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静读书时·清明随笔

(2022-04-06 11:13:51)
标签:

文化

       “饶是时光凭仔细,岁不留情,窗下又清明”。
       想不起写在哪里的、什么牌子里的全部内容了,但这句大概齐的意思我还是有印象的。
       是,今儿又清明了。
       清明是文人们写诗的日子,而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差不多都成了清明节的背景板了。雨和泪联在一起,魂和坟混在一块儿。这诗的影响力忒大,于是,大家伙儿就更把清明节的主题认定成了扫墓祭祖。
       对这事儿,这几年老多专家学者都反复作了解释:其实老早以前并非如此,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是唐代以后形成的,是把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都合并到清明了。而清明的祭春踏青的古代习俗却被渐渐淡化了。
       对呀,这清明节本来就有踏青赏春的“功能”,那文人们写的诗词文章也不都是沾着泪的伤感啊。咱张嘴就来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都很明媚嘛(谁写的来着?回头再查查吧)*
       就是有一点,说寒食、上巳才是习俗中扫墓祭祖的日子,这出处在哪,我还真不知道,等专家学者再给点儿指教才好。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这是有出处的。“《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而上巳节,原是定在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因此称之为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自曹魏后定节日为三月三日。后来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便是真实写照”(以上两节的引文,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孔夫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然后带着一帮小小子儿游泳踏青,也就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吧。
       在这些文字中,未见到这两节中关于祭奠扫墓的文字记载。

       在古代,季春三月也是很有说道,很有些讲究的。
       《淮南子.时则训》说,这个时候“桐华始,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桐树渐渐茂盛,田鼠变成(鹌鹑类的)小鸟,彩虹初现,浮萍出水。此时节,正是“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弯曲的幼芽,直节的枝干奋力生长,无可拘束)”的时候,一派生机勃勃。
       这个时节,官府应该“发囷仓,助贫困,振乏绝,开府库……礼贤者”,更要注意“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通沟渎,达路除道,从国始,至境止。”总而言之一句话:雨季快来了,各有关单位请注意:从都城到全国,要防洪,要保证道路畅通!
       好,布置的多细!
       这还没完,这仅仅是各部门必须要做的,还有禁止性的要求呢:打猎捕鸟的弓箭、粘网、毒药都不许带出城!管山林的干部们得严加注意,不许烂砍乱伐树木,特别是桑树柘树(都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要尽量减少女同胞们的负担,让她们把精力体力都用在养蚕的工作上。掌管五库的干部,得严检查库里所有物料的质量,绝不能有残次品!对啦,皇宫里的女眷们不能光吃闲饭哂美图,这大生产的关键时刻,得斋戒一通之后上东边儿亲自动动小手儿采桑叶去!(不引原文了,那字儿都不好显示--注:我的这些文字都是在手机上写的,有空时再补上这一段吧)。
       感叹一句: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这道理古人好像比我们懂。下次专门书中介绍这一题目。
       唉,这大节下的日子,怎么写了这么一大段儿呢(手指头都磨秃皮了,按手印儿怕查不出指纹了都。)
       闲的呗。扫不了墓,跟弟弟妹妹儿子商量,等过了这阵子再去吧。总觉着亏了父亲。
       去年,这阵子先去了趟静静的雪野湖,静了两天心。更去了趟热烈的扬州,和各地的同行、老友们欢聚的我,都有点儿乐不思······乐不思津了。
       今年,又烟花三月了,眼巴巴看着那么多州的风景都美不胜收了,可去得了吗?哎,俺的徐州泰州扬州常州苏州湖州啊……
       写点字儿,解决不了别的,也解解烦呗。
                                                                                    4月5日
*查到了。
“春城”句,唐韩翃《寒食》
“梨花”句,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图片 小区踏青
夜静读书时·清明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