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困境”游戏,有意思的是,玩这个游戏的人是一群专门研究“合作”的专家。
在荷兰召开了一次“合作及社会两难困境研讨会”,与会者当然都是博弈论的专家。当大会结束后,有两个学者,麦息克和路特提议大家玩一个游戏。
他们将一个大信封拿出来,请在场的43位学者专家拿出金钱装到这个信封里。如果到最后这信封里的钱超过250元,麦息克和路特将自己掏腰包,退还每人10元。不过,如果最后信封内的钱不足250元,就统统没收,大家拿不到半毛钱。仔细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奉献多少钱呢?
让我们来简单地计算一下每个人应该要放入的数目:250÷43=5.81。如果为了防止一些小气鬼少付或不付,你也可以再多加一点。如果每人放进去7元钱,应该就可能超过目标250元了。等到最后退还10元钱时,第人都还可以净赚3元呢。
无论怎样,这看来都是一个稳赚的买卖。
不过,这游戏特别要求大家不准讨论,也不能偷看别人把多少钱放进信封里。
最后,等到大信封传回来的时候,两位主持人打开一数,里面的钱总共是245.59元,比目标250元就差那么一点点。
看到这种结果,这些学者们群情哗然,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他们统统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而且才刚刚结束了两天的“合作研讨会”啊!他们的合作结果居然比目标还少了近5元钱,这下子,大家统统拿不回来半毛钱了。
事后大家一块儿讨论这个令人意外的结果,有些人抱怨只要再多一个有良心的人放进去7块钱就好了;更有一些人说:“早知道这样,我宁可那时候放十几块钱,最后让每个人有钱赚,让主持人付账。”
但问题是:事先根本不可能有人会真的奉献超过10元。因为我们都预期别人会拿出他们所该奉献的那部分。如果真是那样,那么我就没有必要比别人多出一点,反正多出来的部分就是浪费。另一方面如果我一个人少付一点点,最后也还会超过目标嘛,让自己多赚一点点大概没啥关系吧。
如果别人都付7元,而你不付钱,你可以不冒风险就白白赚10元;如果别人没有付足够的钱,你也没付,最坏的情况只是赚不到钱,你并没有损失什么。因此你的优势策略就是:根本不要放进去半毛钱。
每个人都基于这样想法的话,最后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的。造成这种结果同样是因为每个人都预期别人会拿出他们的本该奉献的部分,而自己又想尽可能地多“捞”一点,因此才会产生每个人都拿不回钱的结果。
(完)
本文摘自《博弈生存》一书;作者:潘天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