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反唇相讥”----以反讥和讽喻方式回击对方的辩术
(2015-09-08 08:10:50)
标签:
情感 |
分类: 谈判与辩论中的智慧 |
14.
“反唇相讥”这句成语出自《反书、贾谊传》:
在辩论时,可以按照对方提出的论点,利用“反唇相讥”的思维方式,反还给对手;也可以针对“对方”的讥讽之词,运用点睛之语,剖析问题要害,使对方陷入不利境地。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心里有苦说不出。这在对付诡辩者和那些蛮不讲理的对手时,往往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刁钻刻薄,骄横跋扈,凡要吐痰,得让秘书手捧痰盂递上。有一次,何香凝前来探访,谈话间陈璧君又要吐痰,漫不经心地对何香凝说:“快捧痰盂来,我要吐痰。”何香凝先是一愣,继而大怒,拍案而起:“你是什么东西,竟要我为你捧痰盂!--
陈璧君羞得满脸通红,无言以答。何香凝怒气未消,连连催促道:“快些!无论从哪方面说,我都有资格要你这样做。”陈璧君不甘心,又不敢反驳,只好大哭一场,彻底认输。这是行为主体何香凝,对骄横跋扈的反击、驳斥,以达到有力回击对方又维护自身形象的效果。
“反唇相讥”
清兵南下时,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礼部尚书钱谦益率先投降清兵。此时,恰逢他的外甥女因夫死再嫁。按照当地习俗,再嫁的婚礼上不能用鼓乐。钱谦益见了外甥女,讽刺道:“前次婚礼,鼓乐喧天,今日婚喜,冷冷清清;两次婚礼竟有如此天壤之别。”外甥女明知舅父嘲笑她再嫁,便反唇相讥,答道:“舅父前次婚礼来贺时,身着纱帽圆领(明朝官服样式),今日来贺,却是朝珠补挂(清朝官服样式),两次贺喜也竟是这样不同!”钱谦益当即羞愧难分,无言以答。
辩论时,若用反语,将正语反说,却能使讥讽之意显得隐蓄,似乎不那么刺耳,则效果往往更佳。
有一次,法国哲学家蒙丹一本正经地对他的听众说:“看来,世界上分配得最公平的东西要要算‘良心’了。”
当场有人问他:“你有什么根据这样说?”
蒙丹回答说:“因为从来没有人埋怨过自己缺少良心。”
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反语,却包含着多么深奥的人生哲理啊!
讽喻也是“反唇相讥”的一种。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使生僻为通俗。
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执教,往往几个月才理一次发。理发师见他长发垂耳,穿一件旧长袍,着一双旧布鞋,心中瞧不起,就马马虎虎给他理了发。理完发,鲁迅随手抓了一把铜元给他,然后扬长而去。理发师发现他给的钱,比价格表上该给的多得多,于是对他刮目相看。
过了一段时间,鲁迅又来理发,穿着打扮仍和上次一样。但理发师却将他视为上宾,精工细剪,百倍照顾。理完发,鲁迅照价付钱,并没有多付一个子。理发师很纳闷,便问:“上一次你给那么多钱,这一次为什么如此少呢?”鲁迅微微笑道:“上次你给我乱剪,我也就乱付钱,这一次你认认真真理发,我自然也得按规矩认真付钱。”
贴切的比喻,在论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带有讥讽的比喻,更是如虎添翼,效果倍增。因为对手除了需要反驳你的论题外,还要寻章摘句,反驳你的比喻,更要承受讥讽给他心理上带来的压力。
国外有位女士写了一篇很长的小说,寄给一家出版社。几星期后,稿子被退回来,她很气愤,马上给出版社打电话:“你凭什么没有看完我的稿子就退回来?在寄出前,我怕你们没有仔细看,就把稿子中间相邻两页粘在一起,当我打开退稿,发现这两页还粘在一起。”
比喻往往用人们熟知的事实和道理,很难用三言两语就能反驳得了;因此,讥讽增加了对手反驳的难度。上述例证中的编辑,就是用“坏鸡蛋”这一人们熟知的道理,来讽喻那位女士的轻薄无知。通常,行为主体并不纠缠对方的不良动机和不实之词,而是着力选用内涵丰富的事物和精辟准确的词语,来反击对方,对方一时猝不及防,只能败北了。
我国有很多寓言是采用讽喻手法的,《涸轍之鮒》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春秋时,庄周因无粮断炊,去朋友处借粮。那朋友满口答应:“好,好!不过我现在急着进城收租,等半个月后回来,一定借给你。”庄周听了,却岔开话题说:“刚才我遇见一件新鲜事,你想不想听?”那朋友说:“快讲,我最爱听了。”庄周说:“刚才我在路上,听到喊救命声,四下张望,看到车沟里有条小鱼用嘶声喊:’我快渴死了,你能不能给我一瓢水,救我一命!’我对它说:‘我将要去南方游说,让他们引西江水来救你’”小鱼听了,气的脸已变色:“我现在已经快干死了,等你西江水引来,我早已变成鱼干,你还不如到鱼干店去找我吧!”
那朋友听了,连忙道歉,并将粮食借给他了。像这样的讽喻,既含有机智的嘲弄,又带有诙谐的调侃,更融入巧妙的哲理,其善辩能力就非同一般了。但有时,对方在辩论中会蓄意制造一种使人难堪的局面,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把对方也引入这一局面,让其作茧自缚。
通常与他人交谈应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下进行。但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上一些对自己抱有敌意的人,在谈话过程中突然进行讽刺、挖苦,甚至毫无道理的指责。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也大可不必产生正面冲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巧妙地应用反唇相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