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球成金”——理性投资的最佳注解

(2013-01-09 21:47:37)
标签:

股票

分类: 偷文章不算偷

刚刚在雪球看到的,很喜欢,转载分享。

“点球成金”——理性投资的最佳注解

                                      
“It’s unbelievable how much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game you’ve been playing all your life.” ——入选美国职业棒球名人堂的一位明星如是说

前不久读完《Moneyball》,对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本出人意料有启发意义的书,说出人意料,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本书说的是棒球运动和从事棒球运动的人,虽说是巴菲特先生最喜欢的运动,但和投资或者价值投资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尔·刘易斯,也就是《说谎者的扑克牌》的作者,是质疑巴菲特先生价值投资方法群体中最著名的一员。

但假如让我给价值投资类参考书籍排名的话,这本书绝对排在前5名,甚至可以争取一下前3名的位置。更有意思的是,好莱坞对这本书也很有兴趣,根据这本书翻拍的影片《点球成金》,由老帅哥皮特出任主演,也在去年上映了。仅从戏剧化程度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最有娱乐性的价值投资类书籍,没有之一。(巴菲特的年报?这个不算书籍吧。)

全书围绕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奥克兰棒球队的故事展开,特别讲述了球队经理比尔和其团队的运营管理球队的方式,以及其运营方式背后所隐藏的原则和哲学。那么,为什么是这只球队?简单地说,因为这是一支“便宜”的球队。在球队所在的分区,其支付球员的薪水最少;若与大名鼎鼎的纽约扬基队支付球员1.2亿美元的薪水相比,奥克兰队支付球员的薪水不足区区4000万美元,不到扬基队的三分之一。

虽然便宜,但这支球队的“效率”却是大联盟中数一数二的,在人员薪水支出排名分区倒数第一的情况下,其常规赛战绩排名分区第一,其战绩甚至能和赫赫有名的扬基队所抗衡,甚至还创造了棒球大联盟从1848年成立至今无人可匹敌的22连胜纪录,而更有意思的是,虽然这支球队连续几个季后赛败在扬基队手下,但扬基队却想用重金聘请这只球队的运营经理比尔和他的团队成员,试想,常胜队伍去聘用手下败将来管理,仅凭这一点,也足够有趣了。

事实上,把这支奥克兰队和扬基队放在一起比较,让我想起了巴菲特的波仙珠宝和纽约蒂芬妮,同时,将这支球队的掌门人——经理比尔和伯克希尔的大股东——巴菲特先生,放在一起比较也是非常有趣的。

                                          比尔                                          巴菲特

职业生涯      高中阶段就被认为是未来的棒球明         10多岁开始接触生意和股票,
                  星,并被选入职业联赛,但经历了         20岁出头走上价值投资者之
                  几个不如意的棒球赛季后,转职成          路,
                  为棒球队的经理

职业荣誉      每年都需要带领球队为季后赛奋斗,        排名全球第一的投资人,以
                  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过联盟冠军头衔,        40年的时间去考量,无人能
                  但也带领球队创造了联盟历史上最长        出其右
                  的连胜记录

个性            脾气火爆,交易球员时又带有一点狡        谦虚、平和、像隔壁的老爷
                 诈,很像《说谎者的扑克牌》中描述        爷,感觉更接近圣贤
                 的债券交易员

经济状况    更接近于美国的中产阶级                            长期在全球富豪榜单前列


粗略一看,这位比尔和巴菲特先生完全没有可比性,比尔的职业生涯颇多不顺,标准的“小时聪慧,大时了了”的感觉,经济状况也算不上富贵,甚至从个性角度来看,他简直是巴菲特先生的反面,更象一个被巴菲特先生经常嘲笑的脾气暴躁的交易员,或者说,比尔经理更象我们这些普通人。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一个普通人,他经营球队的方式却和巴菲特运营伯克希尔的方式在现象和本质上都保持着惊人的类似和一致!

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看几个表象的例子,比如:

1、  球队比赛现场。

关于比赛现场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因为和大多数球队经理喜欢现场指挥和观看比赛相反,这位比尔经理从来不去现场看自己球队的比赛!他总是躲在球队健身房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看电视转播或者用收音机来听比赛的转播!想想看,巴菲特先生身居在奥马哈的偏远小镇,不仅离华尔街很远,也很少去现场看自己购买企业的运营情况,和这位比尔经理的不看现场比赛有异曲同工之妙!

2、  球队训练。

大多数球队教练和经理对球员的训练原则是“JUST DO IT”,尤其是对击球手,希望他们能打出全垒打,而这位比尔经理和他的团队对球员最重要的教导却是“JUST DO NOT DO IT”,希望他们的球员尽量不去尝试全垒打,而尝试毫不起眼的安全打,甚至在球员打出全垒打以后,还要责怪球员不该去挥杆!反复要求其球员少击球,只击打在“Happy Zone”区域内的来球。这点和巴菲特先生的投资要诀完全一致,老先生在他的年报里一遍又一遍地在年报中引用和强调棒球中“happy zone”的重要性,强调只做自己明白的生意,而且一生只要做20次好投资即可,可以说要理解价值投资,先不要去看巴菲特先生买了什么,而是要看他没有买什么。

3、  挑选球员。

虽然,比尔经理从来不去现场看比赛,但挑选球员的工作却是大任一肩挑,根本不容其他人染指。这也是最值得一提的话题。因为这是比尔经理和其他球队经理和球探对棒球的理解有着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先说一下大联盟中其他经理和球探挑选球员的方法和标准,一般而言,他们都要去现场看一下球员的训练情况,似乎通过几次或者十多次的现场观摩训练,就能凭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一个球员的价值,甚至能判断出某个球员是未来之星,能进入名人堂。当然了,他们也会有很多“令人兴服”的数据和事实去支持他们的判断,比如某某球员掷球的速度可以超过108KM/hr,所谓“快即是好”;比如某某球员是一个盗球王,盗球的总数排名前列;他们还会依靠生理学作为判断依据,包括球员的手臂长度和粗细决定了球员的掷球和挥杆的速度和力量,以及腿部的形状力量来决定跑步的速度。至少从直觉上这些数据很有说服力。

但事实上大多数球队经理或球探并不知道谁是下一个明星,甚至谁是好球员都分辨不出来。虽说他们有很好的数据和事实,可是他们也很容易被欺骗和欺骗自己,有时候只因为某个球员拥有“明星脸”,就觉得他会成为一位名人堂球员,比尔经理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在他高中阶段,就被认为拥有一个棒球明星应该拥有的全部素质,简直是一个完美的棒球天才,而且关键有“明星相”,但事实上,球员比尔进入大联盟后,每况愈下,甚至算不上一个好球员。至于那些看似很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事实却存在很大的欺骗性,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般人都把投球的速度做为投球手的评判标准,当所有人都在追求球速超过100KM/HR的快球手时,比尔领导下的奥克兰运动家队却几乎没有投手的投速能超过90KM/HR,但他们投手的得分率却在联盟中排名前列,比尔甚至对超过100KM/HR的投手敬而远之。事实上,这些常理上很明显的数据不能为球队带来胜利,而其他球队经理却还愿意为这没用的10KM付出大把钞票。

再来看看比尔经理挑选球员的方式,从来不去现场看球员训练,在购买球员前基本不知道球员长什么样子,只尊重球员的历史比赛统计数据,这和巴菲特选股票,基本只看公司财报,不去公司现场考察有着惊人的类似。而且,比尔经理挑选的球员有很多是其他球队和球探不屑一顾的,甚至有些连听都没有听到过!这样做的结果是,比尔经理每年可以选到自己想要的60-70%的球员,相比之下,大部分球队经理只能选到20-30%左右的目标球员,因为如果都没有听到过球员名字,也很少会有人和比尔经理抢球员,因此获得的球员价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仔细看看巴菲特选的投资标的,尤其是伯克希尔前期阶段,也会发现很多公司都是他人所不屑的,至少在巴菲特购买时。不过,比尔经理和巴菲特先生都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一旦被他们选中,这些球员和企业都能完成华丽转身,身价百倍。

在这些表象后,是什么原因和原则驱使比尔经理如此运营球队?我总结为两点:

第一、KNOW YOUR BUSINESS。比尔经理教导球员不要尝试全垒打,也不去看球员是否有“明星脸”,选球员的标准与其他球队完全不一样;这些行为的基础都建立在比尔经理真正理解棒球运动,也理解一个真正好球员的价值,以及如何运营才能使球队以“最少的成本赢得最多的胜利”。这种认识和理解都建立在棒球运动大量统计事实的科学理性地挖掘。有趣的是,人类是如此忽略客观真实的世界,美国的棒球运动自19世纪诞生以来,就拥有丰富的统计数字,比尔经理所利用的数据大部分都可以公开取得,棒球运动员的成绩也被数千万球迷公开关注,但绝大多数人对棒球运动的理解却与比尔经理完全不一样,对于什么样的球员才是好球员,甚至所谓的圈内人士与比尔经理的理解也是南辕北辙,其实,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游戏的实质,只是纯粹FEEL THE BUSINESS。

比尔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象数牌高手一样,明白比赛的实质,虽然无法预测下一张牌的准确点数(短期而言,市场是个投票机),但对长期结果却能得出合理的预测(长期而言,市场是个称重机),从而使自己获胜的概率成为最大。

第二、不要让个人感觉和情绪影响经营管理。比尔经理不去现场看球赛,不去看球员长相,这并不是因为他对球赛缺乏热情,而是担心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比赛和球员,因为他知道,人类的情绪和主观感受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虽然他知道正确比赛的方式,但一旦看到现场,他仍然很有可能以自己的情绪去指挥比赛或者按主观好恶去判断球员的资质,比如他知道正确的比赛方式应该多击打安全打,但看到本队打出全垒打,仍然会感到激动异常,从而会离开正确的轨道。曾经以为这种情绪控制的功力,只有巴菲特先生这等圣贤人士才能拥有,但看到比尔这位普通人也能用某种方式达到如此境界,实在是令人兴奋。

用比尔经理的话说,“我所深信不疑并运用的如何运营棒球队的方式和我个性是完全相反的”。简而言之,这种运营方式就是“理性”,有一个我最喜欢的细节将这点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一个赛季的开始阶段,奥克兰队不幸12连败,所有人都怀疑比尔已经放弃了整个赛季。当记者问比尔经理失败的原因时,他只是简单而平静地说了一下“那只是因为概率。”;而在同一个赛季的后半程,球队取得了辉煌的22连胜,所有人都把比尔捧为明星,当记者问他成功的原因时,他仍然只是一句简单而平静的回答,“那只是因为概率。”。真是太淡定了!

最后想起了一则轶闻,据说当初巴菲特的“七圣贤”代表B夫人在创业的中期,一些大型家具厂商控告B夫人低价倾销。在法庭上,当法官问B夫人,“为什么她公司的家具售价比这些大型家具厂商的售价都要低很多?”,B夫人用她那浓重的带有俄罗斯口音的英语回答,“Because they just don’t know the business!”。望太平洋之东西,难道此声理性的呐喊已成绝响?


P.S.
去年,写了一篇关于伯克希尔的文章,其中对“道德”的阐述似乎引起了不少雪友的共鸣,但对文中“理性”的内容,感兴趣的似乎不多,不过这倒激发了我写一篇关于“理性”的文章。原本想以伯克希尔保险公司为例子,因为很多人都羡慕巴菲特先生有着源源不断的保险资金作为投资的支撑,但却忽视或没有意识到老先生经营保险公司的方法也是独一无二的,不然世界上那么多保险公司,怎么会只有一个伯克希尔?无奈对保险行业实在是门外汉,或者说对自己的认识太不理性,写来写去连自己都无法满意,这么一耽搁,只能退而求其次,将自己的一篇读后感整理成一篇“理性”的书评,但求能抛砖引玉。如果说道德是翅膀,能让投资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那么“理性”应该是最基本的价值投资武器,让投资者站立并存活下来。

本文基本凭记忆写成,没有仔细考证,同时对棒球运动也不是特别熟悉,如和事实有出入,都是我的记忆惹的祸了,当然,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一下电影,虽然电影中对原著中所表达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科技手段有些神秘化和误导性,但还算是在商业化的包装下基本忠实表述了原著的精神。当然,最好是去看一下更有趣的原著,可惜没看到国内有相应的译本,估计是因为这本书自身的价值也是被中国市场所低估的,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