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风说“韩”】第柒拾柒话:《新概念投稿迷团之二:谁投的稿?谁在说谎?》

(2013-02-11 20:25: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概念迷团解剖系列

新概念投稿迷团之二:谁投的稿?谁在说谎?

/无风即风

到底是谁说谎?

问:共同参与一件事的父子,说法却各执一词,完全自相矛盾,这正常吗?

答:完全不正常,而且是极之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

如果说韩仁均说的是真的,则韩寒说谎。

如果说韩寒说的是真的,则韩仁均说谎。

父子必有一人说谎。

谁说谎的可能性更大?

我认为,韩寒说谎的可能性比较低。

除了上面说过的“因为+所以”以外,需要清楚的是《儿子韩寒》200012月即已出版,而韩寒却于“我儿子寄信”说大行其道的4年后、8年后两度否认其父的说法,这是何苦来由了?

韩寒没有任何必要在这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上让父亲难堪,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韩寒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父亲有这么一套说法。从《儿子韩寒》2008年再版时,韩寒替其父写的序里清楚表明他之前确实没有怎么看过这本书:“在几年前(2008年之前)的一天里,我终仔细地翻看这本书….”(《儿子韩寒》2008年第二版.序)。

从这个仅有212的序里面,韩寒力赞其文,同时还对当年 “避嫌”一事耿耿于怀,由此可见,这个序里韩寒没有撒谎的痕迹和动机。

于是…..经韩寒的两度否认,韩仁均的这个“儿子寄信说”竟然成了孤证!

My GOD……. 我忍不住要说:So fucking crazy!!!!!!!!

这对父子着实非常之诡异!诡异之非常!.

爷俩竟然为这么小的一件事互相打脸、各执一词,谁都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先发现新概念大赛并动手投稿……这到底??

喂喂喂!!我说慢着——

各位看官,请问:寄信投稿有问题吗?

没有任何问题吧?对不?

2000年的时候,韩寒声名鹊起、名声大噪,当时举国上下都在啧啧称奇“这小伙子多牛啊~多帅啊~多有才华啊….”诸如此类泛滥得不能再泛滥的赞誉,没有任何人质疑韩寒及造假一事,而李其纲也还没发明“邮路不通”这个成语,在那个时候,完全没有人会在意韩寒是用什么时候方式投稿的,不就是寄一封信吗谁寄的、谁投的,有干系吗?

有的,所谓做贼心虚,欲盖弥彰,说谎者,韩仁均是也。

信就是他寄的,毫无疑问。

PS2012年的 321,韩寒在土豆网的采访《韩寒讲述素材1》第1101秒里又说信是由他自己寄的,而且不是韩仁均说的学校,而家里….。这又绕到哪了???我要说:这个视频里,韩总统百分百胡扯或说谎,总归来讲,那个时候质疑韩寒已经是风口浪尖,这个说法还是与《儿子韩寒》不一样,所以不可取信,大家可以完全忽略。)

 

1999228,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没有那一篇报道,韩仁均不须忌讳帮儿子投稿。

1999412的第15期《新民周刊》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记者沈嘉禄发布了一篇名为《让孩子们写点真的——“新概念”苹果挑战中国语文应试作文教育》的文章,开篇即写到“截止来稿的前一天(1999228)晚上十点钟了,还有一个学生在他父亲的陪同下叩响了编辑部的门…。”

我们无法确认这对父子到底是不是韩寒(没人问过沈嘉禄,估计现在问了也不会说)父子,也不知道沈记者是从哪里知道这个情节的。只知道当328日下午韩寒已经完成复赛、在萌芽颁奖的过程中,李其纲曾向现场的沈嘉禄陈述过韩寒那“神奇”的获奖过程,会不会是在这个时候由李告诉沈的呢??

其实这个并不重要。

如果假设这对父子就是韩寒父子,那么韩仁均在《儿子韩寒》里做“局”的动机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央视《对话》的节目里,胡玮莳在讲述到韩寒投稿时的一刹那间的迟疑,及使用“几乎”、“最后”和“来的”这样含糊的用词的让人费解的神态

正是因为曾经登门拜访,所以他需要“避嫌”。既然要避嫌,那“”儿子去寄信就很有必要,把家里换成“学校”就更好了。

因此,在1999年的下半年,当韩仁均提笔写《儿子韩寒》的时候,写到《重要的是证明自己——关于“新概念”复赛(1)》这一章节时,他就设计了一个“”,这个“局”连自己的儿子都被蒙在鼓里,一蒙就是八年。

除了那篇报道让他心里有个疙瘩以外,他作为1977届华东师范大学生的身份、与李其纲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评委们的同学关系,以及他身为上海金山小有名气的作家、全国知名《故事会》作家等“显赫”身份都是促使他做“局”的动机。事实证明,老韩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当2012年麦田发起质疑韩寒浪潮的时候,他与李其纲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关系被视为韩寒享受“特设复赛”的重大嫌疑证据

让人发指的老奸巨滑和心术!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于,老韩还是栽在了自己设的“局”里….

这个时候,倔强的网友们一定会有个疑问:为什么还要上门?不是已经寄信过去了吗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第三章:彻底破解投稿之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