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尔台博客
孙尔台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67
  • 关注人气:8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当凌绝顶  漫步大江行

(2011-05-29 21:03:15)
标签:

泰州大桥

润扬大桥

悬索桥

杂谈

分类: 人文地理

                  会当凌绝顶  漫步大江行

                             孙尔台

 

    昨天我们一批作家应邀到泰州参观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内容却是十分的丰富和珍贵,也可以说是令我终身难忘。

    近些年来,长江上的大桥越来越多,目前在建的就有十多座。从桥的类型来看,主要是斜拉式和悬索式吊桥,这就是当今大桥的基本样式和风格。所谓斜拉桥,就如同一个站立的人侧伸双臂,往上提起一座吊桥。而悬索式吊桥则要相对复杂些,是靠两根粗大钢缆来悬挂桥体的。因为跨度较大,沉重的钢缆必然会呈弧线形的下垂,远远望去,就像一道道优美的曲线。泰州长江大桥就是这种优美的悬索式吊桥,连同夹江桥和南北的连接线在内,全长有62公里。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外行人往往关注的是桥有多高,因为越高才越显得雄伟壮观;而建桥的人关注的则是桥的基础工程。在他们看来,只要打好基础,高度根本不是问题。比如锚碇的建设,就是大桥两端用来固定钢缆的基础,面积足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埋入地下要有几十米深,是悬索桥建设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部位之一。据说润扬大桥的锚碇就是直挖式的,挖到最深处时工人们都不敢下去,怕遭遇到十几层楼深的灭顶之灾。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负责锚碇施工的项目总经理林鸣亲自下去坐镇指挥,以自己的坚强自信感染了大家,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泰州大桥因为长度长,锚碇的建设要求更高,采取的方式也更加先进,不是直挖,而是沉井式的。那么庞大的钢筋水泥结构怎么能沉入四五十米深的地里,这对于外人来讲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沉井的具体做法是,在砂桩加固后的地基上拼装首节钢壳沉井,然后再浇筑首节及后续沉井混凝土,降排水下沉沉井,在沉井下沉过程中,将沉井中的土挖出,使沉井顺利下沉至设计标高后,对沉井进行混凝土封底,按设计要求填仓完成后,进行沉井顶盖施工。

    与其它悬索桥不同的是,泰州大桥在两座跨江的桥塔之间又加上了一座桥塔,就好比晾衣服的绳子垂下来后,需要用一根竹竿从中间撑起来。这样既降低了施工的难度,也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中桥塔基础也采取了沉井的方式,下沉的深度达到负70米,创下了全世界入土最深的记录。桥塔的正面呈“门”字型,侧面的基座呈人字形,既美观又稳重。但这种人字形的结构相当复杂,36根像小脸盆一般粗的螺栓要全部准确无误地插入塔身构件的斜面,施工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我毕竟接触过好几年的建筑工程,自然知道结构设计的难度。平面的图纸要形成立体的概念,还要处理好与相邻构件的长宽高和斜面的衔接关系,这绝不是外行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建设方的人往往只能是看效果图说话,而那些五颜六色的效果图背后所涉及到的各种复杂的结构关系,也只存在于设计师的头脑中。而现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构件,就不仅有设计上的难题,还有浇注、吊装上的难度,如果有丝毫闪失,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喜的是,现在建成的各个桥塔,垂直误差和高度误差都只有几个毫米,真是精确之极。

    大桥指挥部的陆新民书记告诉我们,我们今天参观的就是江上的这座中塔,水面以上的高度有二百多米。为了满足我们登顶的要求,大桥指挥部安排了交通艇送我们到江中的作业平台,并从平台上乘坐电梯直上塔桥顶端。随着电梯的不断上升,视觉的冲击力越来越强,我手中的相机也在越来越急促地咔咔直响。到了塔顶我才发现,桥塔顶部的空间竟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如果不是这次身临其境,我根本想象不到工程的巨大,更想象不到桥塔上的景象是何等的壮观。

    最令人引为自豪的当数从桥塔的顶部沿着弧线形的主缆步行而下,就像行走在茫茫的江面上。接待方的摄影师自然知道我们的心情,不紧不慢地、耐心地替我们每个人都拍照留念,用相机定格这个难忘的瞬间。在返回的时候,我特意用相机刻画了巨大的钢缆。整个钢缆由一万五千多根筷子粗细的钢丝组成,钢丝先组成钢丝索股,一条条地拉过江,然后再用紧揽器将169根索股紧束成0.7米粗的钢缆。在展览馆里我们见过钢缆的截面,亮晶晶的如同一个金属的平面,可见质量之高。

    最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参加这座大桥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而且70后、80后已经成了主力军。泰州大桥北锚及上部结构承建单位的陈兵华书记是常州人,今年刚33岁,但俨然已经是行家里手,据他说已经在这个行业中干了十年。我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我们的大桥越造越新颖,因为建桥大军中正在涌动着一股奔腾的新鲜血液。

    桥是供人通行的,因此所有的桥都会具有人文的色彩,《廊桥遗梦》《再别康桥》这样一些经典之作也因此长存于世,前南斯拉夫的电影《桥》的主题歌也至今还在我们的脑海里回响。

    啊,朋友再见,我们期待着你们大功告成的那一天。当大桥正式通车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再来参观。我会大声地告诉身边的人,你信不信,在那高耸入云的桥塔顶端,曾经有我的身影在那里徜徉。

  http://s9/middle/6be76bdena52e7aa3c198&690&690 漫步大江行" TITLE="会当凌绝顶  漫步大江行" />

 


http://s3/middle/6be76bdena52e7a5a52f2&690&690 漫步大江行" TITLE="会当凌绝顶  漫步大江行" />

 

http://s8/middle/6be76bdena735d546d687&690 漫步大江行" TITLE="会当凌绝顶  漫步大江行" />



http://s3/middle/6be76bden789ced7f9601&690&690 漫步大江行" TITLE="会当凌绝顶  漫步大江行" />  
我的其它文章

谈谈中国画的行情

由诗歌的争论想到的话题

《红楼梦》中的入声字与青埂峰位置…

关于艺术细胞的问题

关于中老年人学钢琴的问题

围棋手筋与博客话题

说文论字及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