘用家乡话为自己朋友的生日祝福。这种个性的张扬,又无疑为李娜的人物形象增添了无比的光彩。
中国出了个李娜,是继马俊仁之后的又一个体坛的文学人物。有了这样的人物,中国的体坛就会掀起一股股反思的浪潮,而中国的体育事业就是在这种反思中不断前进的。
推荐文章
我可不是陈光标的水军
纪念佐藤充先生
有感于潘祖尧委员的一席话
见识了日本人的镇定
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应轻言放弃
还是要为赵本山再说句公道话
从傅琰东的博客声明谈起
赵本山的书法拍卖何错之有
为陈光标的台湾之行鼓鼓掌
谨防奥数教育的亚商业化倾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