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理类]
13. “高瞻远瞩”
------------志存高远的处世智谋
高瞻远瞩;其中“瞻”:视、望;“瞩”:注视之意。整句成语意为:“站得高,看得远”。这句成语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别通篇》 :“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其意为:凡是闭塞视听,思想僵化,不能高瞻远瞩博览古今的人,就像死人一样。
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所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有了无止境探求的愿望,想看得更远,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这里有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高才能看远的哲理。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这里,王国维用三句宋词形象地表达了做大学问、成大事者,第一步必定要 “高瞻远瞩,确定方向”, 只有“志存高远”,先树立远大理想,然后经过“艰苦探索,百折不挠”的努力,最后才能达到“水到渠成、获得成功”的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成功的第一境界。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境界。人有了高度,才能高瞻远瞩,不会因逆境和挫折面对未来丧失信心;人有了高度,才能胸有成竹,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胆识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其实,何止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如此,人生处世诸多事情,何尝不是如此?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登山必凌绝顶,察水必穷其源。他登泰山、衡山、华山、恒山时,定要攀登顶峰绝岭,上摘星台,俯瞰群崖;探勘长江时,定要追溯长江源头,流露出徐霞客征服自然与天齐高的豪迈气概。对于自然的认识,东西方原本有很大差异。西方人更具有好奇心,更倾向于与大自然的抗争。所以,大自然带给西方的是科学的发现,带给中国的则是心灵的安顿和精神的解脱。而徐霞客高瞻远瞩,比之于西方大探险家麦哲伦、马可波罗毫不逊色。他已经超出这个界定,具有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性质了。
清末富甲天下的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商人。他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经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被称之为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可见,走路爬山需要眼光,经商赚钱也需要眼光,而做事做人更需要眼光。如果你目光短浅,那么你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一个眼光长远的人。
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在《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中写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其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云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因为我已身处凌空最高层。诗中 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它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高处的感受,诗的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时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个字,境界全出。比喻“掌握了正确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换言之,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诗中“浮云”指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比喻谗佞小人。 这与王之涣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比,更能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鲁迅早年去日本学医,只是为了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误诊死去的人。后来,他在一堂医学课上看到一部新闻短片,银幕上出现中国人在日俄战争中被日军砍头的镜头,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还在为日军杀死中国人拍手叫好。青年鲁迅受到很大刺激,用他自己的话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他高瞻远瞩,意识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下决心弃医从文,只有用他那犀利的笔,来唤醒千百万沉睡中的懵懵懂懂的中国劳苦大众。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有的选择会从此改变你的人生。鲁迅开始立志学医,只是为了救治病人。那次“看新闻片事件”却深深地刺痛了他,产生了忧国忧民之心,必须唤醒一群思想麻木无知的国民,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从此以“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报国之情,成为一面旗手,屹立在文坛之上,成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经泼墨挥毫: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平平淡淡的24个字,浓缩了我国古代圣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左宗棠抒发胸怀,要高瞻远瞩有远大抱负;但生平只需结下中等缘分;至于每天只需过普通人的生活;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说明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事不做尽,势不用尽,话不说尽,福不享尽。
纵然每人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却要始终保持平淡之心。“极高明,而道中庸”,能悟出一个道理:人一旦有成,也要朴素为怀,得让人处且让人,从而让人生的大道越走越宽。这也是台湾学者南怀瑾非常推崇的境界:境界高远却又立足于现实,体现了超然物外和追求现实的统一。
就像左宗棠所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到了最后,就要把一切都看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正如诸葛亮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来,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誉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先生,为无锡荣家梅园,撰写了与上面同样的这副楹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