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勇赫:家长要做孩子的贵人

(2012-03-06 08:36:30)
标签:

少儿

伯乐

中国

贵人

亲子关系

育儿

勇赫

    小树成材凭天地,孩子独立“靠”父母。在近两年最新的家教书籍中,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于学校教育。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孩子学习的主战场,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学习的大后方。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了强健体魄、坚韧意志、战斗目标与武器装配,让孩子能够在日后的各种社会战斗中能够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也是我写《孩子独立“靠”父母》的初衷,很多家长给我来信表示非常喜欢这本书,在此,我也表示非常感谢。
    
    我始终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亲子关系。处理好了亲子关系,教育事半功倍;处理不好,教育千难万阻。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教育是一门学问,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沟通方式,既然是沟通就涉及到沟通的对象、内容与方式方法。在《孩子独立“靠”父母》中,我讲了很多关于沟通内容与方式方法,相信对您一定有所帮助。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与研究。在本文中,我想着重讲讲沟通的对象,即亲子双方。亲子双方到底是谁?亲子双方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方?亲子双方究竟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罗杰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我概念,即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人如何看待自己对于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一个男人把自己看成是绅士,哪怕家里很穷、很乱,他依然要把自己打扮得整洁有序,并为自己能穿得像个绅士,而拼命赚钱,买绅士应该穿的衣服。当然,这个观点存在一定科学性争议,但是对于儿童时期积极心态的建立,个体潜能的开发,不无裨益。在亲子关系中,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正确看待我们自己。

    在之前的博文当中,我的《父母不要做孩子的家教》上了点击排行榜,看来这句话确实深深打动了家长朋友们,家长对于辅导孩子学习这件事情有着很多无奈、痛苦甚至埋怨。“6岁以后孩子的学习是教师与孩子自己的责任,家长不要做孩子的家教,这会破坏孩子的学习独立性!”我坚信在6岁之前做好足够的早教,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就会在未来的学业道路上乐于前行,并会独立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内的各种人际问题。
    
    然而,我的意思,并不是6岁之后,就不在管理孩子,只是我们的关注点应该从孩子的知识学习中拔出来,放在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上!你不但要给孩子一个麦克风,更要给孩子一个舞台。之前,我的恩师渠淑坤教授对我提出的“互助式”家庭教养模式大加赞赏,他也同意家庭是家长与孩子的社区,在社区中的个体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而孩子也可以为家庭做些家务、提些合理建议,甚至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为我们家长的工作“出谋划策”——可以说,家庭生活就是家庭教育。
    
    在最近的学习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如果把家长比喻成助手,可能存在某些歧义,并且不够生动。我倒觉得家长更像是孩子的贵人。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喜欢看很多成功学的书籍,如《性格决定命运》、《成功一定有方法》。里面举了很多案例,比如谁谁谁,在自己的卑微的岗位上,立下了成功的目标,通过成功学的方法获得了成绩,被领导赏识,受到了提拔,后来领导出去单干,把他带走,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在千篇一律的案例中,成功学的大师们往往特别强调成功学的方法,并暗示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就可以获得成功——我照着办了,也没有成功,才发现“成功其实不简单”,“成功不可以简单的复制!”但是,我又研究了一下,案例为何可以吸引我,原来,每一个成功人虽然是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方法,体现不同的价值,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幸遇贵人。无论是乔布斯、马云,李开复,还是乔丹,还是姚明,刘翔……他们的成功都是遇到了贵人,这个贵人就是欣赏你,并为你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人。
    
    贵人很少自己找上门来的,即使自己找上来,你都意识不到,意识到也会认为她是骗子。但无论如何,贵人的作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实在功不可没。

    知音难觅,贵人难求。贵人往往是在你所从事的领域中,比你有经验,比你有方法,比你有人脉,如果得到贵人的相助自然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了。家长应该是孩子的贵人,我们最准确地把握孩子的优势,最相信孩子的能力,最无私提供我们的资源。如何做好一个孩子的贵人呢?
    
    其一,发现孩子
    贵人最大的优点,莫过于她有一双雪亮的伯乐眼,她可以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你是苗子,甚至是她的接班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贵人,要发现孩子的优势。通知我们可以采用观察法、实验法与访问法。
    观察法:观察法就是对孩子自身条件的充分了解与调研。在幼儿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全身观察发现他的各种优势,如手指是不是很长,嗓音是不是很洪亮,身体是不是很好动,这些孩子无意识表现出的信息,恰恰是他们潜能的密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孩子对什么更感兴趣,有的孩子能够盯着动物看很久,有的孩子可以跑很不久而不觉得疲惫,有的孩子喜欢自己唱歌给自己听,有的孩子特别善于和别人聊天——在贵人眼中的常人之处,在凡人眼中却很可能成为厌恶之为。关键是一方面家长要把自己当做孩子的贵人,一方面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实验法:只有吃到梨子才能知道梨子的味道!此语甚妙!你怎么知道孩子不喜欢?你怎么孩子不适合?如果有条件,有机会,应该让孩子多去尝试不同的学习内容。邓亚萍的身材根本不是一个运动员应该有的身材,父母的尝试让她成为了世界冠军。貌似不符合规格,却并不代表不适合。其实谈恋爱也是这样的,你觉得你不配人家,你没试过怎么知道?就算不适合,也让你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拥有了美好的回忆。当然,最好的实验法是亲子活动,亲子一起从事运动、阅读、游览等,好处不容分说。
    
    访问法: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在家长眼中,孩子都是唯一的。我一直提倡客观教育,即家长用最公正的眼光,最公平的姿态来对待孩子。事实上,我身边的同事,包括我自己,也很难做到这点。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弥补不足?有!就是通过访问法来了解孩子。访问的对象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和可信度,这一点和调查问卷是很像的。问问各个领域的过来人,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诊断,我们集合大家的思路,从中分析出孩子的优势在哪里。

    其二,询问孩子
    伯乐发现千里马,可能要询马主人的意愿,贵人发现奇才,势必询问奇才自己的想法。这里面从在两种情况:第一,孩子很认同家长的发现,并努力进行优势方面的学习;第二,孩子并不认同。这点尤为常见,也让家长很头疼。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发现我的手指很长,于是要求我学钢琴。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给我买了一架钢琴,给我请了一位大师,给我买了很多琴谱……我叫一个烦啊,学习还弄不过来,有让我学这个!嗨!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拿着毛衣针逼着我练钢琴。如今我当着朋友弹琴的时候,神态潇洒,自信满满,还要归功于当时母亲的严厉——问题是,包括我的母亲在内,我们在准备培养孩子一项技能的时候,总是忘记孩子进行交流。当让你会说,孩子懂什么呀?确实,他不能一下子明白您的良苦用心,您要对她进行循循善诱。所以我在《孩子独立“靠”父母》中提到了“愿景教育”,为孩子描述学习的愿景,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我的父母能够将学完钢琴之后的好处陈述给我,即学好钢琴可以让我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一定会更加专注而愉悦地学习钢琴。
    
    其三,搭建平台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中国的教育始终在强调刻苦的重要性,却不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我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我经常组织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经验都是从实践中来,学有所用就是对学习有用最好的诠释!我在小学尝试建设学生会,成立宣传部、卫生部、学习部、综合实践部等部门,让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以卫生部来说,我让四年级学生独立策划全校卫生检查,如果有需要可以咨询卫生老师,小小的“卫生部长”和自己的“同事”经过一个月的准备,设计好了相当完善的卫生评比计划,对全校教室、教师办公室、甚至校长办公室进行了检查与评比,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评比报告。搭建了这个平台,锻炼了很多学生的很多能力。
    
    家长搭设的平台同样可以锻炼孩子!比如组织家庭联欢会,小朋友联谊会,让孩子在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小特长。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向更多的人介绍孩子的优势与特长。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主动找到班主任,告诉她我从小唱歌很好,有这个兴趣爱好!班主任有慈心,把我推荐给了合唱队,我便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很多家长觉得学生时代就是学习!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点,学习是信息收集的过程,好比往一个杯子里倒水。然而水的作用不是放杯子里供欣赏或储藏,而是供大家来喝的。我们还应该让孩子把杯子里的水倒出去,体现水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有很多大学生缺少求职能力,在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只有接水的能力,却没有请人喝水的经历。
    
    接受知识、发挥能力、表达情感这三方面对于儿童成长来说是三驾马车,缺一不可。这一点其实也体现在了我国新课改的要求上,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如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或层层升华,是教师们应该考虑的当前任务。但是我更想说,教育是主动的,学习就是被动的,教育若提供了一个舞台,学习就是主动的。
    我们应该少给孩子一次教育,多给孩子一次机会。
    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想到了老子的一句智慧之言,“虚怀若谷”。是的,教育应该是虚怀若谷的,你给孩子一个空间,一个舞台,你就是孩子的贵人,你就真正帮助到了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