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 “一叶知秋”--由细微迹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

(2015-09-09 06:21:34)
标签:

文化

情感

教育

历史

杂谈

分类: 华夏智慧的结晶

 

16..  一叶知秋

                                     ---由细微迹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

 

成语“一叶知秋”的出处有二:一是《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冰而知天下之寒。”二是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他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从事物个别细微的迹象,可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结果。这便是“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意思

有价值的线索往往并不显眼,看上去是那么细微琐碎。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才能从细节中推知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当虎门销烟的烈火,被林则徐第一次燃起时,中国国门被列强打开缝隙时,都预示着某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智慧的人会以小看大,一叶知秋,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播种者。事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变一个事物的细节往往会牵动与之相关联的整个事物。一叶知秋”,小能看到季节变换,大能看出国家兴衰。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大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车,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的物品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建造了酒池肉林、鹿台琼室,过起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不久商朝就灭亡了。箕子能从象牙筷子的苗头,推断出商纣王必然亡国的命运,正是见微知著、以小明大的具体体现。 

 与上一事例类似,春秋时代的一个官员途听哭声即能出一宗命案来。一天,郑国大夫子产外出,路听到一妇人哭声,便停车细听,不一会派人把她捉来审问,她果然招供谋害亲夫。

您太厉害了吧?听声音就破获一件杀人案,怎么办到的?子产的车夫好奇地问。

 子产答说:因为她的哭声带有恐惧。如果亲爱的人生病了,我们会很忧虑;将死的时候,会很恐惧;死去了,会很哀痛。可是我听这妇人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哭声并不悲哀,却含有恐惧,所以这里面一定有奸情。可见,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能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般来说,对于明显的现象与变化,人们往住是能够注意的:而对于小的现象与变化,却常常会忽视,因此,《淮南子.兵略训》中特地提醒道: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就是说,下到介虫、鳞虫,上到鸿毛、羽毛,像干枝万叶一样,都贯通联系着万物百族。从根本到末梢,没有不是有条理的。

客观世界中,事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变了一个事物,必然也牵动了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其他被牵动的事物,改变了存在的方式,也就留下了蛛丝马迹见微知著,就是要寻找深藏在冰山之下的蛛丝马迹,并以此发现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以下两种素质:  

一、  要有超常的观察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异彩纷呈的客观世界中,多吸收外界的各种资讯,不轻易放过细微之处,因为这些细微之处往往真实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

 古罗马有个皇帝,常派人观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竞技场与猛兽空手搏斗的死刑犯,看他们在等死的前一夜是怎样的表现。如果发现这些犯人中,居然有能够呼呼大睡而面不改色的人,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将他释放,然后训练成带兵的猛将。古时中国有个皇帝,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刮目相看。甚至那些养鸟行家,在选鸟的时候,都要故意去惊吓那些鸟,绝不取那稍受一点儿惊吓,就扑扑拍翅、乱成一团的鸟

二、   有超常的分析推理能力。在获得大量资讯的基础上,必须要对这些资讯进行一番去伪存真的筛选,避免被假象和错觉迷惑了视线。接着对经过判断确定为真实的资讯,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明及暗的推理,把握问题的实质。否则也就难以达到“见微知著,见端知末”的境界。在一次审讯过程中,曾国藩从李秀成轻轻地用手掸去衣服上的灰尘的动作,看出李秀成是一个“惜命”的人,上书皇帝力主对李秀成进行劝降。牛顿从苹果落地""出了一个大道理。比萨斜塔上伽利略手拿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两只手同时松开,看到的是轻与重的同时落地,是铅球砸碎了亚里士多德的神话,从而诞生了《自由落体定律》。

  细节决定成败。“一叶知秋,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正因它以无限深厚的沧桑感”,阐明了人类发展的过程。又以博大精深的意境,论述了人类知识的递增法式。人的知识来的,到的。人人都能看到树叶落地,而一叶”中能“出道理的人有几何?刘禹锡作的《秋词》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他诗的意境中,是引人心胸开阔,情绪向上的。

 “秋风未动蝉先觉”聪明人见一叶可知秋愚钝者往往是因一叶而障目其中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从微小事物中把握大局的统御能力。如果你能从事物细微处窥见其特性和全貌,在其初萌时就测知其将来发展趋势,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一种生活的大智慧了。 

  “一叶知秋”也就是见小而知大。小是征兆,大是彰显。小问题可能会带来大祸患,小变化可能引起大事件,从一些微妙的征兆中,可以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吉凶前景。正所谓“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看到征兆立即采取行动,而不再观望等待。这种能从事物微妙变化看出事物未来彰显状态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