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脉造就的大自然鬼斧神工,从美国一直绵延到加拿大。Calgary向西,当山峦跃出地平线,就知道念念不忘的美国冰川公园要回来了。这里公园扎堆,4座国家公园(包括世界闻名的Banff和Jasper),附上3座BC省级公园,彼此毗邻,统称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位列世界遗产名录。随处一停,都是怡人风景。
(题图
人工与自然 @ Emerald Lake)
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心情随山峦浮现而开始悸动。下午4时进入Banff,停车图书馆后面,Bow River河畔。宽阔的河面,水量充盈,泛着淡淡的绿色,一条平整步道沿河修建。穿街走巷去游客中心买门票(Tips:傻傻没分清个人票和家庭票,后来才知多付了一倍)。袖珍小镇,商业化却做得相当到位:古朴整洁的街道,北欧古典风格的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店外酌着小酒的人们,在雪山背景衬托下,一幅绝美风情画!正北的Cascade
Mtn,镇上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最耀眼的存在:三角构面,峰顶山褶处,残雪几缕。
(图1
Banff 小镇街头)
Banff因温泉而生。自1883年CPR铁路工人发现这里温泉以来,其商业价值得到充分开发,旅游设施构建起来(这其中包括CPR的Fairmont
Banff Springs酒店),吸引有钱人到此休闲度假。Banff的名字,源自一个苏格兰同名小镇,那是时任CPR总裁的出生地。Banff National Park也是从1885年的Banff Hot Springs
Reserve发展起来,两年后拓展升级为Rocky
Mountains Park,成为加拿大第一个(北美第三个)国家公园,1930年定型,改用现名。
入乡随俗,泡个温泉先。Upper Hot Springs建在Sulphur
Mtn山腰上,为加拿大境内海拔最高温泉,收费亲民。停车场远远就闻到一股浓烈刺鼻的硫磺味,那是山间一涓细流散发出来的。然泡温泉时没了那股味道,严重怀疑温泉的货真价实。露天温泉池,人满为患,但建在半山腰,正对Mt
Rundle,远山美景,视野开阔,非常适合网红打卡。仅此,物有所值。
(图2
Upper Hot Springs)
去到Cave and Basin,已过营业时间,不见一人影,于是改去Lake Minnewanka (Nakoda语“Water of the Spirits”)看日落。湖位于镇的东北角,并不远。据铭牌介绍,湖面被筑坝抬高了两次,早先的坝体和村落没入湖底,成为潜水爱好者的天堂。肉眼可见,山腰上的阳光渐渐爬上山头,然后忽地消失不见,退位给夜幕。回到小镇,在Cave
and Basin附近的路边过了一夜。
(图3
Lake Minnewanka 日落)
第二天行程,从同一河畔开启。过石桥,空旷山坡正中央,一幢石灰岩墙面建筑(Tudor
Revival style),吸睛,那是公园管理驻地,过去也是多个联邦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这片名为Cascade
of Time Garden的山坡,庄园气派,右后方随坡就势修有一座中国园林式花园。也难怪,Banff国家公园与中国黄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早已结成姐妹公园。
(图4
Cascade of Time Garden)
出门沿Bow River河岸,去访Bow Falls。林间步道,两旁间隔布置许多艺术品,唤醒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其中一条“By
discovering nature,you discover yourself”印象深刻。作品巧妙融入环境,毫无刻意造作之感。走得累了,河边有长椅可以休息。河水绿中泛白,所谓的瀑布,不过是个陡坡,落差虽不大,但江面收窄,白色浪花翻腾咆哮,也算壮观。汹涌过后的江面,突然开阔,一切瞬间归于平静,紧接着河道一个90°拐弯,径直向东而去。
(图5
Bow Falls)
折返途中,树梢上,位于山腰的Fairmont Banff Springs,城堡尖顶,若隐若现,Scottish baronial风格。入镇之前,经过一座木制步行桥,弯弯的棕色弧拱,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这应该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拱桥。
(图6
Banff Pedestrians Bridge)
中午回到图书馆,快速处理完午餐和日常工作,再次来到Cave
and Basin。Banff的历史,都浓缩在这里了。溶洞是当年铁路工人从顶部的天窗缘断木而下所发现的,发现者随即圈地搭屋,不久被政府收编,打了隧道,扩建澡堂和泳池,随后几十年,成为颇受欢迎的休闲胜地。早期的建筑多为一战后被关押在附近集中营(internment)的乌克兰人所建。
购票入洞,弓腰通过一小段隧道。洞内空间并不大,垒石圈住一池温泉;顶部一缕阳光,刚好投射在池边一个小平台上,供游客拍照;洞内钟乳石略显干瘪,和国内见过的溶洞没法相提并论;出洞进长方形展厅,仓库一般,三块联动投影屏,铺满一整面墙,视觉效果拉得满满;露天的Basin,瑞士乡村风格澡堂,蓝绿池底,那是单细胞藻类的颜色,如今仍被允许在这洗澡的,只有受保护的snail,个头极小,几方努力才勉强寻得一只。沿栈道而上,可通达溶洞上方的天窗,及当年木屋遗址,还有小水洼几方。
建筑群前方是一大块湿地,有栈道深入,循环线路,末端有一处遮蔽观景台,为观察野生动物而设。午后大热天,动物不知躲哪纳凉去了,只在水洼中寻得小银鱼几尾,但眼前平坦的Bow
River河谷,远处一字排开的雪山,风景叹为观止,不辱世界遗产头衔。
(图7
A View for the Planet)
出Banff,上高速前,左边岔口去到Vermilion Lake。湖边水挺植物丛生,夕阳照射,湖面波光粼粼。侧面看Mt
Rundle,和在温泉池看完全两样,体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趣。简易码头,有人泛舟湖中。两学生模样女生在湖边戏水,被一旁甲板边休息的母亲不停唠叨,讲的是中文,可怜天下父母。
(图8
Vermilion Lake)
与高速平行的Bow Valley Parkway (1A),据说容易碰见野生动物。诚不欺我,驶入不久就遇三只bighorn
sheet过马路。入口即Mule Shoe Lake,因河流改道而形成。
道路两旁绿树簇拥,清清凉凉,只是时有阳光透过树缝,非常晃眼。在Johnston Canyon,走了个短徒步,到达Lower Falls。这里沟壑纵深,栈道经常不得不挂壁。游客络绎不绝,遇见父女俩,一人一台”长炮“,父亲不时指点,传承着摄影爱好。
(图9
Johnston Canyon Lower Falls)
93号公路向西不远,就是Continental Divide界牌,这里不仅是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加拿大Alberta省和BC省的分界线,同时还是划分Banff和Kootenay两个国家公园的标志。8点的太阳,将树木投出长长的影子,呈现莫名的美感。
(图10
Continental Divide)
继续沿着高速深入Kootenay国家公园,突然被路边河流中的一抹色彩所吸引,停车拍照。紫红色的小花一簇一簇,连成片,生长在裸露的河床碎石之中。看看油表,再看看天色,差不多了就返航。经停Vista
Lake,高处俯瞰,宛如山谷中的一滴眼泪。
(图11一抹紫红河床中 @
Kootenay National Park)
驶过Bow River上一座铁桥,有路可通达桥下,此刻9点,太阳接近地平线,最后一缕阳光透过铁桥绗架,散射着柔和的光芒。只顾着拍照,便宜了这里的蚊虫。陆续有车被这美妙一刻吸引而来,我则躲回车内,一边享用晚餐,一边欣赏他人看风景。此处不让过夜,否则是个很不错的宿营地点。
(图12落日余晖 @
Water Village)
继续前行,再遇两只Elk,路边草甸悠闲吃草。晚10点,天空依旧泛着浅色蓝光,山峦树木逐渐隐去细节,只剩剪影。Morant's
Curve已经距离Lake Louise不远,Bow River在这里打了个弯,一条铁路顺势扭了一下腰,又见一列火车,顶着三道光束缓缓驶过,
划出一条优美曲线。加油休整,夜宿Lake
Louise镇消防队附近,偶闻火车通过,一夜安然。
早就听说过Moraine
Lake的热度,一大早6点多过去,位满路封,有执勤把守,还是来晚了。那就去Lake
Louise吧。清晨7点的Lake
Louise,光影正佳,山坡半阴半阳,对面雪山,被左右青山裹携,白云投下阴影,丰富了色彩层次。淡蓝绿色的湖水,透着乳白(那是岩粉,冰川湖泊特有),微风停歇时,映照出清晰明亮的雪山倒影。游客陆续到来,集中在湖边拍照。一旁又是一座Fairmont的城堡酒店,一贯的沉稳雄伟。
(图13
Lake Louise)
徒步Big Beehive,来回12公里,耗时5个小时。一路植被覆盖,天然防晒。在Mirror Lake,仰望“窝头”一样的Big Beehive,不一会视角将会转换,从上面俯瞰这里。Lake Agnes湖水溢出,形成一道小瀑布,踩两段木梯上去,石座上一间茶屋,修得光鲜雅致,实属难得。转过茶屋,碧绿湖面终于呈现眼前,对面光秃山壁,几丝残雪,U型断面,典型冰川遗迹。拍照时偶然发现左岸隐约有踩过痕迹,于是不走寻常路,循着湖边嶙峋怪石探索前行,踏过一片残雪(惊叹雪与石之间偌大的缝隙),再艰难攀过一段小峭崖,终于与对岸徒步路线汇合。相同野路线,一年轻小伙身手敏捷,轻松超越而去。这里接近雪线,对面山坡上,草木一丛丛,苔原一片片,斑斑驳驳的样子,甚是好看,喜欢。
(图14
Lake Agnes)
接下来的一段,Z型陡坡,几近垂直,恐高者需掂量一下,总之我腿发软。Big
Beehive顶部,有简陋凉亭一间,眺眼望去,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低头,袖珍Mirror
Lake和长条形Lake Louise相映成趣,湖边Chateau Lake Louise成了火柴盒;向右看,雪山一溜,排排坐定,雪峰一座接一座。此情此景,应吟诗一首,奈何墨水不足。有女孩伸腿坐崖边拍照,下临万丈深渊,佩服其胆量。凉亭歇脚,补充能量。放弃环线,原路返回,Mirror
Lake再遇年轻小伙,互致问候。
(图15一览众山小 @
Big Beehive)
午后向西进入BC境内,正式游Yoho National Park。离开高速,一段曲折蜿蜒山间小路,通达Takakkaw Falls (Cree语“It is magnificent”的意思)。停车场远远就能望见那高达254m的瀑布雄姿,一对红椅处,乃最佳拍摄角度。过一座铁架木桥,再徒步一会,来到瀑布脚下。正值盛夏,得益于背面的Daly
Glacier,水量丰沛。水流咆哮飞流直下,溅起水雾弥漫,飘出百米开外,撞在脸上,清凉清凉的;带动的气流吹在身上,冰冷冰冷的。瀑底形成的溪流,滋养着灌木一丛丛,点缀在碎石溪流中,有仙境一般的感觉。
(图16
Takakkaw Falls)
去Emerald Lake,会经过Natural Bridge,顾名思义,桥面天然形成,河流从其下方一个冲刷出来的不大的孔洞中奔涌而过。Emerald
Lake的美,在于它那深深吸引的人的翠绿色。近前一渚,渚上设施齐全,有酒店有咖啡屋,另有长桥连接。沿湖的另一侧闲步,步道通往湖对岸的Emerald
Basin。其中的一段,发生过雪崩,雪崩留下的痕迹,像雪道,道间长满低矮杂草灌木,道外树木丛生,边缘非常清晰。刚好一缕阳光穿过云层,像舞台聚光灯一样,将这片区域点亮,于是有了下面这张照片。对面山坡上,有著名的Burgess
Shale,1909年Charles
Walcott在此发现了5亿年前的软体海洋生物化石,而且数量可观,之后不断有新的考古队新的发现,有些物种甚至能够关联到现代物种。为了纪念,附近有山命名Walcott
Peak。
(图17雪崩遗迹 @
Emerald Lake)
Emerald
Basin,地势开阔平坦,碰巧一阵太阳雨飘过,阳光乌云,又是一场视觉盛宴。
(图18太阳雨 @
Emerald Lake)
折返,未曾料到Yoho National Park的Visitor Center在Field镇,盥洗间与闭门的大厅分离,方便了过客,正好歇脚休整。继续上路,河对岸一列火车相伴相随,在树林中穿梭,车身时隐时现,跟捉迷藏似的。回到Lake
Louise镇,才9点,随手拍到这张照片,感觉光影不错。
(图19
Lake Louise镇一角)
吃过晚饭,时间尚早,驱车到镇中心,游客中心外观颇具特色,土著的气息,现代的线条。旁边的商业街大部分门店已打烊,但橱窗仍透着灯光,依稀能够感受到白天的热闹和繁忙。同一地点,平安露宿。
横穿北美大陆剑指北冰洋(3)——Canada国家公园(上)
落基山脉造就的大自然鬼斧神工,从美国一直绵延到加拿大。Calgary向西,当山峦跃出地平线,就知道念念不忘的美国冰川公园要回来了。这里公园扎堆,4座国家公园(包括世界闻名的Banff和Jasper),附上3座BC省级公园,彼此毗邻,统称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位列世界遗产名录。随处一停,都是怡人风景。
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心情随山峦浮现而开始悸动。下午4时进入Banff,停车图书馆后面,Bow River河畔。宽阔的河面,水量充盈,泛着淡淡的绿色,一条平整步道沿河修建。穿街走巷去游客中心买门票(Tips:傻傻没分清个人票和家庭票,后来才知多付了一倍)。袖珍小镇,商业化却做得相当到位:古朴整洁的街道,北欧古典风格的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店外酌着小酒的人们,在雪山背景衬托下,一幅绝美风情画!正北的Cascade Mtn,镇上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最耀眼的存在:三角构面,峰顶山褶处,残雪几缕。
Banff因温泉而生。自1883年CPR铁路工人发现这里温泉以来,其商业价值得到充分开发,旅游设施构建起来(这其中包括CPR的Fairmont Banff Springs酒店),吸引有钱人到此休闲度假。Banff的名字,源自一个苏格兰同名小镇,那是时任CPR总裁的出生地。Banff National Park也是从1885年的Banff Hot Springs Reserve发展起来,两年后拓展升级为Rocky Mountains Park,成为加拿大第一个(北美第三个)国家公园,1930年定型,改用现名。
入乡随俗,泡个温泉先。Upper Hot Springs建在Sulphur Mtn山腰上,为加拿大境内海拔最高温泉,收费亲民。停车场远远就闻到一股浓烈刺鼻的硫磺味,那是山间一涓细流散发出来的。然泡温泉时没了那股味道,严重怀疑温泉的货真价实。露天温泉池,人满为患,但建在半山腰,正对Mt Rundle,远山美景,视野开阔,非常适合网红打卡。仅此,物有所值。
去到Cave and Basin,已过营业时间,不见一人影,于是改去Lake Minnewanka (Nakoda语“Water of the Spirits”)看日落。湖位于镇的东北角,并不远。据铭牌介绍,湖面被筑坝抬高了两次,早先的坝体和村落没入湖底,成为潜水爱好者的天堂。肉眼可见,山腰上的阳光渐渐爬上山头,然后忽地消失不见,退位给夜幕。回到小镇,在Cave and Basin附近的路边过了一夜。
第二天行程,从同一河畔开启。过石桥,空旷山坡正中央,一幢石灰岩墙面建筑(Tudor Revival style),吸睛,那是公园管理驻地,过去也是多个联邦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这片名为Cascade of Time Garden的山坡,庄园气派,右后方随坡就势修有一座中国园林式花园。也难怪,Banff国家公园与中国黄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早已结成姐妹公园。
出门沿Bow River河岸,去访Bow Falls。林间步道,两旁间隔布置许多艺术品,唤醒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其中一条“By discovering nature,you discover yourself”印象深刻。作品巧妙融入环境,毫无刻意造作之感。走得累了,河边有长椅可以休息。河水绿中泛白,所谓的瀑布,不过是个陡坡,落差虽不大,但江面收窄,白色浪花翻腾咆哮,也算壮观。汹涌过后的江面,突然开阔,一切瞬间归于平静,紧接着河道一个90°拐弯,径直向东而去。
折返途中,树梢上,位于山腰的Fairmont Banff Springs,城堡尖顶,若隐若现,Scottish baronial风格。入镇之前,经过一座木制步行桥,弯弯的棕色弧拱,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这应该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拱桥。
中午回到图书馆,快速处理完午餐和日常工作,再次来到Cave and Basin。Banff的历史,都浓缩在这里了。溶洞是当年铁路工人从顶部的天窗缘断木而下所发现的,发现者随即圈地搭屋,不久被政府收编,打了隧道,扩建澡堂和泳池,随后几十年,成为颇受欢迎的休闲胜地。早期的建筑多为一战后被关押在附近集中营(internment)的乌克兰人所建。
购票入洞,弓腰通过一小段隧道。洞内空间并不大,垒石圈住一池温泉;顶部一缕阳光,刚好投射在池边一个小平台上,供游客拍照;洞内钟乳石略显干瘪,和国内见过的溶洞没法相提并论;出洞进长方形展厅,仓库一般,三块联动投影屏,铺满一整面墙,视觉效果拉得满满;露天的Basin,瑞士乡村风格澡堂,蓝绿池底,那是单细胞藻类的颜色,如今仍被允许在这洗澡的,只有受保护的snail,个头极小,几方努力才勉强寻得一只。沿栈道而上,可通达溶洞上方的天窗,及当年木屋遗址,还有小水洼几方。
建筑群前方是一大块湿地,有栈道深入,循环线路,末端有一处遮蔽观景台,为观察野生动物而设。午后大热天,动物不知躲哪纳凉去了,只在水洼中寻得小银鱼几尾,但眼前平坦的Bow River河谷,远处一字排开的雪山,风景叹为观止,不辱世界遗产头衔。
出Banff,上高速前,左边岔口去到Vermilion Lake。湖边水挺植物丛生,夕阳照射,湖面波光粼粼。侧面看Mt Rundle,和在温泉池看完全两样,体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趣。简易码头,有人泛舟湖中。两学生模样女生在湖边戏水,被一旁甲板边休息的母亲不停唠叨,讲的是中文,可怜天下父母。
与高速平行的Bow Valley Parkway (1A),据说容易碰见野生动物。诚不欺我,驶入不久就遇三只bighorn sheet过马路。入口即Mule Shoe Lake,因河流改道而形成。 道路两旁绿树簇拥,清清凉凉,只是时有阳光透过树缝,非常晃眼。在Johnston Canyon,走了个短徒步,到达Lower Falls。这里沟壑纵深,栈道经常不得不挂壁。游客络绎不绝,遇见父女俩,一人一台”长炮“,父亲不时指点,传承着摄影爱好。
93号公路向西不远,就是Continental Divide界牌,这里不仅是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加拿大Alberta省和BC省的分界线,同时还是划分Banff和Kootenay两个国家公园的标志。8点的太阳,将树木投出长长的影子,呈现莫名的美感。
继续沿着高速深入Kootenay国家公园,突然被路边河流中的一抹色彩所吸引,停车拍照。紫红色的小花一簇一簇,连成片,生长在裸露的河床碎石之中。看看油表,再看看天色,差不多了就返航。经停Vista Lake,高处俯瞰,宛如山谷中的一滴眼泪。
驶过Bow River上一座铁桥,有路可通达桥下,此刻9点,太阳接近地平线,最后一缕阳光透过铁桥绗架,散射着柔和的光芒。只顾着拍照,便宜了这里的蚊虫。陆续有车被这美妙一刻吸引而来,我则躲回车内,一边享用晚餐,一边欣赏他人看风景。此处不让过夜,否则是个很不错的宿营地点。
继续前行,再遇两只Elk,路边草甸悠闲吃草。晚10点,天空依旧泛着浅色蓝光,山峦树木逐渐隐去细节,只剩剪影。Morant's Curve已经距离Lake Louise不远,Bow River在这里打了个弯,一条铁路顺势扭了一下腰,又见一列火车,顶着三道光束缓缓驶过, 划出一条优美曲线。加油休整,夜宿Lake Louise镇消防队附近,偶闻火车通过,一夜安然。
早就听说过Moraine Lake的热度,一大早6点多过去,位满路封,有执勤把守,还是来晚了。那就去Lake Louise吧。清晨7点的Lake Louise,光影正佳,山坡半阴半阳,对面雪山,被左右青山裹携,白云投下阴影,丰富了色彩层次。淡蓝绿色的湖水,透着乳白(那是岩粉,冰川湖泊特有),微风停歇时,映照出清晰明亮的雪山倒影。游客陆续到来,集中在湖边拍照。一旁又是一座Fairmont的城堡酒店,一贯的沉稳雄伟。
徒步Big Beehive,来回12公里,耗时5个小时。一路植被覆盖,天然防晒。在Mirror Lake,仰望“窝头”一样的Big Beehive,不一会视角将会转换,从上面俯瞰这里。Lake Agnes湖水溢出,形成一道小瀑布,踩两段木梯上去,石座上一间茶屋,修得光鲜雅致,实属难得。转过茶屋,碧绿湖面终于呈现眼前,对面光秃山壁,几丝残雪,U型断面,典型冰川遗迹。拍照时偶然发现左岸隐约有踩过痕迹,于是不走寻常路,循着湖边嶙峋怪石探索前行,踏过一片残雪(惊叹雪与石之间偌大的缝隙),再艰难攀过一段小峭崖,终于与对岸徒步路线汇合。相同野路线,一年轻小伙身手敏捷,轻松超越而去。这里接近雪线,对面山坡上,草木一丛丛,苔原一片片,斑斑驳驳的样子,甚是好看,喜欢。
接下来的一段,Z型陡坡,几近垂直,恐高者需掂量一下,总之我腿发软。Big Beehive顶部,有简陋凉亭一间,眺眼望去,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低头,袖珍Mirror Lake和长条形Lake Louise相映成趣,湖边Chateau Lake Louise成了火柴盒;向右看,雪山一溜,排排坐定,雪峰一座接一座。此情此景,应吟诗一首,奈何墨水不足。有女孩伸腿坐崖边拍照,下临万丈深渊,佩服其胆量。凉亭歇脚,补充能量。放弃环线,原路返回,Mirror Lake再遇年轻小伙,互致问候。
午后向西进入BC境内,正式游Yoho National Park。离开高速,一段曲折蜿蜒山间小路,通达Takakkaw Falls (Cree语“It is magnificent”的意思)。停车场远远就能望见那高达254m的瀑布雄姿,一对红椅处,乃最佳拍摄角度。过一座铁架木桥,再徒步一会,来到瀑布脚下。正值盛夏,得益于背面的Daly Glacier,水量丰沛。水流咆哮飞流直下,溅起水雾弥漫,飘出百米开外,撞在脸上,清凉清凉的;带动的气流吹在身上,冰冷冰冷的。瀑底形成的溪流,滋养着灌木一丛丛,点缀在碎石溪流中,有仙境一般的感觉。
去Emerald Lake,会经过Natural Bridge,顾名思义,桥面天然形成,河流从其下方一个冲刷出来的不大的孔洞中奔涌而过。Emerald Lake的美,在于它那深深吸引的人的翠绿色。近前一渚,渚上设施齐全,有酒店有咖啡屋,另有长桥连接。沿湖的另一侧闲步,步道通往湖对岸的Emerald Basin。其中的一段,发生过雪崩,雪崩留下的痕迹,像雪道,道间长满低矮杂草灌木,道外树木丛生,边缘非常清晰。刚好一缕阳光穿过云层,像舞台聚光灯一样,将这片区域点亮,于是有了下面这张照片。对面山坡上,有著名的Burgess Shale,1909年Charles Walcott在此发现了5亿年前的软体海洋生物化石,而且数量可观,之后不断有新的考古队新的发现,有些物种甚至能够关联到现代物种。为了纪念,附近有山命名Walcott Peak。
Emerald Basin,地势开阔平坦,碰巧一阵太阳雨飘过,阳光乌云,又是一场视觉盛宴。
折返,未曾料到Yoho National Park的Visitor Center在Field镇,盥洗间与闭门的大厅分离,方便了过客,正好歇脚休整。继续上路,河对岸一列火车相伴相随,在树林中穿梭,车身时隐时现,跟捉迷藏似的。回到Lake Louise镇,才9点,随手拍到这张照片,感觉光影不错。
吃过晚饭,时间尚早,驱车到镇中心,游客中心外观颇具特色,土著的气息,现代的线条。旁边的商业街大部分门店已打烊,但橱窗仍透着灯光,依稀能够感受到白天的热闹和繁忙。同一地点,平安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