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淮南子》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体现着很强的“民本”意识和务实的恤民主张。
兹粗略摘出一个章节的几句吧。
《主术训》中这样表述:“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老百姓的日子,都靠着种地了,一个劳力也就能种十亩地。那中等田地的收成,一年也就是四石而已,妻儿老小全家人都指望着这点儿收成活着了。况且时不时有水涝干旱之灾,还得加上已经交不起了的税赋、军费什么的。从这儿可以看出来,老百姓的日子真可怜呐。(这个“则人之生,悯矣!”对象指的是老百姓,与,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不同--曾撰文说明。)
因为淮南一干统治阶层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才强调:“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这是说,收租敛税者,首先得掌握当年的年景收成情况,计算一下老百姓有多少积蓄,了解老百姓能不能吃得上饭,弄清老百姓家存是有余还是不足,然后按实际情况再收租敛赋,以供给王家的各种需求。
同时,《主术训》还告戒君主,租赋收取必须做到有节制,这叫“取下有节”,费用开支必须把控不浪费,这叫“自养有度”--这样才是“仁君明王”,否则,就是“贪主暴君”了。
我说,冲这一点,我就认为淮南王是清醒的明智的,抓住了治理淮南的根本大计。这一根本大计是承继并具体化了《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而后世的唐太宗又以行动诠释了这一根本大计。
冲这一点,我就认为《淮南子》值得一读。
对了,《主术训》为强调恤民之艰,量入为出的主张的重要性,还举了个例子:老百姓都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地了,可上层人物还玩“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的高大上的游戏呢,那就等于是穿着盔甲到宗庙祭祀,穿着绸缎到战场打仗一样,完全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意义啦。
我觉着,这个要注意体恤民生,量力用财、别弄那些劳民伤财花架子的警示很重要,但这个比方似乎不那么“精准”贴切,也不太有劲儿。
倒是“绮绣,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的说法更直截了当。而“高台层榭,接屋连阁,非不丽也,然民有掘穴狭庐所以托身者,
明主弗乐也······(一面是官家的富丽堂皇深宫豪宅,一面是穷人的挖穴为屋,明君圣主是不愿意看到的。)”的一系列对比更鲜明深刻!
好啦,今儿的学习告一段落。
6日晚10点10分
图片
放大的盆景 拍摄于小区一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