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兴隆镇岐山河南岐山山脉--牟小龙

标签:
祁山西和兴隆镇岐山河岐山 |
分类: 吟诗弄墨 |
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兴隆镇岐山河南岸岐山山脉。【概况】位于西和县北部。2008年末,面积68.82平方千米,农业人口3821户19712人。辖2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下庙村,西南距县城5千米。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山坡陡峭,西部属黄土丘陵区,海拔在1500米至2200米之间。景点有兴国寺古建筑群、灵源寺元代石碑。
《方舆览胜》卷70白石镇“古城”条)故址在今县西。及金人请和,南宋朝廷从之,因改岷州为和州,但与淮南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重名,又因其为西汉水发源地,古有西犬丘、西县之名,遂冠“西”字,为西和州或西河州。明初降州为县。县名沿称至今。本县人也常写西河县或西和县。
【沿革】元代置祁山镇,清代置岐山里(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全国陷入战乱状态,战火由中原燃及边境,西和所处的秦陇地区更是魏蜀争夺的重要地带,祁山也因之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场,这缘于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战役。祁山并不是现在祁山乡天西公路旁称为祁山堡的那个高大山丘,而是建安水(即西和河)入西汉水(即盐官河)处以北的连片山峰。祁山厄控西礼天水之咽喉,向北可出天水、达宝鸡,向南可通文武、入四川,向东南可经略阳、走汉中,实为陇蜀战略要道。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建都成都,223年吴蜀夷陵之战刘备败逃白帝城,临死托孤,请诸葛亮辅佐刘禅,诸葛亮在外忧内患中与吴国重新修好,整治内部,平安南中。然后举兵北伐,这既是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兴汉”定天下,也是“保蜀”的需要,是“以守为攻”的策略。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228年,第一次出祁山,占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关中大震,但马谡在街亭失守,战局急剧直下,蜀军-撤退。诸葛亮只收服天水名将姜维返回汉中。228年,诸葛亮二次出兵包围陈仓,因军粮不济而还。229年,诸葛亮三次伐魏,进占武都(今成县)、阳平(文县西北)。230年,第四次出兵因大雨无功而返。231年,五出祁山,蜀道崎岖,补给困难,诸葛亮发明了“木牛”,解决了粮食运输问题,后因发生李平贻误军机,假传退兵圣旨事件而使这次北伐功败垂成。234年春,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占领渭水南岸的武功五丈原,并于渭水屯田,与司马懿作持久战。他又改进“木牛”而造“流马”,即将手推独轮车改装成牲畜牵引的双轮或四轮车,加快了车速,增加了载重量,诸葛亮六出祁山,除第一次失利外,其余几次在战场上均处于优势,使魏军统帅司马懿“畏蜀如虎”。但诸葛亮因积劳成疾,死于第六次北伐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虽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壮志,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他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与智慧,令后人尊崇不已。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悲壮史诗,有几出是在西和大地上演出的,当我们翻阅史册,凭迹掉古时,心中自然会产生深深的敬意。
风俗高上气力民俗质本【汉书地理志】尚俭约习仁义勤稼穑多畜牧【隋书地理志】婚葬之仪多循古制【元志】。
在《三国演义》里面描述过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说跟史书里记载的诸葛亮是两次从祁山出兵伐魏,两者的差距有些大,不过总的来说“六出祁山”是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而且祁山这里同样也是三国时候魏国以及蜀汉两国的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何以说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呢?
首先,我们从地图上看它的地理位置,祁山是沿甘肃省西和县晒经乡晒经河,兴隆镇岐山河过岭峒山,石堡直到今祁山堡的山脉群。差不多有100多华里。祁山处在蜀陇的咽喉部位,把控着攻守要冲,同时是蜀汉军队想要北伐的话一个一定会经过的地方。从三国地图上看,蜀汉还有曹魏的边界地区,陇南还有汉中等一些地势都能够以犬牙交错进行形容。在那个时候,汉中还有武都郡由蜀汉控制,祁山便是蜀汉还有曹魏的争夺要点。祁山镇在西和兴隆镇上庙村地界对面,以今柳树沟村,下川村和上庙村,下庙村区域。祁山镇毁于地震,被山土所掩埋。在起初之时,祁山是由曹魏军队进行驻守防御的,不过后来在汉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攻占了祁山。在此之后,祁山便进行了数次的易手。汉军占据祁山是有很大的意义的,蜀汉军队只要顺着祁山往北方向进攻,便可以到达甘肃天水,从甘肃再向西的陇西地区有着很出名的山丹军马场。从祁山向北攻下了天水以后便能够将由魏国统治的中原地区还有现在的甘肃地区之间的联系切断,接下来往西边攻下山丹军马场,这样蜀汉军队就可以获得很多的战马,进行骑兵的组建,相反的是曹魏军队会由于失去了山丹军马场,使得他们用以维持骑兵战斗力的“基本盘”也没有了。
而且等到蜀汉军队获得了战马,非常有可能会顺着甘肃河西走廊-天水-宝鸡-长安这样的路线,直捣长安,复兴汉室,诸葛亮多次北伐就是经过了祁山还有祁山道(今歧山河流域)这样的重要通道。这是汉军还有魏军进行交战的重要地带。从后勤保障方面去看,汉军从祁山出兵伐魏可以提高他们的作战效率,对于曹魏来说,占据祁山就可以将汉军北伐的后勤通道切断。毕竟有句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祁山的所属在后勤这个角度去看是关乎着汉军后勤方面的顺畅或是失败的。杜甫入蜀,就是从祁山道出发的。记录沿途自然风光和艰辛步履。先后有《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发同谷》《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等20多首。
祁山古道,对诸葛亮来说是一条军事之路,对杜甫来说是一条诗情大道。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条乡愁之路。从天水南到西安北,高铁上,看地上的变化,看蓝天白云变幻,遥想老秦人从此进入关中,终统一天下;而诸葛亮用尽一生的心血,没有从这里东进长安,令人唏嘘。古道依旧,在时间面前,是非成败,又有什么差别呢?祁山道,连接汉中与陇地的道路,起于今陕西汉中,经勉县、略阳、徽县、成县、西和县祁山镇、礼县祁山堡,止于今甘肃天水,全长1000余里,其中汉中至略阳白水江镇的路线与陈仓道重合。祁山道,系古代翻越秦岭的驿道,从汉中西行至略阳,向北翻越青泥岭(或溯嘉陵江而上至白水江、经大河店)到甘肃徽县,沿西汉水过成县、西和祁山镇,过石堡城,祁山堡,到达天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