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赛斯/ 心灵的本质

(2012-11-12 13:22:20)
标签:

杂谈

赛斯

 

 

  赛斯是个曾经在地球上投生过许多次,而今已不再贯注于物质形态存在的能量人格本质;赛斯书则是赛斯借女作家简·罗布兹之口口授下来的关于我们人类物质形态存在的本质、结构和发展以及宇宙演化根本规律的一系列书籍
 
  赛斯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全面系统、连贯严密和具体实用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它具有英语哲学界的正统性、规范性,也不乏宗教的震撼与感召,对占据至尊地位的学术界、思想界极具说服力的;对那些偏好理性、逻辑,而对那些超越感官的信仰领域心存疑虑的人来说这是极其难得的入道法门。它现在为世界各地百万人竞相阅读。其手稿作为唯一的形上学著作被存放在耶鲁大学,据耶鲁大学称那是人们最常参观的地方。
 
  我们太多的人偶尔听说几句关于信仰领域的传闻,就将它编织成一个束缚自己的信仰体系。比如什么轮回了,报应了,搞得自己要么什么都不信,要么以一种十分狭隘的教条来禁锢自己的生活。而赛斯则将所有这些从头说起。其风格朴实、严谨,内容则博大精深,对每一议题都切切深入,决不轻易放过。他将最玄妙阴柔的天机用最阳刚确实的语言表述出来,因而其所引起的共鸣是十分巨大的。
 
  整个赛斯书的核心是阐述这样一个道理:你创造了自己的实在。是你的“信念”使你产生某种“思想”,思想又使你产生出某种“情绪”,而“思想”和“情绪”一同由内而外地造成了你的身体状况、人生经验和个人实在,无一例外。赛斯的论题无所不包,重要的有:九大意识的族类、地球及其生物的的进化、地球之前的文明、思想如何形成实在、“可能”的交互自我、未知的实在、三个“基督”以及灵魂的永久有效性。赛斯通过其著作以及这些著作创作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意识的多维性和全在性。赛斯预言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发生一场巨大的革命,以致看来象是变成一个新的物种,他还预言了这次转型的发生方式和过程。
 
  因为其为通灵类导师的先驱,并且其对人类未来心灵革命前景的描述十分明确、具体而可信,其他一些西方新时代的重要人物,如欧林(Orin)的灵媒萨娜娅(Sanaya)和被誉为将传统医学赋予灵性气息的西方新医学代言人Deepak
 
  赛斯资料在整个的新时代运动中占据核心地位,现在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所有追问生命意义和终极真理者的重要思想宝库。
 
 
 
 
 
                                   (新时代系列)总序

 

 

王季庆

 

 

自九岁那年,我认真地思考我是谁?我由哪里来?往哪里去?而引起了我的大疑大惑后,这些问题就一直潜隐于意识的某处,不时地困扰我。这半生踽踽独行于“人生”的风景里,我热切地生活着,不肯放过任何景色。经过荒漠,吃过风沙,踏过荆棘也悠游欣赏过各种美景:艺术的、科学的、感性的、知性的……心灵接触到这些美景,自然是欢欣雀跃,但未曾解决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rn)的问题,总令我不安、恐惧和悲伤;繁花胜景的美,徒然牵动“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惊悚,真是情何以堪!

 

经过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探讨,对宗教的依附,心中隐隐然有所期待,却又不太能抓住我到底在渴望什么。十几年前翻译的《先知》,现在看来,已然透露出端倪。一九七六年接触的“赛斯资料”,打破了我不少成见,也解答了我很多问题,虽然其中有很多理论是无法印证、甚至超乎想象的,我深心的“直觉”却与之呼应。

 

回国后,我勉力译了几本“赛斯资料”,同时自己也继续钻研中西哲学和佛学。那时,我并不知道有“新时代运动”(NewAgeMovement),只是每次去美国必然泡在书店里,找一些谈形而上学或心理学之类的书回来看。其中,在“雄鸡”(Bantam)平装书里,有一些在封底印了男女二人手牵手的图样,下面写“新时代从书——对意义、成长和变化的寻求。”这标识使我心动,开始注意所谓“新时代”的书。

 

这是在我已经看了许多属“新时代”范畴的书之后才真正了解“新时代”的意义,而且知道“赛斯资料”已经成为其中的典范书。

 

“新时代”是指“宝瓶座时代”(TheAquarianAge),西方神秘学认为现在是一个转型期,正准备进入“宝瓶座时代”。“宝瓶座”象征人道主义。人类由追求社会的、物质的、科技层面的进步、将演进到注重“心灵”、“精神”层面的探索,找到超越人种、肤色、民族、国籍以及宗教派别的人类心灵的共通点,认知人类的“同源性”和“平等性”,从而达成“四海一家”与“和平”的远景。

 

在这世纪未,“未世”的恐惧象乌云一样笼罩在许多人的心上,许多声音警告我们:人类即将面临灭绝的命运。但也有人预言,在动乱之后,二十一世纪将是个心灵的世纪。如果相信“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Youcreateyourownreality)——“新时代”的重要共识之一,那么人类的前途,就靠大家的心灵共识展现出那一种的实相了。综观世界各地,极权国家对民主和人权的逐渐开放,大家对“和平”、“救灾”、“非暴力”、“环保”等等悠关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的关注,并付诸行动。可以说“新时代”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加深。

 

“新时代”运动在欧美正是方兴未艾,百花齐放,有关的书籍和传播节目、工作室等琳琅满目,而各种灵媒、催眠师、上师(Guru)等正各擅胜场,其中层次自然是良莠不齐。去芜存菁后,我只简单地介绍几个最好最有力的观念:

 

一、我们皆为“神”的一部分:传统的“神”,是一种超越的“外力”,父性的、权威式的判官。“新时代”则倡导这个“一切万有”、“宇宙意识”、“生命力”、“能量”为一切的源头、本体、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而我们皆为其一份子。大湼盘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我们本质上是不灭的精神体,无形无相。这个“一切万有”正如朱子在中庸导言里所说的“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在“本体”未彰显展布为“现象界”之前,在无时间无空间性中,它寂然不动时,是孕含万有的“空”,它的创造力和梦化成了现象界。而我们那纯心灵的部分进入到肉体,来体验物质实相,心灵是不灭的本体,宇宙是“如幻如化”的现象。

 

二、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也就是“万法唯心造”。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不必受外界任何权威的摆布,不能再怨天尤人,而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起责任。外界的一切,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在此“自编、自导、自演”一出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好戏。

 

三、肯定人生的意义:不虚无,不悲观、把人生当作学习的过程,去面对我们自己创造的“实相”。人生提供了我们的心灵能直接体验物质实相的机会,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五光十色的现象界,我们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最要紧的是,入世的生活,使我们生出悲悯之心。纯知性的思考必须加上人生经验、沉思反省和直接的感触才能酿成“智慧”。在人生的戏里,又不可一头栽进去地过分入戏,还得能“抽离”,作一个观者,才能去除“我执”,才有希望了悟“无限心”。佛家所倡“悲智双运”放诸四海皆准。

 

四、道德的内在性:没有“天堂”和“地狱”。(除非你的信念造给你一个)。没有“人格化的神”来审判你。道德不应是规律的道德(moralityofrule)而是德性的道德(moralityofvirtue)。孟子说:“仁义内在”,道德是无条件的无上律令,是无所为而为,不靠宗教的戒律或国家社会的规定。所谓“良知”就是我们内在的“神”,每个人只要反躬自省,都明白应如何做,这就是“自律道德”,肯定了人的“性善”,没有原罪,也没有永罚的恐惧。这对传统基督教义下生长的西方人有非常的震撼力。罪恶感和恐惧只是人发明了来控制人的手段。天罗地网刹那间消失无踪,而人可以在喜悦、坦荡中做人“自在的人”。

 

五、心身健康是自然状态:现代医学越来越发现人身体的疾病绝大多数是起自心理的因素。“新时代”更有些人主张身体的自然状态应是健康的,而疾病来(disease)自心理不适,因此只要自己能改变,或在他人帮助下改变心理状态,就可恢复健康。而西医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支离状态也渐进而注重整体(holistic)治疗。

 

六、环境保护:为了人类的存续问题,为了给我们及后代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人们开始觉醒不能只盲目地“开发”或短视地滥用天然资源。基于“爱生命”,便得负起自然界的协调者、保育者的角色。“我们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如臭氧层的被破坏、森林的消失、气候的失常、资源的滥用、污染的泛滥等等,几乎都是全球的影响,需要人们共同的关注和努力,也促成了“地球村”的观念。“爱生”与“惜福”当是“新时代”的特质之一。

 

七、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love):“一切万有”的本质就是无条件的爱,是在所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概念之后的一个共通性。中国人说的天(干)是阳性创造原则,地(坤)是阴性的滋育原则。西方宗教的“神”代表阳性的“意志”,即创造原则,而“圣灵”代表阴性的“爱”,即滋育原则。万物都生自这这阴阳的交感。“新时代”倡导“无条件的爱”,是基于我们的“神性”,及我们都是同源的兄弟姐妹。这不是“贪爱”,不带私欲,不带强迫性,不是“已所欲,施予人”;而是温柔地接受,温暖地关怀,并且是由爱自己开始。认识自己内在的“圆明自性”,因而自爱自重。把这爱扩而充之,像阳光一般地普照,无条件、无要求、无批判。这种爱是不虞匮乏,源源不绝的,而且给予即获得。

 

东方的儒、道、佛的传统里,都找得到与这些观念暗暗呼应的说法。西方正统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人,近年来从古老的西方神秘学和东方哲学、宗教里重新挖掘、汲取精神的养分,而得到了相当高明的洞见。

 

孙春华,胡因梦和我有志一同,盼望借着介绍新时代讯息而把喜悦和爱带给愿意接受的朋友。“新时代”不排斥某种宗教,也不局限于任何组织、宗派。在曹又方和简志忠的支持和鼓励下,我负起主编的任务,选些国外的好书以飨读者,并商请国内的名家与我们分享一些人生慧见,愿这系列象“爱的活泉”解了你心中的干渴。我深深觉得我要带给大家的就是“爱的讯息”,因我曾是个惊恐不安的孩子…当我了悟生命即光即爱(Life=Light=Love),就渴望去安慰每个犹在惊恐中的孩子。

 

目录

1、心灵的环境

2、你在作梦的心灵是醒着的

3、联想,情感,及一个不同的参考架构

4、心灵与性的成份的关系,他和她——她和他

5、心灵,爱,性的表现,创造性

6、“爱的语言”,形象,文字的诞生

7、心灵、语言、神氏

8、梦、创造力,语言,“可代拉”

9、纯粹能量的特性,精力充沛的心灵,事件的诞生

10、任何人都能玩的游戏,梦,以及事件之形成

11、宇宙与心灵

 

译序

 

《心灵的本质》经过修订之后,终于能以更精致的面目出现了。这期间承不少读者殷殷问询,相信这本书会不负大家的期待。

 

本书除了深入人类心灵的特质,并详谈意识、梦、想象和创造力等课题外,对于爱与性也有独到的见地,可以说是浩瀚的赛斯资料中,唯一的“性学”。其深刻、中肯、宽容、慈悲,鲜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此外,本书以“外星人入侵”为比喻,转而谈到心灵更大的内在实相,谈到在梦境发生的“心理的入侵”。赛斯说,除非我们了解创造力、梦、游戏与那些形成我们经验的事件的联系,否则我们无从了解,我们是如何形成生活中的实质事件的。梦是心智的自由游戏。不过,这自发的活动同时也是“形成实际事件的艺术”的训练……可能性被耍来耍去,被试试看而没有实质的后果。赛斯一再强调梦的重要,说对梦境的研究会给你一些对心灵实相的重要洞见。在梦中,你的心灵被拉回到它自身,进入“一切万有”,又再进入你的个人化。

 

赛斯对于每个个别意识的重要性又有一番精彩的描写,他说:“如你所知,每个人都有某些能力和特质。你们透过那些能力的模子经验实相,但你们也以自己殊异的独特性在宇宙盖上印记。”

在第九章里,赛斯说,这本书的每一章以这样一种方式写出来,使得所呈现的概念将带动你们自己的直觉,而打开在你的作梦和醒时状态之间的通路。

 

一如往常,当每本书将近尾声时,你特别可以感受到,赛斯的睿智和爱心伴随着极大的能量直接流入你的心。本书最后一章《宇宙与心灵》也令我感动不已!

 

他说:

 

·更大的真理和创造性必是,意识本身无法觉知它自己所有的目的,却是不断地透过它自己的彰显而发现它自己的本质。

 

·有一个设计和设计者,但它是如此组合的,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以致不可能将它们分开。创造者也在其受造物内,而受造物本身也被赋予创造力。

 

·在宇宙内每一个可想象的点内,都有意识。因此有“一个不可见的宇宙”,可见的或客观的宇宙乃是从中跳出来的。

 

·当不可见的宇宙的内在脉动达到了某种强度,而自发地“孕育”了整个的物质系统时,你们的宇宙同时在各处开始存在。

 

·对宇宙和物类起源的答案,存在于你们大半忽略了的领域——正就在那些你们认为最不科学的领域,以及那些看似最不会产生实际结果的领域。

 

·在确定性的更大的层面,宇宙无始亦无终。在那层面,没有矛盾。心灵也是无始亦无终。

 

赛斯最后论及人性,仍然坚持不论人有什么外在的恶行,其背后都有基本的善良意图。

 

“那意图也许是混淆的,实施得很差的,纠缠于矛盾的信念里,被战争和谋杀者的血手所扼杀——却没有人曾失掉它。那代表了人类的希望,而它一直点燃着,象人类每个成员内在灿烂的灵明之光。而那种善意是世代相传的,那光明远也比任何传下来的仇恨要强而有力。”

 

“心灵若要有任何的和平,你必然得相信人类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善的意图。”赛斯说,我们不可把人和他的行为相混淆,“把人类与他最糟的作品认同,是故意对一个艺术家吹毛求疵,然后再判他无救。这样做,也就是把你自己判为无救。”

 

赛斯说,每个人拥有在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独特的、创造性的姿势……只有当你从你自己的姿势运作时,你才能尽你所能地帮助别人。去预期危险,或想象地担起别人的难题,夺去了你本可用以帮助他们的那份精力——由负面地沉湎于将来会发生什么,你只加强了它们不幸的本质,而毁掉了你自己的姿势……既然你仍活着,你当然是被滋养的……在沮丧较深的发作上所“浪掷”的活力,常比创造性地追求所用的精力为多。你们是“一切万有”的一部份;因此宇宙是倾向于你们的方向的。它给予。它响彻着活力。

 

最后,赛斯向我们保证,人们怕得要死的毁灭预言,都不会在我们这时代成真!

 

一如往常的,我谢谢陈建志和许添盛的仔细校订。

 

自序

 

珍·罗伯兹

 

在写这篇序时,我已然忘却那许多的无名之夜,在其间,赛斯——即我在出神状态出现的人格,口授了此书。只有我丈夫罗勃·柏兹的课中笔记告诉我,在这本书的制作期间,我们做了些什么事。有件事是确定的:在上课的晚上,我进入出神状态,而以赛斯身份,口授这些章节。任何一个日子的胜利或失败可说是已消失无踪了,但那些晚间的星光包含在这些书页里,并因而长存。

 

然而,赛斯真是我出神时的人格吗?一个无时间性的心灵领域的居民,他把他的信息传送到我们这个被时间所染的世界。或是,我是赛斯的出神人格,住在时、空里,几乎忘了我的传承?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可是,我持续的经验对我显示出,赛斯的个性印在课堂上和他的著作上,也许以独特的方式也印在我自己的意识上。

 

除非我“变成赛斯”,彻彻底底,改变我自己心理的排列本身——除非赛斯微笑而开口说话——否则就没有赛斯资料。因此虽然在上课时我们的起居室里只有两个人,却大可以说我们不是孤单的。

 

我很明白,有些夜晚是我“该”举行我们定期的赛斯课,而为了也已遗忘的理由并没举行。或许我觉得精神不济,或坐在书桌旁忙着写我自己的作品。也许一位不速之客来临,或遇到假日而打断。实际上,我对时间的飞逝以及准备出版赛斯书的压力相当关切。在赛斯口授本书期间,罗在为赛斯先前的作品《未知的实相》打字,加上无数的注,以便把赛斯的资料和他早些的书联系起来。我知道,在有课的晚上,罗没有做那件工作的时间,而他在第二天还得把最近的课打好字。而我呢,只需要做……什么?变成赛斯。

 

许多人写信来,批评我们课的戏剧性。的确,整件事是一个极为发人深省的心理剧。可是,多数人没想到,要赶上赛斯似乎无穷尽的创造力,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笔录要打字,还有准备稿子的各种步骤。他们也没想到,先不管生活中本就会使人分心的诸多事务,光是使赛斯课持续下去,就需要怎样的坚持力。

 

罗为赛斯其他的书《灵魂永生》《个人实相的本质》及《未知的实相》打字,加上他自已的注,并且几乎做了出版的所有准备工作。当赛斯结束此书时,他仍在处理《未知的实相》。然后赛斯几乎立即开始另一本:个人与群体事件的本质。

 

在这段时间,我也在写我自己的创作,并为这些作品的出版做准备,因此赛斯的确没有减缓我自己的创造力。但是,当我瞪着这本书的笔记时,我仍希望赛斯也能打字!于是我回想到所有那些记不得的出神时刻,从一个不同的立足点看它们,而我几乎被一个以前没想到的简单念头吓了一跳;那些出神的钟点原来是有生产价值的,它们在有时间的世界产生了结果。那个附体的意识,不管何以名之,知道他自己在做什么。我不禁惊奇:在我做为赛斯而微笑着给我(珍)一罐啤酒时,不知我在罗眼中是什么德性?我确知有一种对出神状态的记忆,但我普通的记忆对那些出神的钟点却记不得了。

 

至于在那些日子里,我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我也不容易一下子想起来。

 

我说“以我们的话来说”,因为不管我刚才所说的一切如何,那些课的本身似乎仍一直存在着。它们仿佛包含了一种能量,在赛斯的话里面活了起来,因此它们属于将来就如属于过去一样。那些字句虽然慢到让罗能做笔记,但全是原创性地说出,自发而铿锵有力。它们是在一个活生生的演出里(我希望读者不要忘了此点),以赛斯自己奇特的腔调发音的,还伴随着手势。

 

一叠叠出神的钟点!它们就在这儿了。但如果我是在出神状态,赛斯是否也是?我的确是警醒、积极、有反应,对单独的个人及一般人以至世界都很关心的。然而我却仍感觉在课间只有他一部分的意识在这儿——透过我而表达的那部分——因此不论赛斯现在本身经验的本质为何,他在我们世界的演出,只暗示了远超过我们目前所能了解的一种心理的复杂性。

 

在《心灵》里,赛斯首次在他出版的书里,说到人类性学的事,讨论它与个人及群体心灵的关联,并把性与它灵性和生物性的来源连接起来。

 

如我们多数的读者所知,赛斯早在课中就叫我鲁柏,叫我的丈夫罗为约瑟。他解释道,这些是我们的存有的名字。对赛斯给我一个男性名字,而称我为“他”,我感到有点好玩。当我教课时,赛斯也给许多学生他们的存有的名字,对于名字的性别指示,有过许多活泼的讨论。

 

现在我们发现,这种说法是为了适应我们对性别颇为狭窄的概念。在《心灵》里,赛斯说得很清楚,心灵非男性非女性,“而是一个库藏,你们从中汲取性别的属性”。他强调人类的双性天性,以及在灵性与生物性两方面,双性的重要性。

 

但是赛斯的“双性”观念,远比通常那名词所暗示的要广大。在他看来,“双性”观念是我们的性别定义的基本来源。那些定义是什么?有多少是后天习得的?赛斯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说话。再者,他把对性的讨论与语言的诞生和“隐藏的神”的本质连接起来。

 

可是,心灵不仅是性别属性的容器,同时也包含了隐藏的能力和特性,它们随之由外在刺激而引发。在《心灵》第三章,赛斯说:“数学公式固然没印在脑子上,但它们是脑的结构天生固有的,并暗含于它的存在之内。”

 

按赛斯所说,我们自己的欲望、焦点和目的,决定我们从可用的无尽知识领域里汲取何种内在资料。因为他看见所有的知识同时存在,并不象枯燥的资料或记录,而是被感知它的意识弄活了起来。过去与未来的心智对我们是开放的,至少它们的内容是开放的,那不是在一种寄生式的关系里,而是一种活泼的相互取予。在其中,每个时期的知识丰富了历史上的其他时代。赛斯给这个“知识的汇聚”一个灵性和生物性的实在。

 

这种声明对教育有惊人的暗示:学校除了教机械性的资料外,应使我们尽可能地认识各种学科。因为这象是外在的触机,带出了自然的内在知识,开发了等着被外在世界的适当刺激启动的技术。

 

在赛斯口授此书,专谈心灵的潜能和它对内在资料的接收时,一如往常,我自己的经验仿佛被用来印证他的理论。例如,赛斯才刚开始讲《心灵》,我就突然经由通灵,接收到一本关于艺术哲学和技巧的书。它声称是来自保罗·塞尚(PaulCeaanne法国名画家,死于本世纪初)的“世界观”。

 

赛斯在《未知的实相》里开始讨论世界观。简而言之,所谓世界观,是个人生活连带其知识和经验的一个活生生的心理画面。这些在个人肉体生命本身过去很久后,仍一直活着并有感应。因此,我收到的资料并非来自塞尚本人,而是来自他的世界观。

 

实际上,在写那本书时,我觉得象个秘书,在记下精神性的口授。但那是多么神奇的口授啊!因为这稿件不但表现出工作中的天才的迷人模样,并对艺术这一行给了专门性的知识,而我对画画最多只能算是票友。赛斯本人作了序,在同一节中,首先口授对《心灵》这书的资料,然后转到塞尚的序。

 

那本书,《保罗·塞尚的世界观》,一九七七年由Prentice-Hall出版。我才刚完成它,就发生了另一个相似的经验。正当赛斯要结束《心灵》时,《一个美国哲学家的死后日志:威廉·詹姆士的世界观》以同样方式来了,象是精神性的口授。只是塞尚的世界观专长于艺术,而詹姆士的世界观则较广博。它对自詹姆士死后的我们的世界,有具深度的评论,并论及美国历史——有关灵魂学、心理学和民主方面的问题。

 

按照赛斯所说,我们任何人都能对此种“额外的”资料调准频率,但我们将依自己的欲望和意图而得到它。例如,我自己对艺术的兴趣及罗对塞尚的画的欣赏,有助于启动了塞尚的书;而我自己对威廉·詹姆士的好奇及罗对他的工作的欣赏,有助于带来詹姆士的稿本。

 

赛斯说,内在资料常来到我们的心智里,但是它经过了我们个人的心灵过滤,而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所染,以致我们往往根本没认出它的来源。有时这发生在梦中或灵感里。例如,发明家也许从未来收到某个概念,考古学家也许因为自过去收到资料,而有所发现。

 

赛斯说,我们的内在知识通常与我们目前所关心的事会非常相合,以致我们鲜少认出它的来源。而它却透过我们每个人都连在上面的心理的生命线,提供了个人和人类一个可靠的、经常的资料之流。

 

他深入讨论早期的人类经验,以及那时流行的不同的感知组织,并强调人类一直都能通达“内在资料”,因此它的知识来源从不仅仅只是依赖外在环境。按赛斯所说,就是从这内在的知识实体,我们系统化的、客观的、资料储存的社会过程才浮露出来。

 

那么,随之而来的是,在进化的变化里必然涉及了预知,因此各种物类才能在现在为了将来必须的那些改变预做准备。

 

在所有这些讨论里,赛斯一如往常地强调可能性,说那在个人和人类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代表了自由意志的基础。他明白心灵私下在梦境实验可能的行动,而拟想人类的群体之梦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工具,人类用之选择全球性的事件。心灵是私人的,但一般而言,每个心灵都含有通向公共心灵的通路。

 

可是,如赛斯说得很清楚的,这书并不是关于“心灵”的一个枯燥的论著,而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建构,使每个读者更直接地接触自己个人的心灵。书中包含了许多练习,使每个人认识自己更深层的部分,并邀请读者探索自己的概念和经验。

 

例如,对性别的扭曲信念,能抑制心灵或灵性的进展。赛斯透彻地讨论这种问题,也谈到男、女同性恋的问题,连带提到它们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的影响。

 

我们极急切地想把这特殊的资料提供给读者,因为许多人来信问赛斯对性的看法。这个愿望,配上赛斯仿佛无穷尽的创造力,使我们做了个决定:从今起,赛斯书附带的注将少得多。在两卷《未知的实相》里,罗试着联系赛斯对各种不同主题的看法,并追溯到他先前的书(还常及于未出版的资料),显示写那些书的背景。现在我们将写下一般的课间注记,但读者必须自己在他闲暇时,将它们与先前的赛斯书联系起来,自己找出理论发展的脉络。

 

在我写这序时,赛斯几乎已半完成了《个人与群体事件的本质》,那书将显示,个人的信念在何处如何变成了公共事件。我已准备好《伊玛的教育:善用神奇力量》,及《超灵七号进一步的教育》的出版。所有这些,赛斯和我自己的书,确实证明了心灵的广大创造力,及它感知和利用来自内在的资料的能力,就如利用来自外在环境的资料一样。

 

写作是我的专长。而对别人而言,这种创造力也许显示在家庭关系和情感的理解上,在其他艺术、科学、运动上,或只是单纯地在把生活品质提升到一个更新的、更丰富的层面上。

 

 

荒原星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