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一叶知秋”--由细微迹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
(2015-09-09 06:21:34)
标签:
文化情感教育历史杂谈 |
分类: 华夏智慧的结晶 |
16..
成语“一叶知秋”的出处有二:一是《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冰而知天下之寒。”二是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有价值的线索往往并不显眼,看上去总是那么细微、琐碎。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才能从细节中推知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当虎门销烟的烈火,被林则徐第一次燃起时,当中国国门刚被列强打开缝隙时,都预示着某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智慧的人会以小看大,一叶知秋,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播种者。事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变一个事物的细节,往往会牵动与之相关联的整个事物。“一叶知秋”,小能看到季节变换,大能看出国家兴衰。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大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车座,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的物品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建造了酒池肉林、鹿台琼室,过起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不久商朝就灭亡了。箕子能从象牙筷子的苗头,推断出商纣王必然亡国的命运,正是见微知著、以小明大的具体体现。
“您太厉害了吧?听声音就破获一件杀人案,怎么办到的?”子产的车夫好奇地问。
一般来说,对于明显的现象与变化,人们往住是能够注意的:而对于细小的现象与变化,却常常会忽视,因此,《淮南子.兵略训》中特地提醒道:“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就是说,下到介虫、鳞虫,上到鸿毛、羽毛,像干枝万叶一样,都贯通联系着万物百族。从根本到末梢,没有不是有条理的。
客观世界中,事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变了一个事物,必然也牵动了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其他被牵动的事物,改变了存在的方式,也就留下了“蛛丝马迹”。“见微知著”,就是要寻找深藏在“冰山”之下的“蛛丝马迹”,并以此发现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以下两种素质:
一、
二、
“秋风未动蝉先觉”。聪明人见一叶,可知秋;愚钝者往往是因一叶,而障目。其中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从微小事物中把握大局的统御能力。如果你能从事物细微处窥见其特性和全貌,在其初萌时就测知其将来发展趋势,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一种生活的大智慧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