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还是后天?这是心理学界争论了千年的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师傅认为人的“知识”本就储存在人的心灵深处,出生之后,每个人都是靠“回忆”的方式,把知道与掌握的一切复现出来;徒弟不以为然,并说出“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样“大逆不道”的名言,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经过不同的教育与引导,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人生。
http://s4/middle/6b6c52e9gc694ad01f2d3&690
直到近代,美国教育学家霍尔说了一句旷世名言“二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个体先天的差异性,引起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很大反响。与此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观点也同时得到了很多民众的支持。就像华生说的,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培养出律师、医生或教师……如果真的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外界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今,各种辅导班、培训课或兴趣课程还在这股巨大精神的影响下,蓬勃兴旺的发展上。事实上,在心理学界,20世纪80年代,一股新的思潮早已把行为主义所取代,那就是认知心理学。有意思的是,认知心理学并没有涉及到先天与后天这个敏感问题,而是将个体差异定位在脑结构与思维机制方面。他们认为当遇到一个刺激时,每个人会经过个体“黑匣子”进行处理,然后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处理机制非常类似电脑。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更为科学,然而由于理论的高深,很难被公众所理解与接受。
http://s7/middle/6b6c52e9gc694ae968ad6&690
最新的心理学大概应该算进化心理学了,可能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似乎先天就很容易亲民。我们今天的心理与行为并不单单是今天的环境决定的,是人类在繁衍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行为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心理是为了适应文化环境。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在一直关注西方心理学的同时,又想起来了中国圣人孔子的一句话“因材施教”。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心理学史,其实中国先哲是把心理学的观点融入到了具体的现实问题解读上了,这也就是中西方文化习惯的差异。孔子的心理学观点似乎非常明确,就是他既相信先天,也支持后天。西方通过科学这个伟大的工具争论了2000多年,孔子似乎预言的一句话就点醒了他们。孔子也不是随便说说,他非常注重弟子不同的“天才”,因此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其中长于德行的有:颜回、闵子骞、仲弓、冉伯牛;长于言语的有子贡、宰予;长于政事的有子路、冉求;长于文学的有子游、子夏等。
相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大家是注重个性的,而西方的大家反而是关注共性的,也可以认为他们把“共性”当作了科学研究的基础。
http://s5/middle/6b6c52e9gc694af9c5b34&690
近几年来,美国、韩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开始重视气质教育。提出了“先天的气质类型决定了教养方式。”这个观点是结合了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与生理学、心理学而提出的。笔者认为气质教育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早教会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先天决定了人的气质类型,包括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他们有不同的反应速度、反应强度、灵活性与稳定度。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气质类型,就会考虑到他们的天性,做到更好地理解。我们也可以按照他们不同的心理欲求,做好他们成长规划与教育计划。可以说,一个儿童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非常依赖父母能否按照她的气质类型进行教养。
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向大家介绍气质类型如何进行判断,以及不同气质类型的宝宝应该如何进行教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