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这个词现在频繁出现我们的视野中,当我们得知“走饭”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真的吃不下饭。一个好端端的女大学生有什么想不开的,非要以死来解脱自己?冷静下来,你会发现“死”在走饭的眼中,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她在权衡其他方法之后,做出的最后决定。在她的眼中,她自己解决不了眼前这个问题,父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闺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社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政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她并不是自私,没有考虑到周围的人,她是觉得无助,她已经被内心的烦恼折磨得痛不欲生。
http://s2/middle/6b6c52e9gbba4245a5021&690
抑郁的源头在哪里呢?
是那次特殊的刺激事件么?能够导致抑郁情绪的事件很多:考试差一分合格,被男友甩掉了,父母得了重病。不可否认人与人的心理免疫力是不同的,或者说是抗压能力有别。艾丽斯提出ABC理论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A(事件)+B(心态)=C(结果)。遇到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因为有不同心态,则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当一个女孩被男友甩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一个女孩的情绪、
心理与行为都会大不一样。有人低落、烦恼、哭泣;有人狂躁、气愤、报复;当然,也会有人选择自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抑郁的源头根本不在这里。
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么?很多人认为抑郁是因为缺乏干预,甚至是缺乏温暖。抑郁的表现是孤独,但孤独不是抑郁的原因。抑郁者也拥有父母、朋友、师长,由于了解他们的特点,身旁的人一定格外注意开导她,启发她,给她力量。我们会发现,抑郁的人往往对于社会秩序与纪律格外注意,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往往较高,所以在学校、单位、社会上,往往受到领导的欢迎与器重,因为“低调”,她还会有很好的人缘。这些都是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表现,所以根源也不在这里。
是缺乏沟通么?我一向认为沟通是适应社会能力的第一指标。选择死可以证明她是缺乏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意思的是,抑郁者往往会表达自己对于死的“向往”,他们很善于把悲观、消极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亲近的人。这也是抑郁症患者需要被干预的信号。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的痛苦,也许只是针对最亲近的人,这也完全可以说明他们具备沟通的能力,所以根源也不在这里。
我们在分析抑郁者的时候,总是企图找到以上三种社会原因,但恰恰没有发现抑郁是种症状的总称,包括情绪低落、无价值感、兴趣减弱、睡眠障碍、性欲减弱、有自杀倾向……这些只是诊断标准,而不是治疗的切入点。抑郁症作为情感障碍的一种(还有躁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疾病的范畴,我们要抓住干预的最佳时期,也就是抑郁者处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时,进行有效干预。在这个时候,抑郁者往往只是表现情绪低落、无助、哭泣,细心的朋友应该为她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抑或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帮助。
http://s7/middle/6b6c52e9gbba42c5117d6&690
那究竟什么是抑郁的根源呢?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让问题产生。抑郁的根源在于内外评价体系的偏差。人本主义心理学很有意思,强调两个概念,一个是自我概念,一个是自我实现。自我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自我概念是自我实现的基础。比如,一个人穿着很邋遢的胖子,他认为他应该是一个绅士,于是他就拼命减肥,努力挣钱买好衣服,穿起来像个绅士,当然这可以称之为一次“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调是积极的,因此也被称之为第三波心理学,但同时,它的观点也缺乏科学论证,过于经验化,受到了不少批判。罗杰斯提出了一个自我概念与现实情况比值的概念,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搬回了几分。自我概念与现实情况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自我概念高于现实情况时,人往往呈现躁狂的一面,当自我概念低于现实情况时,人往往呈现抑郁的一面。当两者持续不平衡状态时,抑郁症就趁虚而入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奇怪,怎么那么多明星会患上抑郁症,理由就在于此。
然而,我想说,这还不是抑郁的总根源,因为人的内外评价体系不是成年之后出现的,起源来自3-6岁时的亲子教育。3岁之后开始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也开始听懂父母的评价。这便是内外评价体系的雏形。在我写《孩子独立“靠”父母》时,我就一再强调“客观教育原则”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评价,过于乐观或悲观,都是不对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要夸张,也不要粉饰。用一个正常地对待成年人的方式语言去给予孩子评价,让他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
其一,认同自己的优势与特点。独特产生自信,因为你的独特性使你与众生区别开来。独特也是你的潜能所在,是你形成个人优势的起点。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可以让他们自信。但要注意的是,优点不是满足点,而是助力点,助力你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这又说到了我的全景教育观,用你拥有的追求你没有的,你的优点是你最大的资源,你可以充分运用它实现自己的更多梦想。
其二,接纳自己的弱点。我曾经和我的学生做过比喻,我说人生下来就是一件残缺的工艺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用各种方式让它看起来并不残缺。每一个人都有缺陷,这个缺陷是来自遗传,所以每一个人不应该因为缺陷而自卑,但必须承认这个缺陷是你的。当孩子3-6岁的时候,让他了解自己的弱点,实际上非但不会打击她,还会建立良好心理免疫。这就好比预防针,你打了之后,外界在评价你,你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当然,要注意语气的平和与诚挚。
http://s6/middle/6b6c52e9gbba437cb5085&690
其三,积极鼓励孩子自我评价。我经常提到的《富兰克林表》非常实用、简洁与有效。把一张纸中间对折,左面让孩子自己写自己几条优点,右面让孩子自己写自己几条缺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认识过程。其实还有个非常有趣的做法,我们会发现很多明星会有个人介绍,里面包括身高、体重、血型、星座、爱好……我们也可以和孩子做一做这个,提高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其四,从心理到行动的引导。快乐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有很多家长强调孩子的思考力,我不太认同。思考其实是把双刃剑,思考出结果是快乐,思考不出就是烦恼,我认为避免思考产生烦恼的方式,不是不思考,而是带着思考去行动。记得一位心理学大师说过,“烦恼与实现目标的有效行为成反比”。通俗点说,实践是理论的归宿,是快乐的源泉。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尝试自己的想法,这也是转移心理矛盾的通理。
其五,合理取舍外界的评价。这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你不能够拒绝,一个是死亡,一个就是别人的评价。这两件事情是你躲也躲不开的。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其实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商水平。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话虽简单,做起来确实很难。我曾经组织学生,玩一个勇敢者的游戏“大家来找茬”:一个学生站在前面,每一个学生去找他身上的缺点——这是需要很大的心里挑战的!很多孩子被说哭了,有的则是咬牙切齿。之后,我再让大家说他的优点——学生们才知道,原来每一个身上都有太多的闪光点和不足,不能够轻易对一个人下结论。孩子小,不会合理取舍,但可以让孩子尽早明白,众口难调,贵在包容。
其六,多进行自我比较。很多家长喜欢说,“人家孩子怎么怎么样!”“邻居明明怎么怎么好!”或者“宝贝,你比他们谁都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教育。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没有好处,父母要坚持让孩子进行自我比较,这是一种心理习惯,也是心理免疫的一种训练方法。就像那句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其七,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树立远大梦想。兴趣与梦想是机构精神层面的巨大助力,它可以让一个人减少外界带来的刺激与动荡。童年时的兴趣与梦想甚至会让人受益终生,你的一次注意力转移,你的一次回忆都降低了抑郁与躁狂的风险。
儿童抑郁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话题,我希望它不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加载中,请稍候......