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我财
管我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572
  • 关注人气:4,4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值是某个数字,但是数字未必是价值(转载网易滴水穿石)

(2011-07-03 19:37:47)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票心得共享

经常看到一些混乱的逻辑,数学上尤其是几何学上经常有一些“悖论”,表面上看里面的分析无懈可击,但最终的结果出现了明显的悖论,如出现“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某个梯形与某个矩形全等”……。这种数学上的悖论,问题不是出在推理的过程上,而是出在假设前提上。假设前提很少有人去仔细推敲,如假定某3个点A、B、C交于一点或在同一直线上,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假定,最终推理出了荒谬的结论。

 

对于企业估价也有类似的问题。经常看到有人说“尽管企业当前没有很好的安全边际,但随着企业的增长,仍有很不错的回报率”、“虽然股票当前是高估的,但仍有吸引力”、“某股票虽然有很大的安全边际,但是仍没有吸引力”。

 

这些提法就类似于“估价中的悖论”,跟一些几何学中的悖论的性质差不多。

 

这类悖论,其实问题就出在假设前提缺乏一致性上。对于企业估价,有2个命题是等价的:

命题A:某企业/股票有可观的安全边际;

命题B:该企业/股票具有良好的预期回报率及不错的吸引力

 

命题A与命题B一定是等价的

 

就某笔投资而言,企业并不是在真空中经营的,同样,股票的价值实现更不是在真空中,所谓的投资,就是现在投出一笔钱,未来某个时间收到更多的钱,收到的钱能抵消掉税收、通胀等成本并有合适的回报。

 

设想某地产企业,估算它的NAV是100亿,当前的市值是70亿,有人会说它有“充足的安全边际”。事实上,这里有些概念是模糊不清的,这个“NAV是100亿”有很大的预测成分,而且它并不是马上可支配的现金,换句话来说,这个数字既非现金基础的概念,也不是现值。所以,严格的说,它并不是“企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应该是一个基于现金流的现值。除非能在瞬间将企业清算掉,将这个100亿释放出来,否则,计算价值及初始安全边际就不能用这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设想企业处于还算正常的经营环境中,我们假定5年之后能得到这个100亿的NAV,假定合理的无风险回报率是8%,再加上几个点的风险补偿(因为有不确定性,中间没有什么现金股息),比如说是以12%为折现率,折算到当前的现值就是57亿。实际上,这个数字才能算作企业的“价值”,这样70亿的市值,不仅没有初始安全边际,而且还是高估的。地产企业具有反身性,对资金特别饥渴,真正产业环境走坏时,它的流动性及变现值是很差的,作保守的估计是相当必要的。

 

再比如说某品质较差的企业,估算当前的价值为100亿,5年之后下降到60亿,当前市值是40亿,那么是不是说“它有不错的初始安全边际”、“足以抵消未来的高不确定性”呢?实际上,这同样是个悖论。对于基本业务已经丧失的企业而言,ROIC低于WACC,企业随时间推移在毁灭价值,企业的现金在不断的被消耗,“估算当前的价值为100亿”说的是清算价值,而“5年以后下降到60亿”又是一个续营价值,除非能在瞬间将企业清算掉,否则的话,我们不能认为这个100亿就是企业的价值。合理的逻辑是:从未来的终值入手,即60亿的终值,再折算到现在的现值,比如说是30亿,这才算是企业当前的价值,如此看来,当前40亿的市值是高估的,除非有特定产业资本的介入,挖掘其他方面的价值潜能。清算价值与续营价值,只能适用一个,而且价值实现在于未来,必须作保守的估计。这个例子中,同样是高估的,并没有真正的初始安全边际。

 

有意思的是,巴菲特的个人账户仍有一些传统的格雷厄姆式投资的例子,如2001年附近的几笔交易,做的是破产证券,但是,这恰恰是有确定性的,因为破产企业虽然面临“死亡”,但是企业的清算最终收到的是现金,只要把握得当,加上时间没有拖得太长的话,这类投资恰恰可能有不错的回报率。这种“价值”的计算,就是基于清算收到的现金,再给予一定的折现(如果时间较短,可以忽略)。

 

所以,有些提法其实是不严谨的,尽管经过某种测算用到了几个数字,但是却并不是同一种计量属性,不能算现值时说的是清算价值,等到价值实现的时间,用的又是续营价值。这就是概念框架混乱。

 

同样,对于“成长”的例子,这类提法也是非常不严谨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比如说某企业当前的利润是10亿,自由现金流也大概在10亿,当前市值是500亿,对应50倍市盈率。假定企业在未来10年复合增长25%。有人会说“尽管企业当前是高估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增长,仍有不错的回报率”。这恰恰是混淆了概念。设想这种估计是完全正确的,当前50倍PE只能说“市盈率比较高”,并不能说“它是高估的”,企业增长10年以后,利润水平大概是93亿,假定对应20倍PE,10年后合理的市值就是1860亿,10年翻3.7倍,对应的复合回报率是14%,也还算不错。

 

这里的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假定未来10年年均增长25%,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假定,多数情况下这种假定能实现的概率极小,一定要搞清楚增长的逻辑、增长的来源、阻碍增长的因素、企业变大以后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而不是乱凑数字;

2、假定高增长,就不能再假定收到预测期的自由现金流。不能假定一边高增长,一边又产生大量的自由现金流可供分配,在实践中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企业能一边维持25%的高增长,一边又高分红。所以,这并不是算DCF,即DCF模型的预测期内的现金流折现价值,是不存在的;

3、即使这种预期是完全正确的,只能说“当前的市盈率水平较高”,而不能说“当前是高估的”,显然我们可以将未来 的终值1860亿,按一个合适的折现率,比如说10%折算到当前,这个现值是720亿,当前的市值是500亿,仍是低估的。所以,如果确实“能有一个不错的长期回报率”,那么当前一定是被低估的,绝对不可能是“当前是高估的”。非常确定的、可预见的高增长,是可以折现到企业价值中的。

 

在实践中,的确有些超级牛股,如沃尔玛、星巴克、伯克希尔、思科、微软、英特尔、家得宝等,通常的估价模型是作常规的假定,比如说一个合适的回报率、一个合适的增长长度比如说5年或10年。按常规模型,这些企业自然是“高估的”,实际上问题就出在假定上,这些企业的增长年限、增长幅度远远超出了最终模型,我们事后只能说“当时的PE水平较高”,并不能说“当时是高估的”。(注:对此我们可以看看可口可乐,它在1947年的利润是3300万美元,到了2010年是70亿美元左右,63年来年均增长10%,当然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增长,而且可口可乐中间分红水平还算过得去。即使就某个10年而言,“年均增长25%”是一个相当激进、大胆的假定)

 

设想有一家super firm当前的市值是50亿,利润水平是1亿,在未来20年年均增长25%,假定20年后维持15倍PE,那么20年后的终值就是1300亿,按10%折算到现在的现值就是190亿,尽管当前50亿的市值对应50倍PE,但是与它的内在价值相比,仍是相当便宜的,20年期的预期回报率为17.7%,可谓相当理想。我们只能说它“当前的PE水平较高”,却并不能说它“当前被高估”。

 

所以,价值计算一定是一个基于现金流的现值概念,概念上不能混乱,如果算出来某个价值有充足的安全边际,则一定对应不错的预期回报率绝对不可能是“尽管是低估的,但是长期回报率很差”;同样的道理,某笔投资的长期回报率相当理想,则当前一定是有充足的安全边际,绝对不可能是“尽管当前是高估的……”。这2个命题一定是等价的,不能在假设前提中预设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或者将表面PE的高低称为“高估”、“低估”。

 

很多人嘴里的“高估”、“低估”,只是说表面的PE水平,进行PE或PB的绝对值比较,这种做法其实意义不大,某只股票是否便宜,绝不是与别的股票的一些指标相比,而是与它本身的内在价值相比。

 

价值一定是以某种形式隐藏起来,或者在某些场合被蓄意忽视而只关注它的外部价格。如果桌子上真的是100亿的现款,我们是不可能用40亿的现款置换过来的,价值实现一定是在未来某个时间、以某种方式来实现的。所以,看现在的现值及初始安全边际也好,看价值实现时的终值计算预期回报率也好,其实是2个等价的命题。里面的假设前提、逻辑推理首先要保证“一致性”,不能算现值时用一种计量属性,算终值时用另一种计量属性;其次,假设前提必须合理乃至保守,逻辑推理必须无懈可击,否则,有些价值的计算及什么安全边际,就纯粹成了“鬼画符”、空中楼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