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冢山到底在哪里?甘肃西和、甘肃天水还是陕西宁强?

标签:
西和蟠冢山西和县漾水西汉水 |
分类: 吟诗弄墨 |
蟠冢山到底在哪里?甘肃西和、甘肃天水还是陕西宁强?
漾水发源于甘肃县西和县的蟠冢山,为什么还有人说蟠冢山是在陕西宁强和甘肃天水?
漾水发源于陇西郡氏道县今甘肃省西和县的蟠冢山,天水人说蟠冢山甘肃省天水市城珏西南的齐寿山,陕西人说蟠冢山是宁强的潘家山。
漾水出陇西氏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常璩《华阳国志》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
《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按沔水出东狼谷,径沮县入汉。
《汉中记》曰:.冢以东,水皆东流,.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冢为分水岭。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
按《汉志》:蜀郡前氐道,山在西徽外,江水所出。秦汉前氐道,今甘肃省西和县。《汉志》:陇西氐道,
《禹贡》漾水所出。又:西县,《禹贡》山番冢山,西汉所出。故曰江汉朝宗于海,亦不为之轩轻。自秦汉远迹,乃始以今之岷江为江源,以嘉陵江称西汉水。
《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的江,乃指今嘉陵江而言。
《水经注》:《汉中记》曰:山番冢以东,水皆东流;山番冢以西,水皆西流。《尚书·禹贡》记载:漾水出陇西氏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常璩《华阳国志》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不说 《尚书·禹贡》的笼统记载,单就《华阳国志》可见,不但西汉水源头应该是漾水河,而漾水河本身也分东西二源。笔者经多方查找和实地勘察发现: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实际是现在流经西和的漾水河上的一条支流,这支流发源于横岭山九眼泉的罐罐河。武都郡西周以前设立,早期治所在西域杏林国以南的洛峪,即今西和。汉代才开始向西南方推进,进驻白龙江畔。《华阳国志》成书时期,西和的横岭山属武都郡氐道县所辖,所以漾水河的东源也就理所当然的属于武都郡所辖了。《华阳国志》记载漾水河西源距东源大约三十余里出陇西西县,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漾水河的西源也就是现在的西和县河坝镇铁谷上坪的蛮子湾田家山的铁谷河,这里的嶓冢山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应该是少数民族的丧葬之地,而古时一般把少数民族称为蛮子,蛮子湾也就是嶓冢山就有了令人信服的地方。
漾水河,位于甘肃省西和县境内,《水经注》称建安川水。发源于西和县蟠冢山(河口乡铁古坪)。由南向北,流至何坝汇南峪水,至十里铺新城.横岭水流入;至赵五乡孟磨村,赵五河注入;至汉源镇花园村,任河注入;至汉源镇北关,白水河注入;至张磨村,卢家河注入;至麻池坝,玉泉河注入;至西峪坪,苏家河注入;至杜河村,稍峪河注入;至张刘村,张刘河注入;至王崖村,水磨川河注入,呈羽状水系,至礼县蒙张村注入西汉水。全长47.4公里,流域面积617.9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0场,多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461.23万立米。年平均输砂量195-856万吨,平均侵蚀模数3169.34吨/平方公里。
很多人会问我,我的证据在哪里?古人诚不我欺也,今天的人恶意篡改,乱认祖宗的现象太严重了。我直接上一张40年代中华民国时期的甘肃地图,图上清清楚楚标明了蟠冢山的位置,西和县蟠冢山(西和县河口乡铁古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