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慧去做了6个月的检查,胖了,高了,我放心了。在医院的楼道里,一不留神就会被抱着兔宝宝或龙宝宝的人撞开。由于是工作日,这些人大多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面露喜色,健步如飞,很难想像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举动。妻子只盯着自己的孩子,我却像其他好奇的人们一样,比较着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不同。这个孩子比千慧白,那个孩子没有千慧机灵……在比较中,我也渐渐明白,“各家羊各家拴”的道理,不管怎样,受你影响最大的,无论从生前到产后,还是你的孩子。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人,生下来是张白纸。如何去用它,做适合这个孩纸的事情,或做国画、西洋画,或作折叠造型、剪纸,父母是逃不开干系的。很多人认为让孩子自由发展,我不敢苟同,尤其是0-3岁的时候,儿童并不了解自己的生理需要与发展需要,这需要父母能足够的清醒与理性,用科学的育儿方法,简简单单做到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http://s2/middle/6b6c52e9gc59eabb26f31&690
上回有一个育儿杂志的朋友和我谈到了婴儿的作息问题,或者说是时间管理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在有了千慧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指的是孩子的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时,我们应该如何去“管理”他们?妻子也是心理教师,她在这方面和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我坚持我的“满足论”:认为0-1岁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可以按照我曾经提出的“气质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实行百分百的满足,这样可以获得难能可贵的自信心;妻子提出了“作息论”:她认为从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有规律的行为要求,有助于今后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与行为习惯。在这半年里,我们都看了很多育儿书,努力寻找论据驳倒对方。直到今天,我们才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心理上的满足和作息规律化并不冲突与矛盾,作息规律化就是对婴幼儿最好的时间管理,而心理上的满足恰恰是实现作息规律化的手段。这也丰富了我0-3岁儿童“奖励式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人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0-3岁的孩子与3-6岁的孩子有着本质的区别。精神分析学派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而0-3岁时恰恰只具有本我部分,也可以认为0-3岁的人与动物非常相似。我们都知道驯兽师是如何让大象跳舞,让狮子钻火圈的。他们会先让动物饿上几天,再开始训练,当偶然间做对了动作马上给予食物,做错了动作便皮鞭伺候,这样动物受到了后天条件反射,或者说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影响,逐渐学会了一连串表演动作。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动物保护的问题,实际上我是排斥的,我们要知道0-3岁儿童的行为是奖励出来的结果,而且会助益一生。很多家长希望在0-3岁的时候多补充知识,这真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要知道0-3岁的时候是塑造行为与习惯的黄金时期,错过就难以弥补。
时间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与决策六个要素,而这些要素都是为了项目完成而存在,将时间与拆分的子项目仅仅捆绑在一起,简单来说就是专时专用。从大范围来说,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子项目,如0-3岁是通过感统训练进行行为能力的培养,而3-6岁则是通过亲子互动进行亲子关系的维护与独立人格的培养。从小范围来说,每一天,应该为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安排。我们就来谈谈1岁以内婴儿的作息安排。1岁以内的孩子没有意识进行自我管理,我们必须在了解儿童心理与身体发育规律之后,对他们进行作息安排。这是千慧妈妈为千慧设计的作息安排,供大家参考:
http://s16/middle/6b6c52e9g7a2977ada1af&690
7:00起床
喝水、洗脸、把屎把尿、消毒奶瓶
8:00吃饭
拍咯、休息一会
8:30晒太阳
9:00睡觉
10:30亲子游戏
12:00
吃饭、拍咯、休息一会
13:00
睡觉
15:00
喝水、晒太阳
15:30亲子游戏
17:00吃饭
拍咯、休息一会
17:30睡觉
19:30亲子游戏
20:30洗澡
21:00睡觉
当然,儿童与儿童之间会有略微的差异,但这种类乎苛刻的“时间管理”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很多好处。一方面,规律的作息会让儿童的生理循环有条不紊,身体得到健康运转;另一方面幼年的“严格作息”会在儿童潜意识中形成“情节”,为将来独立生存与发展埋下了良好的伏笔。可以说,“作息表”的方法对孩子是有益的,同时也可以减轻父母的管理成本,让生活变得放松些。不过,有几点“时间管理”的原则需要大家注意。
其一,专时专用。很多家长有一个不好的做法。他们一边逗着孩子玩一边给孩子喂奶,想法就是让孩子能够尽快吃完。殊不知,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有了这种经历,导致了3、4岁的时候不好好吃饭,把吃饭当成了任务,必须让家长连哄再骗才肯吃饭。其实,饥饿本身就是最好的内部驱力(本能),不需要外界的多余刺激介入。也正因为此,我们要严格控制孩子的吃饭时间,让他们形成进食规律。一句话,游戏的时候就不给吃饭,吃饭的时候也不要摆弄玩具。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分心是成功最大的拦路虎,所以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专注做每一件事情的习惯。
其二,勤于发现。莎士比亚说,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一样的。同样,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样的。每个孩子会有不同的好奇心,比如喜欢某件玩具,喜欢在哪棵树下纳凉,我们听不懂呀呀婴语,所以更需要擦亮我们的双眸,看看孩子在不同体验时的兴奋状态。再比如,每一个儿童喜爱或接纳的“哄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听歌,有的喜欢摇摆,需要我们自己来摸索。
http://s1/middle/6b6c52e9gc59eae183da0&690
其三,坚持不懈。说到这一点,其实难在家长,而不是孩子,坚持对于成年人实属不易,对于孩子来说却不一样。他们希望按规律做事情,希望能够找到模式,这种熟悉感会让他们感到欣慰。所以作息规律化更多需要我们家长做些“牺牲”。
其四,科学合理。这点很容易解释,我们的安排要符合科学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比如,下午两点时候太阳最毒,就不适合孩子晒太阳;吃完饭之后不要马上洗澡,这些大人的生活常识同样适合我们的孩子;饭前饭后不要喝水,两餐之间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如果是混合喂养,可以先喝奶粉,再喝母乳,因为母乳的味道真的比奶粉好喝多了。
其五,安全可靠。曾经有一个案例,一个妈妈与孩子一起睡觉,翻身的时候把孩子压在了下面,导致了窒息。家长在时间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安全可靠的原则,要知道孩子是缺乏安全意识的。再比如,晒太阳的时候也要注意来往车辆,确保孩子安全。孩子睡觉的时候,最好关上手机,不要让他们从睡梦中惊醒。
其六,灵活调整。孩子的睡眠长度可能会有变化,但不会变化太大,不过,“睡到自然醒”是我们必须捍卫的!当然,在孩子睡着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统筹利用时间,比如在这段时间看看育儿书、杂志或者洗戒子。
http://s14/middle/6b6c52e9gc59eaf4ae0ad&690
有很多家长认为把知识的灌输与储备作为早教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这是荒谬的,是教育节奏的错误。0-3岁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着眼点放在孩子行为能力与行为习惯的塑造方面。在学校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不会抓紧时间,学习效率低下,我们总认为是学习兴趣不足,其实还有更主要原因的是,他们没有在幼年时期接受时间管理的教育。而一个有过严格作息训练的人,一定会在学业期间成为成绩优异的人,在工作的时候,最大程度施展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更大的价值。
其实,我一直这样想,我们总是在该“狠”的时候不“狠”,在该“柔”的时候不“柔”,造成了孩子的困惑,与我们的困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