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高校问题的潜在主题——评杨玉圣教授关于中国高校乱象的演讲

(2013-01-17 14:30:48)
标签:

杂谈

 

 

杨俊锋

 

   很荣幸能聆听久仰大名的杨玉圣老师的演讲。我的感觉杨老师的演讲包括刚才的评议可能都暗含了一个前提,就是讨论的都是我们公立高校的问题。当然,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高校主体上还是公立高校,私立高校现在在教育当中起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高校本身的问题,其实杨老师谈的所有问题,前提都是针对公立高校。在我看来,公立高校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它自身的问题,一类是它的外部问题。我首先谈的是我们高校本身的问题,然后谈外部条件的问题。

首先,公立高校作为一个公立法人、公共营造物,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和国企相类比一下。其实它们都要具备双重的属性,一个就是它的公共性,另一个是高校的自治性;就像国企一样,它既要讲它的公共性,又要讲它的企业性。

我们中国的公立高校在公共性和自治性方面都存在问题。比如说刚才杨老师讲的我们高校乱办班,乱发学位,乱收费,像养鸡场一样,其实都是脱离了公立高校本应具备的公共性;包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招生的时候,它的地域的歧视,也是违背它的公共性的。比如说北大、清华这些名校,他们偏重于在北京多招生,在另外的地方比如山东,有很多优秀的学子,但招生名额很有限,很不公平。这其实也是损害它的公共性的。

还有一点就是高校的自治性。这一点讲得很多了,比如说高校的官僚化、行政化,其实都是高校自治程度不够的造成的。这很简单,不需要多讲。和国企相似,公立高校应该在公共性和自治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下面我再讲讲公立高校的外部问题。公立高校做为一个公共营造物或公法人,就是它和国企一样,它只有辅助性或者叫补充性。这是公法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其实,整个政府也只是对社会或市场的一个补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我想要要申明,公立高校只能是对社会或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政府通过投入,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这就决定了它实际上不可能取代私立高校,就像国有企业不能取代民营经济一样。公立高校相对于私立高校,其基本目的在于保障基本的教育公平和某些不宜有私立高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比如培养军人和警察。这也是公立高校公共性的表现。

然而,这就决定了公立高校不可能完全做到自治,而必然先天带有官僚化、行政化的色彩;也决定了它相对于私立高校必然是低效率和僵化的。包括我们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专业不对口,培养的专业和社会需要完全是两码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说它都是公立高校,靠拨款为生,它不用太考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

实际上,世界上好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大家都是行内人,就不需要展开来讲。这当然不是说私立高校一定都是好大学;相反,那些野鸡大学、克莱登大学都是私立高校。但这很正常,就像民营企业,有办得好的,也有办的很糟糕的。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是或这主要都是公立大学的话,那么高等教育就一定办不好。就像一个国家基本都是国企的话,这个国家的经济一定很糟糕。

然而,我国现在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非常的滞后,以至于一提起民办大学,大家都会想到,是那些学习很差,考不上公立高校的学生才会上的烂学校,甚至有一种骗人的感觉。而民国时代还有许多好的大学都是民办大学。

我国的私立高校为何发展如此滞后?我认为,首先是一开始就发育不足,而且它和公立教育相比,它面临着很多明显和潜在的歧视,比如说在用地,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比如说我是一个公立高校的老师,我在政法大学工作,当然可以落北京户口;但我如果到一个北京私立大学去当老师,可能就没户口。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包括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也是歧视私立高校。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可能是,执政者对于尊重、放开和扶持发民办高校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在这一点上,民办高校还远不及民营企业。因为发展民营企业才能保证经济发展,这是执政者维持执政合法性的硬要求,所以尽管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很差,但不会再差到哪里去。但民办高校显然就没有这样一个明显和直接的作用。所以,这也导致民营企业的发展,即使比民营企业还要滞后的多。

这是一系列的问题,就导致我们的私立教育很难获得大的发展。但是,如果现在还延续以公立学校为主体的这样一个模式,那么我们高等教育里面的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无法本质性地解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我们下面技术性的方案可能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我也斗胆对杨老师最后讲的建议,提几点商榷意见。

比如杨老师说要提高我们高等教育的水平,解决它现在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我们要重点扶持40所公立高校,加大对它们的投入,保证学生的就业,我觉得未必真的要这样。这作为阶段性的策略,可能有其意义。但从长远来讲,可能恰恰是错误的。因为正如我们要解决经济困境,而大力扶持国企一样,其结果可能恰恰是适得其反。不仅效率地下,而且反倒打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不是说要加大对公立高校的投入,恰恰是让私立高校发展起来,哪怕是先给它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也好。这可能更为根本。

然后我们看大环境的问题,首先就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沦丧。其实我们整个高等教育里面出现的各种乱象,都是整个社会乱象的一个表现。高等教育也不是世外桃源,自然不能免除。而它的原因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制度,或者叫元规则的缺失。这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基础性制度如果出现了问题,一定会出现种种社会乱象,包括贪腐,包括各种道德的低下;甚至我觉得中国航空母舰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我觉得中国从财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管理上跟不上的。为什么管理上跟不上?它其实是个基础性制度解决不了的话,这种衍生于基础性的制度或元规则之下的其它的具体的管理制度也是无法跟得上的。这在历史上有很多教训,比如说近代时候,我们的北洋水师在当时是亚洲第一的,但是跟日本一打,根本不行,不是说军力上不行,而是说制度上落后。

我们很多的学术造假行为是由于不合理的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其实也是普遍存在在各个领域的普遍现象。比如说,在公安交警领域,每个地方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也是要有定量指标的。比如说今年一个县今年死了10个人,明年就要下降到9个人。但是实际上,人在增多,尤其车辆在增多,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只能是增加呀,怎么可能下降呢?到最后就会产生一个什么现象呢就是说这个地方过了几年就没有死亡指标了,就没人可死了,就要追究责任的。那怎么办?当然是造假了。发生交通事故,死人了,只好把它隐瞒起来。我讲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证明在这样一个元规则不合理的体制下,它不可能做到一种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就像我们理想化的研究生招生,应该是以考察他的学术能力主为,但是我们现在仍然跟高中招生没什么区别,也是靠背诵记忆嘛。高考也是这样。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不得不维持这样一个考试评价机制呢?因为如果我们会担心,如果采取理想化的招生模式的话,可能会更糟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悖论呢?就是因为我们基础性制度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共通性的问题,而不仅是高校本身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杨老师讲的高校的党化,这恐怕也是一个大的体制性问题。我们这些年以党代政的现象更为严重,不断地深化、固化,这也是一个大的体制性问题,我就不说了。

我就简单讲这么多,供杨老师参考。当然最后,我还是要向杨老师表达敬意,尤其是在我们现在乡愿盛行,谁都不愿意得罪人的情况下,杨老师其实是在牺牲自己来为我们学术的纯洁、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做出贡献!希望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