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如何过“七夕”?
梅锦煊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就要到了。天河灿烂,星光闪烁,鹊桥相会,对酒当歌,吟诗作对,赏月郊游,人们赋予了七夕节一种极其美好的精神意象。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源于我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歌颂、赞美“七夕”的诗文连篇累牍,表明了国人对“七夕”充满期待、寄予希冀。然而,在信息交流快捷,人员交往便捷的时代,传承了千百年的节日礼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政府特地用这种形式传承弘扬,期望释放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缱绻情愫,让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精神基因,成为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幸福的强大的推动力量。
“七夕”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历来都是老百姓自发组织参加的,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但作为文化部门、尤其是民俗文化工作者,在当下应当正确告诉大家,我们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应有的尊严?我们如何尊重自己的文化?我们必须正面宣传七夕,全面理解七夕。告诉大家,七夕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应当怎么过?它的文化意义究竟在哪里?
一、 保护传承“七夕”传统节日,必须守住本真内核。
什么是“七夕”的本真内核?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七夕”的起源和发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星星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关于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人们开始了对星星的崇拜,到了汉代,就有了“七夕乞巧”的节日,即;女孩向上苍乞求智巧。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同时也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据传,东晋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又融入了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对星星的崇拜中,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再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晒书节”,因此“七夕”又保持了最早来源于星宿崇拜的印记。
综上所述,七夕节的本真内核是:对自然宇宙的崇拜、对灵巧聪慧的渴望、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保护传承“七夕”传统节日,必须深挖文化内涵。
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它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传统七夕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概况起来大致有四类:祭月之仪、婚育恋曲、乞巧之俗和七夕杂俗。
比如:祭月之仪 ,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和“中秋”;又如:天河夜话 ,许多少女会在七夕之夜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再如:拜织女,那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多人,联合举办。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花前置一个小香炉。大家一起围坐、品尝,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还有如:晒书晒衣 ,据载,历史上就有在七夕节晒衣晒书的习俗,而且十分兴盛;还有如: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此外,习俗中还有食巧果,据《清嘉录》记载: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蔡云《吴歈》云:几多女伴拜前庭,豔说银河驾雀翎。巧果堆盤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三、 保护传承“七夕”传统节日,必须保持独特内质。
保持七夕节的独特内质,在当前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倾向:
一是单纯把七夕节当作情人节。爱情是七夕节的文化意义之一,但不是全部。 如果把“七夕”等同于“情人节”,那就是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浅薄和附会。中国本来没有“情人”这个概念,一般人对“情人”的理解是:狭义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因此“七夕”跟西方的情人节不完全是一回事,两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乞巧即乞求智巧,其目的宗旨与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加入牛郎织女的故事后,中国的“七夕”也仅仅是表现爱情的忠贞。如果仅把“七夕”当做情人节,也像外国人送玫瑰、示浪漫的话,那只是一个形式,并不符合“七夕”的内涵。即使现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达爱情,那我们的表达方式,也与西方的情人节也不同,我们的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内敛;
二是过度地商业化,近年来,各地开始认识到七夕节是个极好的机会,许多媒体围绕“七夕”争先举办相亲等娱乐节目,特别是商家把“七夕”作为发财的重要时段,却不了解文化产品跟普通产品是不一样的。媒体和商家的活动对“七夕”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七夕”节日知名度。如果没有传媒和商家,“七夕”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于好多人对它关注。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七夕”的一些传统要素抽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功利的诉求,会削弱它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涵。商家和传媒不应该过度利用“七夕”这个资源,创新不能太离谱,应该掌握好“度”,滥用只能适得其反。对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不是附庸那些浅薄的认识和思想。
四、 保护传承“七夕”传统节日,必须创新主体内容。
七夕节起源至今已越两千年,当年七夕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土壤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传统节日也必须在保持本真内核的前提下,内容、形式应当有所发展、创新,以适应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尊重历史,回归传统,有所创新,是我们坚守的方针。七夕节,我们既希望有“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那样美妙场景,也希望在手机上收到短信祝福的美文妙语;我们既赞美咖啡美酒巧克力的浪漫,更赞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境界;我们既祈望鲜花掌声贺词,也愿意体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粱。”的意蕴。
无论从其寓意本身还是浪漫程度,“七夕”绝不逊于西方的情人节,可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什么就偏偏对西方的情人节情有独钟,而对自家的节日无动于衷呢?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传统节日缺少深入研究,因此往往出现重形式、轻内涵、不创新的境况,因而很难激发人们持续的兴趣和激情,比如被国人视为最重要节日的春节,我们仅仅满足于亲人团聚、放放鞭炮、吃吃喝喝,却不去找寻那些值得回味的故事,而西方同样性质的圣诞节,却极富文化味,给人带来美妙遐想。同样,如果用西方“情人节”与我们的七夕节、上元节相比,情况也是如此。
诞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七夕节,是华人世界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十分深厚,爱情不是七夕节的全部,要保护、传承、发展好传统的七夕节,必须守住本真内核、必须深挖文化内涵、必须保持独特内质、必须创新主体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真正参与到“七夕”佳节中来。
(写于乙未年七夕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